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知盈余产生的条件
IPFS
昨天谈到公民盈余的出现,大量的人有盈余的时间,但空闲的时间如何来度过,以前有喝杜松子酒,再往后有刷电视剧,到如今互联网的兴起,游戏、短视频等资源都不断的消耗人们的盈余时间。从酒到电视剧,再到互联网,我们能很直接看到的是工具的改变,使得人们花费时间的方式也不一样,而互联网的这种工具,能使人们连接社会体系,为人们慷慨、公开有创造力的行为提供便捷的方式。
推动人的触发某个行为有分三种,一种是老板与员工,通过薪酬来推动员工干活;一种是政府与公民,通过法律或者行政手段来推动人们去参与某项事情;但还有一种不通过薪资,也不通过强制命令,就能使人乐于去参与的事情,就是动机。要让人们有内在驱动力去从一个互联网的使用者变为分享者,就需要自制与胜任感来推动,相比薪酬方式能更加让人觉得意义非凡。而人们乐于分享的行为本身就是一种回报。
最后就是机遇,认知盈余通过集体、协作并且利用起来才有意义,个人的力量是渺小的,但是无数人把自己的盈余时间拧成一股绳,就会产生巨大的力量。维基百科就是全民产于产生的知识库,内容的丰富程度都已经完全超过《大英百科全书》。恰好一群人在合适的时间里能参与到同一件事中,并积极推动。就像是airbnb,如果不是遇到全球旅游业的兴起;也不是遇到恰好人们需要便宜、舒适和温馨的住宿环境;也恰好有一个平台能让人们有能力把自己的房子能发布到平台上;正式这些机遇才能使得airbnb能快速发展。
总结公民盈余产生的三要素,一是要有合适的工具,能让人们快速建立连接;二是内容动机让人们乐于从使用者变为分享者;三是有时机让每个人能恰好往同一个方向使劲,从量变产生质变。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