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哲學開箱文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舊有文化資本的貶值

哲學開箱文
·

很久沒更新,慢慢把其他東西放上來。

去年看到一篇文章,討論知識人的自甘墮落:

我經常在想,年輕時這麼喜愛閱讀,喜愛知識的人,為什麼在退休之後,會變得只想看抖音,看內容農場,看仙俠劇。 還有些知識分子,年輕時有的熱愛漢唐的文學,有的熱愛漢墓,有的熱愛先秦,還從事研究,書寫論文,演講時意氣風發,但現在每天都在著迷假新聞,四處傳播未經證實的消息。 到底是從哪一點開始,對知識及其構成再也不感興趣的呢?

在我看來,這就是舊有文化資本的貶值。當某人發現自己努力研究的那套不再有優勢,自然會有一些逆反心理。在他人眼中,這就有點像是自甘墮落。

譬如上個世紀的台灣社會,曾經充滿古裝劇、武俠小說,電視上播八千里路雲和月,書店裡擺滿孔孟老莊的人生智慧。

熟讀古文,曾經是有深度、有品味的象徵。至少誰能暢談這些文藝作品,就能得到名聲與尊重。 就連電腦遊戲,也是三國志、軒轅劍、仙劍奇俠傳、金庸群俠傳在紅。像我這種四字頭,還保有這些回憶。

曾幾何時,一切都變了。人們依然需要支持自信的東西,但走進書店,現在是腦科學、心理學當道,並採納「靈性成長」的主敘事。至少在台灣,最風行的名號不再是哪位古人,而是黃山料。

再誇大點說就是,上個世紀享受中華文化紅利的人,不見得願意適應網路時代的知識體系,甚至不願加入本土的文史哲建構。對他們而言,過往、當今這兩套東西是斷裂的,傳統文化的知識優勢,越來越難說服現在的年輕人。

所以高中古文比例年年吵,總是這邊強調很有用,那邊卻說根本沒用。所以一旦看到《黑神話:悟空》、《哪吒之魔童鬧海》這類既傳統又創新的東西,就算不是特別懂,也要拿出來宣揚一番。

我在自己的書裡,就用兩套文化資本的差異(中華&本土),來綜述這些情況。 本土文化興起,同時歐美日的各種文化商品也大肆流行。中華文化的壟斷已經不再,熟悉這套文化的個人,優勢也漸漸喪失。

這就是舊有文化資本的貶值。與此同時,有人積極挽回,也有人乾脆擺爛。 我無意貶低熟讀古文、飽讀詩書的人,我自己就是中國哲學出身。但也就因為如此,我才更意識到現實是什麼樣子。

若一定要說有何解法,我認為中華文化的內涵,需要大規模的二創,尤其得跟上新的傳播模式。要說是新瓶裝舊酒也行。這是一個文化資本大亂鬥的時代,借用邱德亮在《區判:品味判斷的社會批判》序言當中的分析:

臺灣的中產階級文化多少也可看出其性格,一方面對高度熱衷於國外市場普及化的經典作品(如音樂上The Best of.....),或認證過的文化產品(因為沒有足夠的文化能力判斷,所以像得過獎的小說、電影就是最佳選項),也熱衷於外來的飲食和消費產品,尤其是生活風格的產品(因此,懂得喝紅酒和煮咖啡常是此階層男性的興趣); 另一方面源自於孩提或家鄉的生活經驗,使他們也熱愛各地方小吃,庶民地細數街頭巷尾隱藏版美食,或是草根地站在旁邊解說著各類地方性活動(慶典或廟會)。

雖然這樣說有點功利,但我希望有意加入創作圈,或知識傳播圈的人,能意識到自家文化資本的優勢與適用範圍,並有長期規劃。因為我看過一些,明明走對路子就至少小成的人,最終沒有得到任何聲名。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