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智力提升研究:未来通过AI提升人类智力

William Derek
·
·
IPFS
智力受“神经元放电+神经递质传递”影响。传统方法(持续学习、深度思考、高质量眨眼、健康饮食、有氧运动、冥想静坐、环境挑战、健康饮食)有效,但见效慢。AI+脑机接口(BCI,直接记录大脑电信号,然后用 AI 解析脑电波,优化神经信号,再反向刺激大脑,让神经元“高效运作”)、TMS/DBS、EEG+AI,可以更快、更精准地优化智力。

摘要

引言:概述了智力在现代社会中的重要性及研究的目标,涵盖智力的基本原理、提升方法及未来科技应用预期等。

人类智力的原理分析:深入探讨智力的定义、构成要素及生物学基础,包括流体智力与晶体智力的理论模型。智力受“神经元放电+神经递质传递”影响。

当下提升智力水平的方法:介绍了通过学习新技能、智力训练、健康生活方式和积极心态等方法提升智力的策略及其效果。传统方法(持续学习、深度思考、高质量眨眼、健康饮食、有氧运动、冥想静坐、环境挑战、健康饮食)有效,但见效慢。

未来科技的应用前景:探讨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在认知提升中的潜能、应用实例及可能的伦理考量。AI+脑机接口(BCI,直接记录大脑电信号,然后用 AI 解析脑电波,优化神经信号,再反向刺激大脑,让神经元“高效运作”)、TMS/DBS、EEG+AI,可以更快、更精准地优化智力。

结论与展望:总结了研究重点,并对未来方向进行了展望,提出提升人类智力需关注伦理问题及社会公平。

第一章:引言

现代社会对人才的智力水平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智力不仅是个人取得成就的关键因素,也在推动社会整体进步中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对人类智力提升的科学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能够帮助人们更全面地认识影响智力的因素,并探索有效的方法来充分发挥个人潜能,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挑战。

本报告旨在对人类智力提升这一课题进行全面的研究。报告将从分析人类智力的基本原理入手,深入探讨智力的定义、构成要素以及神经生物学基础。随后,报告将着重分析当下现实生活中提升智力水平的各种方法与策略,并警示不良习惯对智力可能造成的负面影响。最后,报告将前瞻性地研究未来人工智能(AI)和脑机接口(BCI)等前沿科技在提升人类智力水平方面的应用前景,并探讨其中涉及的伦理考量。通过对这三个主要方面的细致分析,本报告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个多维度、系统性的视角,以理解人类智力提升的内在机制、现有途径以及未来的科技潜力。

本报告的结构安排如下:第一章为引言,简要概述研究的背景与意义、报告的目的与范围,以及报告的整体结构。第二章将深入分析人类智力的原理,包括其定义、构成要素、神经生物学基础以及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复杂影响。第三章将着重探讨当前在现实生活中已被认可的、能够有效提升人类智力水平的方法和策略,同时也会分析对智力有负面影响的不良习惯及其作用机制。第四章将展望未来,详细分析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技术在提升人类智力水平方面的研究进展、实际应用案例以及潜在的伦理考量。最后,第五章将对报告的主要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并对未来在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展望。

第二章:人类智力的原理分析

原理:神经网络 + 突触可塑性 + 神经递质 + 生理状态 + 环境刺激 → 影响脑电波 → 决定智力和感知力。

人类智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其确切定义和构成要素一直是科学界争论的焦点。美国心理学会(APA)的报告指出,智力是指个体理解复杂概念、有效适应环境、从经验中学习、进行各种形式的推理以及通过思考克服障碍的能力。更广义而言,人类智力通常被认为是包括从经验中学习、适应新情况、理解和处理抽象概念以及运用知识来控制环境的心理品质。从神经科学的角度来看,智力也可以被定义为一种推理、解决问题和学习的一般心理能力,它整合了感知、注意、记忆、语言和计划等多种认知功能。这些不同的定义强调了智力的多个方面,表明它是一个由多种能力构成的复杂整体,而非单一的技能。

