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麵
日前台南一間以昂貴著稱的鹹粥店再度漲價,成為新聞報導的內容,引起討論,不免想到台灣食物「溢價」的情況。大抵而言,台灣外食並沒有很貴,但有些特定的品項似乎從來都在相對的高價徘徊,也沒有人覺得不妥,比如「拉麵」。
所謂拉麵,特指日本拉麵而言。日本拉麵在台灣幾乎都要賣到200元以上,超過300元也很尋常,相較於台灣常見的陽春麵、餛飩麵,乃至用料比較豐富的什錦意麵等,都明顯貴上很多,唯一可資比較的,大概是「度小月」的擔仔麵,但「度小月」的價格算是例外,拉麵的高價卻是常態,我也一直搞不懂何以拉麵可以這麼昂貴。
我最早的拉麵體驗是早年台中著名的高級超市「裕毛屋」附設的餐廳「楓葉亭」。那時的拉麵價格還算合理,而且選擇很多,我常吃的是單純的醬油拉麵,就是醬油色的湯頭配上叉燒、筍乾、海帶,沒有花俏的的湯頭,但樸實好吃。此外我有印象的有味噌拉麵,會放上大量的豆芽菜,以及現在台灣鮮少看到的稻荷拉麵,也就是鋪滿天婦羅炸屑的平實拉麵,我印象中這種麵非常便宜,好像才65元。總之,這是我的拉麵初體驗,就跟一般快餐店的價位差不多。
不知何時開始,台灣「再度」引入日本拉麵,夾帶名店氣勢,價格也變得不一般,但台灣人忽然間對此風靡不已,迄今猶然。我工作的台北中山捷運站附近,是日本拉麵最激烈的戰場,拉麵店到處都是,每到吃飯時間,外面就會出現排隊人龍,包括以脾氣不好聞名的鬼金棒也在那裏。我對拉麵昂貴的價格感到不解,也對食客趨之若鶩的情況深感台北人出手之闊綽。
但因為我曾經可以吃到價格合理的拉麵,對這樣的價位便敬而遠之,而且台灣現蔚為主流的豬骨白湯底,也讓我興趣缺缺。日本人偏好的豬骨白湯總是「豬」味濃厚,而且一定要浮著一層油,我一直吃不慣。但這似乎是一種「店家很認真熬湯頭」的表徵,好像湯一定要白、油一定要多,才能突顯這碗麵的價值。
我去日本的時候也鮮少吃拉麵,一來拉麵不見得比較便宜,稍微用料豐富一點的拉麵也要上看千圓日幣,這在日本吃一頓有菜有肉的定食綽綽有餘;再者日本拉麵鹹到不行,完全超出我可以接受的範圍。我還記得有一次在天理去吃所謂的名店,該店只有四五個位子,每到午晚餐總是有人龍,有一次看外頭居然沒有人,便好奇進去嘗試。麵看起來相當樸素,就是比較深色的高湯配上叉燒跟一點菜,感覺應該跟台灣的陽春麵差不多,但才喝了一口湯就被驚人的鹹度給嚇到,我幾乎是一口麵一口冰水吃完那碗麵。倒是天理著名的「精力拉麵」(スタミナラーメン),因為用豆瓣醬為湯底,配上白菜、豬肉片、蔥段等配料,吃起來有種台灣風,感覺相對親切。
總之,台灣的拉麵風潮,對我而言相當難解,我也一直沒有興趣去吃。相同的價格,那怕是消費相對較高的中山區,也可以找到一樣好吃的品項,同理或許可以比照台南的鹹粥,不覺得有那個價值的人,大可去吃其他東西即可,好像也沒有必要為了這種事情占用媒體資源。但因為台灣媒體通常會有意無意貶低台灣南部,這可能也是一種讓觀者嫌棄台南的策略也未可知。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