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写作,发出一点声音

睡不好的工作室
·
·
IPFS

我们这样介绍自己:

“睡不好的工作室,成立于2016年,拓宽文本所能到达的边界,探索一切可能的表达。

目前成员有何齐和胡璇艺。"

更实际的说法是我们是两个2016年在台湾大学戏剧系研究所相遇,2016年都还是学生。相遇之前,何齐是学中文的,胡璇艺是学新闻的,何齐比胡璇艺大一届。我们都选择”剧场“作为自己探索世界和表达自身的媒介,而”文字“和’语言”是我们安身立命的根本。于是,我们决定在一起创作,到今天还没有找到下一个伙伴,不过我们期待还有同行者。

剧场始终需要人的“在场”,需要人们共担呼吸,难以复制粘贴,能影响的人很少,当然,现在有灵光的剧场作品也越来越少了。但我们总会想起布莱希特所在的那个时代,不同阶层的人在剧场中看完戏,台上歌声落下,人们便推开门,脚落在街面上,游行开始。

剧场是无中生有的创想之地,剧场是给人享受的游乐园,剧场是一个社会机构,以及一种抵抗。这几个陈词滥调我们一直相信。但是在华文世界,尤其是在中国大陆做剧场的人,做得还不太好,让剧场盛满了廉价的泪水与笑声。我们希望可以做出一点改变。

之前我们一直在微信公众号“睡不好的工作室”里更新自己的文章,但是眼见着权力的手已经伸进了私人的饭桌,太难受。所以我们决定在Matters上同步更新。

以下是我们发布在2020年2月14日的一篇,这是我们最近开始做的事情。

我们俩在台湾念书的时候一起修了小说家童伟格的剧本创作课。

上课模式就是童伟格先开个头,他庞大的身躯发出轻柔的声音,讲讲最近发生的事情,说几个看上去不相关故事,然后同学做读书报告,最后是童伟格总结,可能再开几个玩笑。过后发现,童伟格讲的故事,我看的书和同学的报告内容,隐隐地勾连在一起。书里的世界和现实生活交织。

我们照着童伟格的书单,一到两周看一本书,每周在课堂是听故事和讨论,一个学期写一篇读书笔记,那段经历让我们受益良多。可以说,童伟格所选择的这批书籍,这种交流书籍的形式,让我们找到了最适当的阅读方法。这个方法启发了我们和班上的每一名同学,每个人都很快找到了各自的创作兴趣方向,并且到现在还在朝着那个方向走。但离开课堂之后,我们只看书,也不写长文了。而开始工作以后,连系统性地看书的机会都少了。心里挺慌的。

所以,我们决定在这里长期连续地更新自己的读书笔记,以此自律。

希望这些小小的,不成熟的笔记,希望成为你走向一本书籍的引子。这样,当你也在阅读这本书的时候,让你想起我们的一点小小想法,无论是好还是坏,交流就会发生了。我们希望,你也可以得到我们曾经获得的那份渴求。当然,如果我们恰好已经读过同一本书就更棒了!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