智力的构成要素,或者说核心认知能力,通常包括感知、注意、记忆、语言、计划、推理、问题解决和逻辑思维等。在心理学领域,一些理论模型试图对智力的结构进行更深入的划分。例如,斯皮尔曼提出了“一般因素”(g因素)的概念,认为它是一种影响所有需要智力参与的任务表现的潜在能力,而“特定因素”(s因素)则是指特定任务所需的能力。卡特尔则提出了流体智力和晶体智力的理论。流体智力是指在没有先前知识或经验的情况下解决新问题的能力,而晶体智力则依赖于个体通过经验和学习积累的知识。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则认为,智力不是单一的实体,而是由多种相对独立的智力组成,包括语言智力、逻辑-数学智力、空间智力、身体-运动智力、音乐智力、人际智力、内省智力和自然主义智力。斯滕伯格的智力三元理论则从分析性智力、创造性智力和实践性智力三个方面来理解智力。理解这些不同的构成要素和理论模型,有助于我们识别智力中可以进行提升的具体方面。

人类智力的发展和表现与大脑的结构和功能密切相关。神经生物学研究表明,较高的智力水平与成人前额叶皮层和后颞叶皮层中较大的皮质灰质体积有关。磁共振成像(MRI)研究也发现,脑容量与智力之间存在中等程度的正相关。智力可能与整体和/或特定脑区域的组织体积或神经元密度有关,其中灰质可能反映信息处理中心的容量,而白质可能反映神经元之间通信的效率。此外,颞叶皮层的厚度也与智商相关,并且颞叶皮层中一种称为锥体神经元的神经细胞的树突的长度和分支模式与个体智商的差异显著相关。值得注意的是,智力并非仅仅依赖于大脑的特定区域,而是涉及整个大脑中广泛分布的神经元网络。

智力的产生和运作也依赖于大脑中复杂的神经连接。研究表明,智力源于大脑皮质区域形成的复杂网络,对这些大规模皮质网络行为的深入研究可能有助于解释个体在智力上的差异。与特定认知任务相关的神经认知网络的结构(即皮质组成)会动态地变化,以适应任务的具体需求,而这种拓扑结构变化的效率可能直接影响个体在任务中的表现。此外,大脑皮质的各个区域并非孤立地工作,而是协同合作以完成各种认知任务,因此,不同脑区域之间同步程度或通信效率的变化也可能导致个体在智力上的差异。功能连接被认为是理解大脑如何实现智力的关键概念。人脑的早期经验在塑造大脑结构方面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个体未来的学习、行为和健康奠定基础。在这个过程中,简单的神经连接首先形成,随后发展出更为复杂的神经回路。重复使用特定的神经回路会使其得到加强,这解释了为什么持续练习能够提升技能。

神经递质在大脑中传递化学信号,对智力的各个方面都至关重要。谷氨酸是中枢神经系统中主要的兴奋性神经递质,而γ-氨基丁酸(GABA)则是主要的抑制性神经递质。研究表明,大脑中兴奋和抑制性神经递质之间的平衡可能对维持一般认知功能至关重要。一项研究发现,较高的工作记忆指数与额叶皮层中较低的GABA与谷氨酸比率以及枕叶皮层中较低的谷氨酸水平显著相关。此外,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在情绪调节和情感智力方面也发挥着显著的影响。这些发现强调了神经递质在维持大脑功能和潜在地影响认知能力方面的重要性,保持兴奋性和抑制性神经传递之间的适当平衡可能对智力发展有益。

人类的智力水平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这些因素可以大致分为遗传因素和环境因素,并且两者之间存在复杂的相互作用。遗传因素在决定个体的智力潜力方面起着重要的作用。多项研究表明,智力具有很高的遗传性,一些研究甚至估计成人智商的遗传性高达80%。智力并非由单一基因控制,而是一个多基因性状,至少受到500个以上基因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智力的遗传性会随着个体年龄的增长而增加。对双胞胎的研究表明,同卵双胞胎的智商比异卵双胞胎更为相似,即使是在不同的环境中分开抚养的同卵双胞胎,其智力水平也表现出显著的相似性。此外,配偶之间智力水平的相似性(即同型婚配)也会增加后代智力的遗传性。这些发现有力地支持了遗传因素在塑造个体智力特征中的关键作用。

