照劇本走
我活了快 30 年,卻還是經常問自己:
「我到底在幹嘛?」
成長的過程像一張早就畫好的地圖,但我沒有參與設計。只是走著,然後某天開始懷疑:為什麼是這條路?為什麼我要走?
小時候,父母趕上了台灣經濟起飛的尾巴,家族企業在中國設廠,我們過上了小康生活。他們當時也很熱衷「移民潮」,一心想把全家送去加拿大。聽說連房子都看好了、銀行開好戶了、政府錢也交了,結果最後沒去成。我那時還小,根本不知道他們在幹嘛。
但他們確實賺了錢,也沒有吝嗇栽培我。
我學了鋼琴、長笛、甚至馬術。(是的,馬術。)當時我根本不知道這是「貴族運動」,就是個不知人間煙火的小孩,還到處在學校跟朋友分享。
我也不知道父母他們內心的心情是什麼。
他們白手起家,錢來得快,屬於你們說的「New Money」。 我猜在他們眼中,小康的樣子就是:住大房子、準備移民、小孩學很多才藝。 但他們有想過,這樣養出來的孩子,會變成什麼樣的人嗎? 是你們傳統父母能接受的樣子嗎?
我的國小、國中都讀附近的公立學校。國二時,我開始喜歡跟「學校裡的混混們」一起玩。我這裡說的「混混」是我父母眼中的混混,現在回頭看,他們只是普通的台灣小孩而已。 我父母怕我會「學壞」,於是把我轉進一所私立雙語學校的國際部。
當時我才意識到,他們好像早就決定要把我送出國。
剛好我爸是OO社成員,他們那時辦「國際青年交流」活動,我就被送去歐洲某個國家當交換學生,16 歲,一年。
我永遠記得那一年。我第一次感覺到:除了我爸媽之外,我也可以被好好對待。
我開始長出一點點自己的想法。那一年,是我人生價值觀開始長根的時候。
交換回來後,我沒有回原本的高中,而是「隨便」進了一所私立美國中學。
我說隨便,是因為這所學校幾乎都是我媽決定的。只要付錢、配合台灣的代辦機構,就能進去那種。
在美國我讀了高二、高三,也是一段對我來說非常重要的時間。
我第一次住校,學會和人相處、學會找歸屬感,也交到了知心的朋友。 還交了人生第一個改變人生的男朋友。 (感情的事太多了,改天我開個 folder 慢慢寫。)
本來我想留在美國念大學,但後來因為感情問題,加上成績也不夠申請好學校,放棄了。
但我也一直覺得:其實我爸媽根本不希望我留在美國。
他們想模仿上流社會的育兒方式,卻根本不理解那是什麼。
他們從沒教我美國的教育制度,也沒跟我討論我該怎麼走。 如果我是爸媽,有能力讓小孩出國,我一定會好好了解、幫他們申請一所好學校。 因為我知道,那會讓孩子看到不一樣的世界寬度。
美國大學沒去成,我也回不了台灣大學(我沒台灣學歷,也不是外國人)。
申請不了什麼學校,這時我爸媽轉而參考「社友的小孩」的經驗,說:
「某個叔叔的女兒在那個日本大學過得很開心耶,她住在宿舍,週末都跟室友搭公車去買菜,然後回來一起煮飯。」
聽起來是什麼可愛動漫情節嗎?我竟然說好。
真是太好笑了。 我當時就是一個乖乖照辦的死小孩,完全不知道自己要什麼,也不知道什麼東西應該爭取。
日本大學畢業後,我選擇留在日本工作,這幾年的整理我會寫在另一篇。
我只是想說:小學、國中時,我不了解世界,我的父母就是我的世界。他們說的話就是真理。
而這種影響,直到現在,我都還在努力掙脫。
國中、高中,我以為我開始有主見,但其實還是愚蠢又被動。他們的觀念早就不適合我了,但我卻沒有去接觸更適合的世界、更高層次的眼界。
如果我以後有小孩,我會讓他留在美國升學。
我會教他什麼人、什麼知識能夠影響他一輩子。 我會告訴他:如果不想回來也沒關係,你有自己人生的選擇權。
父母應該是人生的導師,而不是控制者。
孩子不是用來孝順你的人,他們會離開,會有自己的生活,這是正常的。 這個時代,沒有人會一輩子守在出生的地方。 世界很大,不要成為綁架孩子的父母。
🕊️演不好別人的劇本,沒有關係。ー逃跑小姐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