從2024美台無人機媒合,看中科院航空所未來發展

廖英雁
·
·
IPFS
·
失去軍方眾多訂單,對中科院航空所雖是打擊,不過大量軍用商規無人機的引進,廉價、可耗損、就是要拿來用的特點,將衝擊過去國造裝備由軍備局跟中科院壟斷供應的困境,也可望鬆動過時的準則教範跟戰術思維,讓國軍更現代化。劍翔無人機貼牌輸出,反映中科院的產能貧乏,應洽談收取設計權利金,或折抵日後回購的費用。
劍翔無人機(圖片來源:維基百科)

近日媒體報導,2024年9月23到27日,美國在台協會(AIT)與美國商務部規劃「台灣無人機系統與反無人機系統市場開發代表團」訪問台灣,參訪行程包括軍方研發重鎮中科院,以及多所由經濟部推薦的民間無人機業者。在此期間,雙方成立「無人機系統與反無人機系統B2B終端用戶配對貿易團」,進行產業供應商的媒合。

同時間,適逢國防部「微型無人機」採購案已經決標好一陣子、中科院航空所所長齊立平去職,加上國防部顧立雄部長表示限於現實環境考量,軍方無人機「不會用我們的牌子」,以及外傳美方有意取得中科院劍翔無人機完整藍圖「貼牌」到海外行銷,引發該院航空所士氣低迷。種種消息,都為國造無人機的未來投下震憾彈。

美方重整供應鏈,台灣民間商規無人機產業快上車

美國的國防廠商和台灣的民間無人機業者合作,跳過技術需求量高的軍用軍規無人機,選定可軍民通用的商規無人機,進行「友岸外包」的代工生產乃至未來可能進一步深化的合作生產。可以理解為:以美國為首的眾多自由世界國家,在長期仰賴中國低價壟斷的「軍民通用」無人機供應鏈之後,近年來重新佈局,整合民主國家各國的生產廠商,力圖建立與中國脫鉤的「非紅供應鏈」,現在將台灣也納入這裡面了。

部分媒體形容這是「打造台灣為戰鬥無人機生產工廠」或「戰鬥無人機生產基地」,應該是過分誇大。以目前台灣無人機產業的發展規模和實績來看,尚處於起步期,此次的媒合,合理的理解是將台灣廠商納入「軍民通用」無人機的供應鏈,初期以代工為主。但也不要輕忽這個開始:只要台灣的民間無人機廠商進入供應體系裡,逐步擴大合格零附件的產量、壓低生產成本,未來將可建立相當規模的軍民通用無人機產能。而在技術能量愈來愈壯大後,也才有機會進步到合作生產,乃至自主設計開發技術更高、更機密、性能更佳的的軍規無人機/反無人機設備,達到厚植軍工產業於民間的目標。

劍翔攻擊型無人機:中科院少數的成功作品

那麼,中科院航空所可能「貼牌輸出」劍翔系列攻擊無人機到「某海外市場」的傳聞呢?我們不妨理解為,中科院參考以色利哈比外型跟設計特徵開發的劍翔系列,新近生產完畢,並設計出各種衍生型,美方或許評估這是中科院眾多產品裡,少數能納入自由世界軍用軍規無人機供應鏈的成熟產物。畢竟在俄烏戰場上,諸如土耳其TB-2、烏克蘭見證者136、俄羅斯KUB-E之類中小型攻擊無人機的消耗量龐大,自由世界各國援助烏克蘭的攻擊型無人機生產量可能還不足以滿足前線需求。若美方將中科院的劍翔系列也納入這個定位的攻擊無人機供應鏈,將可紓解巨大的戰場供貨壓力。

然而,中科院之前每年僅能生產48架劍翔,產能實在過於貧乏,單價也過高,不足以滿足戰場大規模的消耗。或許美方評估之後,選擇洽詢由中科院交付設計圖,再交給產量更大、產能更穩定的美方軍火廠商來大量生產。這也反映了台灣國造武器長久以來的現況:訂單少,需求量不多,造成中科院和軍備局原物料籌措成本高昂、產能又極度有限,連帶延誤之後的改良,無法形成高效能的軍工體系。真的要外銷國際市場了,撇開政治與外交爭議不談,也會馬上面臨「憑什麼要在台灣生產,又少又貴」的窘境。

外傳美方要求中科院提供完整的劍翔族系藍圖,鑒於中科院不只是「參考」哈比,還在劍翔的基礎上開發了衛星定位跟影像辨識型這兩種尋標頭,應該具有完整的智慧財產權,則中科院航空所應有機會向美方的海外貼牌廠商要一次性委託設計權利金(NRE),或是更優惠的條件。例如:當劍翔衍生型變成美方某軍火商掛名的產品後,若我方屆時仍有彌補巡弋飛彈數量不足、要用無人機大量壓制敵方的火力需求,是否可以NRE折抵日後回購劍翔無人機費用,得到雙贏的結果?這值得外界觀察。