然而,环境因素同样对人类智力的发展和表现至关重要。营养、教育、社会经济地位以及早期的生活经历等环境因素都对智力发展产生显著影响。尤其是在生命早期,营养不良会对认知功能产生持久的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智商显著下降。社会经济地位通过影响个体对教育资源、充足营养和认知刺激的获取,间接地影响其智力发展。高质量的教育和丰富的认知刺激被认为是促进智力发展的关键因素。此外,母亲的年龄、怀孕期间接触有害物质以及产前营养不良等因素也可能对后代的智力产生影响。这些证据表明,虽然遗传因素为智力设定了基础,但环境因素在塑造智力的具体表现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个体的遗传潜力可能无法得到充分的发挥。

值得强调的是,人类智力并非仅仅由遗传或环境单独决定,而是两者之间复杂相互作用的结果。表观遗传学的研究表明,环境因素可以在不改变个体DNA序列的情况下,影响基因的表达方式。反应范围理论提出,个体的遗传潜力为环境对智力的影响设定了一个范围。基因-环境相关性则描述了遗传因素如何影响个体所接触的环境类型。一项重要的发现是,在社会经济地位较低的个体中,智商的遗传性通常较低,这表明贫困环境可能抑制了个体遗传潜力的充分发展。这些研究结果共同揭示了智力发展的复杂性,强调了遗传和环境因素之间动态的相互作用,以及环境因素在调节遗传倾向表达中的重要性。

第三章:当下现实生活中提升智力水平的分析

当前科学界和教育界普遍认可多种方法和策略能够有效提升人类的智力水平。这些方法涵盖了认知活动、生活习惯和心理状态等多个方面。

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被认为是提升智力的有效途径之一。研究表明,学习新的技能可以引起大脑化学物质的变化,增加大脑中髓磷脂的密度,从而提高学习的速度和效率。髓磷脂是大脑中一种称为髓鞘的白色物质,它包裹着神经纤维(轴突),有助于提高神经冲动传递的速度和效率。当人们练习一项新的技能时,大脑中的髓磷脂会变得更加密集,这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此外,学习新事物能够刺激大脑中的神经元,形成新的神经通路,保持大脑的健康和活力。终身学习不仅能够使个体拥有更全面的知识结构,还能带来多方面的认知益处,包括改善脑功能、增强记忆力、提高心理灵活性和创造力,甚至可能延缓痴呆症的发生。学习一门新的语言也被认为能够显著提升认知能力,因为它不仅有助于理解不同的交流方式,还能让人深入了解不同的文化和视角。尝试新的爱好或活动,或者在日常任务中尝试新的方法,都有助于形成新的大脑连接,保持大脑的健康并带来新的挑战。

智力训练,例如进行数独、纵横字谜、拼图和棋类游戏等活动,也是提升认知能力的常用方法。研究表明,玩游戏可以激活更高阶的认知技能,例如社交互动、策略制定、推理和问题解决。特定的脑力游戏,如数独、纵横字谜、拼图和棋类游戏,已被证明能够刺激大脑,可能改善某些人的认知功能,并有助于延缓老年人的认知衰退。然而,关于脑力训练游戏是否能够普遍提升智力的研究结果并不完全一致,一些研究表明,这些游戏的效果可能主要局限于所训练的特定游戏本身,而难以推广到其他认知领域。尽管如此,许多专家认为,即使脑力游戏的直接效果有限,它们至少能够带来一些间接的好处,例如保持大脑的活跃和警觉。因此,参与各种能够刺激思维的活动,可能比仅仅依赖于特定的脑力游戏更为有益。

