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滅街頭小吃的幫兇

呂嘉俊
·
·
IPFS
·
幾年前,我編過一本關於香港街頭小食的書籍,走訪了多區,方發覺賣港式小吃的店少之又少,就算苟延殘喘,味道也大不如前,於是我認真思考,到底是甚麼力量殺死港式小食?
圖片來源:*CUP媒體

原文刊載於*CUP媒體

新年前後,特別懷念街頭小吃。兩個家人,一輛木頭車,掛起一盞大燈。水氣氳氤,熱氣騰騰,檔主做得忘我,食客吃得匆忙,偶然會有狼狽情況,卻不失自在。燒賣粉果、咖喱魚蛋、牛雜蘿蔔、滷生腸墨魚、夾餅雞蛋仔、魚肉碗仔翅,還有布拉腸粉白粥和車仔麵檔。這些食物談不上珍饈百味,卻是百分百的香港味道,甚至移民海外的香港人,最掛念的,往往是這種庶民風味。

之後的故事大家都知道,政府為改善市容,不再發牌,嚴格掃除街頭小食檔,檔主好不容易入舖,又面對租金壓力,或是屋邨商舖政策的大改動,結業成風,寸草不生。

幾年前,我編過一本關於香港街頭小食的書籍,走訪了多區,方發覺賣港式小吃的店少之又少,就算苟延殘喘,味道也大不如前,於是我認真思考,到底是甚麼力量殺死港式小食?

政府政策、地產霸權、食材和人工上漲,這當然是致命原因,但不能忽視的是社會對傳統手藝的觀念。沒錯,每逢有老店結業,傳媒都會大書特書,大家同時慨嘆一番,但熱鬧過後,生活依舊。主流文化並不重視街頭小食,對傳統手藝的保存,觀念更是薄弱,我們沒有博物館紀錄港式味道的起源,木頭車小販檔也不夠光鮮,不能展覽於商場,教科書甚少提及對手藝的尊重,甚至當飲食業的上一代人都不希望下一代接棒 ——「我辛苦供書教學,就是不想兒子你,將來像老豆一樣,日日企街邊賣魚蛋!」這是由幾十年前開始,經常聽到的對白。

閱讀更多:呂嘉俊:消滅街頭小吃的幫兇

呂嘉俊*CUP專欄
呂嘉俊Facebook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