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金漲破3000美元,到底有沒有天理?
今天,國際金價暫時站穩每盎司3000美元關卡,每台兩也破台幣12萬元。很難想像,不過2018年,每盎司才1200美元。
身為江湖人稱「黃金小五郎」的貴金屬業餘愛好者,容我分享一點黃金冷知識與熱數據。
(以上重點是「業餘」二字,並非投資建議。若有寫錯之處,歡迎指正。)
一、「黃金是高報酬率的穩定投資工具嗎?」
即使近一年,金價上漲約40%,但我會說:並不是。
若要追問,簡單版答案是,有時候「高報酬但不穩定」,有時候「穩定但不會高報酬」。
我幹嘛像在繞口令?
複雜版答案有兩萬字,但我沒時間寫,你也沒時間看。比較粗暴的方式,就是與美股對照。
下圖是以1995年為基準,道瓊指數與黃金價格走勢的線圖,三十年前,如果你賭道瓊大盤,收益會是黃金的1.3倍。即使過去五年,黃金開啟一波牛市,金價漲幅不過與道瓊指數差不多打平。

可是,如果你在2000到2005年之間進場,黃金就會打敗美股大盤。(下圖,以2000年為基準點,金價與標普500對比)。

如果一年前,你同時買進黃金與道瓊,截至3月17日,黃金的獲利率(39.8%)甚至是道瓊(12.1%)的三倍多。
話雖如此,若與輝達或比特幣這類「瘋狗浪」相比,金價簡直是入定老僧的心電圖。以過去五年為基準點,即使前兩者最近慘跌,投報率仍是22.2倍及13.6倍,遠勝黃金的87%。
結論是,黃金是否值得投資,取決於進場時機,以及你對投報率的期望值。所以我才說,投資黃金有時「相對穩定但不一定高報酬」,有時「高報酬但並不穩定」。
不過,相對於神經兮兮、大起大落的投資標的,黃金漲跌比較有跡可循,也有一定的歷史規律。後面再講,先分享幾個益智小常識。
二、在眾多貴金屬中(銀、鉑、釕、銠、鋨、銥),黃金為何有獨特地位?
首先,貴金屬的特殊價值,主要在於「物理稀有性」與「化學惰性」,讓它們具備保值能力。然而,歷史上,黃金兼具藝術與炫耀性格,經常作為珠寶飾品,也長期以金幣或條塊形式,成為官方貨幣。
19世紀後,跨國貿易盛行,為了解決各國匯率結算,開始以黃金為法定本位幣、白銀則為輔幣,開啟所謂「古典金本位」時代。
一戰期間,許多國家禁止黃金出口,又大量印鈔因應戰爭,導致通膨上升,匯率混亂,間接造成經濟大蕭條。
為了恢復金融秩序,二戰後,44國家代表在美國舉行會議,商妥各國匯率盯緊美元,並明訂每盎司黃金固定為35美元,此為布列敦森林協定,開啟第二階段金本位。
1973年,因為種種原因,美國總統尼克森廢除布列敦森林協定,此後,國際貨幣進入「美元本位」。
然而,各國央行還是會大量儲備黃金,美、德、義、法名列前茅。截至三月,台灣央行儲備423公噸黃金,居全球13名。

三、對於民間,黃金只有觀賞價值,沒有實用性?
曾有人譬喻,黃金就像加密貨幣,沒有實用價值,純粹考驗投資者信仰。這種說法並不準確,事實上,黃金因其延展性、安定性、導電性佳,又能耐酸鹼,一直大量用於工業生產。據統計,工業用途約佔黃金產量30%。
此外,去過日本金澤的人都知道,食用黃金也是重要應用。不過,吃下肚的金箔雖然無毒,也不會被腸道吸收,純粹吃一個爽感,最後只會變成另一種黃金。(偷笑)
四、既然金價飆漲,為何不加速開採?
原因很複雜,目前全球黃金礦藏前幾名是澳洲、俄羅斯、南非、美國、中國,不過,容易開採的金礦幾乎都已開發,必須提高探勘及開採技術,才能維持生產量。事實上,近年黃金年產量進入停滯期,甚至微幅衰退。
根據世界黃金協會統計,全球已開採的黃金約21.2萬公噸,如果鎔鑄為一個大金塊,相當於邊長20公尺左右的立方體。至於還未開採的儲量,據估計,大約只有5萬公噸,換言之,除非找到大量新礦脈,地殼內的黃金儲量只剩五分之一左右。
五、重點來了,黃金漲跌有哪些跡象可循?
有句話說,「黃金愛亂世,Gold loves chaos」,戰爭,通膨,經濟衰退,美元疲軟,地緣政治危機,投資不確定性,都會刺激金價上漲。
過去兩年,國際政經局勢形成完美風暴,成為黃金飆漲的土壤,以下是其中幾個指標。
下圖是1915年以來,國際金價走勢,背景的灰底長條意指「經濟衰退期」,只要發生經濟危機,就會推動金價上漲。

下圖是金價與10年期美國公債實質利率(黑線)比較,美債實質利率下降,就會推升金價;反之亦然。

結論是,黃金不會配息,因此在承平時期,黃金頂多能保值,並非良好的投資標的。但在高風險時期,黃金可以避險,甚至增值,至少能打敗通膨。
我說過了,以上是非專業意見,也非投資建議。金價已在歷史高點,是否進場要審慎。文中有許多連結可參考。如果你很忙,只有時間看三篇文章,我的推薦如下:
(天下雜誌)黃金還可以上車嗎?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