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对于维持和提升智力水平至关重要。充足的睡眠是优化认知功能的关键。睡眠有助于巩固记忆、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集中注意力,而睡眠不足则会对工作记忆产生负面影响。研究表明,即使是轻度的睡眠不足也会对工作记忆产生不利影响。均衡的饮食也对大脑功能至关重要。大脑需要稳定的葡萄糖供应作为能量来源,而必需脂肪酸,尤其是Omega-3脂肪酸,对于大脑的健康至关重要。此外,某些营养素是神经递质的前体,它们在调节情绪和认知功能方面发挥着关键作用。适量的运动是另一种能够显著提升认知能力的生活方式因素。体育锻炼可以改善认知功能和记忆力,包括学习能力、压力管理和决策能力。运动能够促进流向大脑中负责记忆的海马体的血液流动,增加海马体的体积,并促进新的神经元的生长。此外,运动还能刺激大脑中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产生,这种蛋白质支持神经元的生长、存活和分化。一项研究甚至发现,锻炼引起的认知能力提升可能持续长达24小时。

积极的心理状态也被认为是提升智力的重要因素。研究表明,积极的情绪可以拓宽个体的思维和行动范围,增强创造力、问题解决能力以及应对挑战时的心理韧性。体验爱、快乐、感恩、满足和希望等积极情绪有助于建立持久的心理资源,例如良好的社会联系和个人的优势。较高的心理健康水平与更好的认知功能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性。积极的情绪还可以提高个体的认知灵活性,并有助于减少认知冲突。积极心理学强调关注自身的优势和积极的体验,这与幸福感的提升以及认知功能的改善有关。

然而,一些常见的不良习惯会对人类的智力水平产生负面的影响。了解这些不良习惯的作用机制,有助于人们更好地避免它们,从而保护和提升自身的智力。

长期熬夜是现代社会中许多人面临的问题,但它对认知功能有着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睡眠不足会损害个体的注意力、工作记忆、长期记忆和决策能力。慢性睡眠剥夺还会增加焦虑和抑郁的风险,并降低积极情绪。睡眠不足还会导致个体的反应时间变慢,影响判断力、工作效率和安全性。更令人担忧的是,长期的睡眠不足与认知能力下降以及阿尔茨海默病等神经退行性疾病的风险增加有关。睡眠对于大脑的正常运作至关重要,它参与记忆的巩固、学习过程的优化以及维持清醒状态下的认知功能。长期剥夺睡眠会扰乱这些基本过程,从而导致智力水平的下降。

过度依赖电子产品是另一个日益普遍的现象,尤其是在年轻人和青少年中。研究表明,过度使用电子屏幕时间可能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ADHD)的症状相关,导致注意力涣散和执行功能受损。长时间沉浸在电子媒体中可能导致面对面交流的时间减少,从而影响个体的情感和社会智力的发展。一项研究甚至发现,即使手机处于关闭状态,仅仅是它的存在也会降低个体的认知能力,这表明过度依赖手机可能导致思维变得惰性。此外,睡前使用电子设备发出的蓝光会抑制大脑中褪黑素的分泌,从而扰乱睡眠模式,进一步对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一项研究还发现,过度的屏幕时间可能导致大脑皮层的变薄,而大脑皮层是负责记忆和认知功能(如决策和问题解决)的关键区域。这些发现表明,过度使用电子产品对智力的多个方面都可能产生不利影响。

缺乏社交互动也会对认知能力造成负面影响。研究表明,社会隔离和孤独感与认知功能下降、患痴呆症的风险增加以及多种其他健康问题有关。长期的孤独感会增加体内皮质醇的产生,这种压力激素会损害个体的注意力。社会隔离还会减少个体获得的认知刺激,尤其是在老年人中,这可能加速他们的认知衰退。相反,积极的社会联系被认为是保持大脑健康和认知功能的重要因素。人类是社会性动物,定期的社会互动不仅能够提供情感支持,还能刺激大脑活动,维持认知功能的正常运作。

长期承受过大的压力也会对智力产生不利影响。研究表明,长期的压力会导致大脑的炎症和功能障碍,从而影响个体的情绪和记忆。慢性压力还与神经退行性疾病(如痴呆症)的风险增加有关。压力尤其会损害大脑中负责学习和记忆的关键区域——海马体。此外,慢性压力还会影响个体的认知灵活性、行为抑制和工作记忆。在日常生活中,压力过大可能导致健忘、注意力不集中、持续的担忧、判断力下降以及思维的僵化。这些发现强调了长期压力对大脑结构和功能的破坏性影响,以及它导致认知障碍和增加神经退行性疾病风险的潜在机制。