前景黯淡的中科院其他產品

反過來說,在劍翔以外,中科院航空所其他的軍用軍規無人機產品,從國際市場的角度,或說是從美方的角度來思考,幾乎是乏善可陳了。例如2023年展出的巡飛彈I型,發展成熟度遠遠不如彈簧刀300,而性能諸元設定更強大的巡飛彈II型,還停留在開發階段。上述兩者尚未經過實兵乃至實戰洗禮驗證,定位也與美國國內各主要國防廠商既有「察打一體」的無人機,或是單兵、反甲遊蕩彈藥定位重疊。同樣的道理也適用於性能不上不下的銳鳶2、騰雲2型。

對美方而言,這些缺乏經費繼續發展改良的產品(或說,根本就是美方國內廠商既有產品的高仿品),連台灣自己的軍方都興趣缺缺,或是僅有實驗性質的少量採購,目前僅有巡飛彈在政策要求下,由海軍司令部建案少量採購,實驗性質濃厚,距離真正可用還有漫長的時光。美方當然更沒有任何理由,幫忙中科院花時間花精力完善它們,還不如直接將既有的、成熟的,或是性能更勝好幾籌的同等品軍售給台灣。彈簧刀300與ALTIUS 600M-V,正是在此思維下的代表軍售案。

事實上,觀察蔡政府第二任到賴政府之間的方針,可以清楚看出,兩屆政府在國造無人機方面真正著力的,是成立園區、整合業者為策略聯盟,以及政策性提出軍用商規無人機(即後來的微型無人機採購案)的需求,要扶植民間(選票)眾多的無人機產業,因此相關政策是由經濟部主導,國防部只是配合政策。換言之,兩任政府並未積極為中科院創造大餅,反而是替民間業者開一扇門,和中科院分食長久以來只有他們能獨得(做不出來也不讓外人進來)的軍方訂單。

中科院航空所的未來要何去何從?現況來看,在技術不到位、產量少、既有產品基層部隊惡評不斷的條件下,很難討得了好,這不是喊「國防自主」的口號或打「我們很辛苦」的悲情牌,就可以為他們的軍用軍規無人機鹹魚翻身。

受限於國防預算排擠效應,原本數量有限、航程短、需要貨櫃車、需要300公尺以上跑道起降、性能已經老舊的銳鳶1型,在可見的未來應該會被淘汰,原本的近海中低空偵搜任務,有望由微型無人機採購案裡,海軍司令部建案的商規艦載跟陸用旋翼型無人機取代。

同理,高空長程長時間監偵,儘管騰雲2無人機愈來愈進步,在發動機噴嘴的紅外線訊跡抑制也有突破,不過整體而言綜合性能還是未知數,也還無法運用各種彈藥有效打擊,那不如待美製產品到位後,交由可以察打一體的MQ-9B擔負即可,美方還可藉此掌握我方獲取的共軍情資(猶如冷戰時期中美共同防禦期間,美方進駐台灣各地各級戰管雷達站,以及如今的樂山雷達站模式)。

至於班、排、連級的微型、小型商用無人機,原本只有陸戰隊使用中科院的紅雀無人機,之後這個角色將由各類軍用商規無人機案的機型補足。而偵搜效能備受詬病、連監察院都介入調查、痛陳建案過程雜亂的營級砲兵前觀「摩羯」無人機,中科院未來也不太可能有機會再獲取訂單生產改良型了。

雖然這對中科院航空所是一個打擊,不過從正面角度來看,好貨不怕比較。大量軍用商規無人機的引進,主打較廉價、可耗損、就是要拿來用的等特點,將會衝擊過去國造軍用裝備由軍備局跟中科院壟斷供應的情景,昔日這些裝備造價高昂,維修曠日費時,造成基層官兵即使有心訓練也不敢好好使用,稍微一損毀動輒檢討連坐,自然不可能有正常的訓練量跟耗損,乃至正常的後勤補充。

而當當國軍各級單位不得不用無人機,運用在迫砲/砲兵前觀、反覘、野戰防空等層面,被迫跟上現代戰爭的思維後,將可望鬆動現有老舊過時的戰術準則跟訓練,朝向真正進步的軍隊邁進。

若未來「微型無人機」標案3422架四家民間廠商六款無人機進入部隊後,在性能表現(如雙光籌載影像品質、座標定位與測距表現、抗風能力、資料鏈保密與抗干擾能力)跟維修補保滿意度都劣於中科院原先的產品,中科院就可以自豪的跟軍方證明自己才是理想的國防裝備供應單位,也有足夠的底氣爭取經費繼續開發各項產品。

中科院真正要害怕的,是民間的無人機獲得部隊好評,那就會變相證實「烏龍院」不只是順口溜,而是部隊多年積怨的合理抒發。與其爭論中科院到底強不強,改組與主管去留是不是公平,不如思考,這些作為有沒有創造適度的競爭,促成良性進步,避免中科院變成每樣項目都拿了錢但做不出合理產品的金光黨,避免台灣軍方變成含淚吞餿水的冤大頭。

如果答案是正面的,結果對軍方是好的,那中科院航空所的發展在大我之下,小我又何足道哉!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廖英雁大風吹著誰,誰就倒楣。 每個人都想當鬼,都一樣的下賤。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