如果你想增强智力,可以通过以下方式优化神经活动:

  • 持续学习(新技能、新知识)

  • 深度思考(哲学、逻辑、创新性思维)

  • 高质量睡眠(巩固记忆,优化突触)

  • 健康饮食(富含Ω-3脂肪酸、抗氧化剂)

  • 有氧运动(促进BDNF,增强神经可塑性)

  • 冥想静坐(调节α波,提高创造力)

  • 环境挑战(跳出舒适区,接触新事物)

  • 积极心态(拓宽思维行动的范围)

第四章:未来通过AI提升人类智力水平的分析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AI)和脑机接口(BCI,直接记录大脑电信号,然后用 AI 解析脑电波,优化神经信号,再反向刺激大脑,让神经元“高效运作”)等前沿科技(更快、更精准地改变“神经元放电+神经递质传送”)为提升人类智力水平提供了令人兴奋的可能性。

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和认知训练领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个性化学习系统利用AI驱动的教育平台,能够根据个体的学习风格、节奏和认知特点定制课程内容,分析学习者的认知优势和劣势,并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从而优化学习效率。这些自适应学习平台可以根据学生的熟练程度动态调整任务的难度,提供个性化的学习内容和实时的反馈。AI还可以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创建个性化的学习路径,并推荐定制化的学习资源。此外,AI驱动的聊天机器人和虚拟助手可以为学习者提供实时的支持,解答他们的问题,并引导他们完成学习过程。这些个性化学习系统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参与度、学习动机和学习成果。

AI可以辅助开发更有效的认知训练工具。研究表明,AI可以增强记忆、注意力、认知灵活性等执行功能。AI聊天机器人可以作为数字助手,支持个体执行功能的学习和扩展。一些AI系统甚至可以利用用户的个人生活记录进行情景记忆的个性化训练。在认知训练过程中,AI还可以监测个体的心理疲劳程度和反应时间,并根据这些数据提供实时的反馈,从而实现训练会话的个性化调整。然而,值得注意的是,过度依赖AI工具可能会导致“认知卸载”,即个体不再主动进行思考,而是依赖AI提供的答案,这可能会降低批判性思维能力。因此,在使用AI辅助的认知训练工具时,需要在提高效率的同时,保持个体积极的认知参与。

脑机接口(BCI)技术与人工智能的结合,为直接提升人类的认知能力开辟了新的途径。BCI技术的基本原理是建立大脑活动与外部设备(如计算机或机械臂)之间的直接通信通道,从而绕过传统的神经肌肉通路。BCI通常通过传感器(例如脑电图EEG电极)记录大脑产生的电信号,然后通过计算机对这些信号进行处理和分析,并将其转化为控制外部设备的命令。人工智能在BCI技术中扮演着关键的角色,它被用于解码复杂的脑信号,从而提高BCI系统的性能和准确性。根据电极植入方式的不同,BCI可以分为侵入式(电极直接植入大脑)、部分侵入式(电极放置在颅骨表面)和非侵入式(电极放置在头皮上)。AI算法被广泛应用于分析和解码来自大脑的神经活动,从而提取用户的意图。机器学习和深度学习等先进的AI技术也被应用于显著提高BCI解码器的性能。此外,AI还可以实现BCI的个性化和自适应,从而优化用户体验。

辅助记忆方面,研究已经取得了一些令人鼓舞的成果。例如,研究表明,特定的脑电波,如theta波和alpha波,与记忆编码的成功率密切相关,BCI可以利用这些信号来触发刺激的呈现,从而调节记忆的编码过程。南加州大学的研究人员通过使用BCI植入物,并结合AI算法来模仿大脑的自然信号行为,成功地增强了癫痫患者的记忆功能。这些案例表明,BCI技术有潜力直接调节大脑活动,从而改善记忆功能。

增强注意力方面,BCI技术也展现出巨大的潜力。BCI可以作为一种神经反馈训练工具,通过自我调节个体化的神经标记来提高认知表现,尤其是在注意力方面。基于P300脑电成分的BCI神经反馈训练已被证明可以显著增强目标刺激的事件相关电位(ERP)成分,并减弱非目标刺激的相应成分,从而改善个体在空间注意力任务中的反应时间。一项针对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儿童进行的随机对照试验表明,基于BCI的注意力训练计划可以有效地改善他们的注意力不集中症状。此外,研究人员还将经颅聚焦超声技术与BCI相结合,以更精确地靶向大脑的特定区域,从而增强BCI的性能,例如通过刺激大脑的V5区域来增强个体对视觉运动的注意力。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基于BCI的神经反馈和靶向脑刺激技术正在被积极探索,以期改善个体的注意力水平,并为治疗ADHD等注意力障碍提供新的方法。

然而,BCI技术的发展也面临着一些重要的伦理考量。这些考量包括对个体隐私和知情同意的保护、对自主性和身份认同的潜在影响、技术增强可能带来的社会不平等以及算法中可能存在的偏见。为了确保BCI技术的健康发展和负责任应用,需要建立明确的伦理指南和法律标准来规范其研究和应用。

专家学者对未来AI和脑机接口技术在提升人类智力水平方面的潜力持乐观态度,并预测了多个可能的技术突破方向。其中包括开发更先进、更精确、更安全的侵入性和非侵入性BCI系统,以提高信号的质量和使用的便捷性。预计AI算法在脑信号解码和认知增强方面的能力将得到进一步提升,从而使BCI能够更准确地理解和响应人类的认知意图。未来,AI和BCI有望在神经康复、认知增强、通信和娱乐等领域实现更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生活带来更多便利和可能性。此外,开发双向和高性能的BCI系统,实现更自然、更高效的脑机交互,也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

AI和BCI技术的进步将对社会产生深远的影响。它们可能会彻底改变教育、医疗、工作和人际交往的方式。然而,这些技术也可能引发关于人类自主性、身份认同和社会公平等深刻的社会和伦理问题。一些专家认为,AI可以通过自动化重复性的任务,使人类能够专注于更高阶的认知任务,例如创造力、问题解决和战略思维。总的来说,AI和BCI的广泛应用将带来巨大的社会变革,既有积极的方面,也可能存在潜在的挑战。

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关注伦理问题和社会公平,确保这些技术能够以负责任的方式应用于提升人类的福祉。未来,AI和BCI技术的发展将面临诸多挑战,包括技术本身的限制(如信号质量、长期植入的安全性)、伦理问题(如隐私、自主权、公平性)以及社会对这些技术的接受程度。然而,这些技术也蕴含着巨大的机遇,可以利用它们来改善人类健康、增强认知能力、提高生活质量,并推动科学和技术的进步。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这些技术的潜力,同时减轻潜在的风险,需要跨学科的合作和负责任的创新。

第五章:结论与展望

本报告对人类智力提升进行了全面的研究。分析表明,人类智力是一个复杂且多维度的概念,它受到遗传和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其神经生物学基础涉及大脑结构、神经连接和神经递质之间复杂的相互作用。当前,在现实生活中,通过学习新知识和技能、进行智力训练、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和积极的心理状态等方法,可以有效地提升智力水平。这些方法通过促进神经连接、巩固记忆、优化大脑功能和提高认知灵活性等机制发挥作用。然而,长期熬夜、过度依赖电子产品、缺乏社交和压力过大等不良习惯会对认知功能产生负面影响,并可能导致长期的认知损害。

展望未来,人工智能和脑机接口等前沿科技在提升人类智力水平方面展现出巨大的潜力。AI驱动的个性化学习系统和认知训练工具能够根据个体的需求和特点提供定制化的学习和训练方案。脑机接口技术,尤其是在与AI结合后,在辅助记忆和增强注意力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进展。AI和BCI技术的融合预示着未来人类认知能力提升的巨大潜力,包括可能的技术突破和对社会产生的深远影响。然而,在追求技术进步的同时,我们必须高度关注其中涉及的伦理问题和社会公平,确保这些技术能够以负责任的方式应用于提升人类福祉。未来的研究应继续探索这些前沿技术的潜力,同时积极应对其带来的挑战,以期在安全和伦理的框架内,最大限度地提升人类的智力水平和整体福祉。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