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們避過戰火 她們仍回國——在倫敦遇見的烏克蘭人
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快三年,軍力明顯轉弱,否則不會需要北韓派出軍人助戰;若非獲「友誼無上限」的兄弟在物資、技術、財力等方面力撐,早已乏力的俄羅斯不能繼續殘酷無道;近期像狗入窮巷,除了威嚇用核武,還襲擊烏克蘭能源建施,唯恐烏克蘭人的冬天不夠難過。
烏克蘭劍擊選手卡蘭(Olga Kharlan)今年於巴黎奧運個人女子佩劍和女團合共奪一金一銅,八月拍賣比賽期間使用的佩劍,籌得1,000萬烏克蘭格里夫納(約188萬港元),捐予陸軍購買遙控無人炮塔,在對抗俄羅斯的戰事使用。
超過一千二百萬烏克蘭人逃離家園,其中八百萬逃往其他國家做難民,其餘遷往國內較安全的地方。外人如我,大抵以為若能在安全的國家棲身,就會專心在新地方重整生活,但年輕的Sasha,不怕旅途顛簸、費時,平均每個月都會回去戰火持續的烏克蘭。
十一月在倫敦認識她,她才剛從基輔回來。
因英國已沒有航班去烏克蘭,她需要飛波蘭,然後坐車去一個小車站,轉車去首都基輔,需時超過二十四小時。
「我在基輔逗留少過二十四小時。」之後,她又要用超過二十四小時返英國。
說畢,Sasha也覺有些不合常理,露出不明白為何這樣做的忸怩。
她怎會不知呢。「就是想回去看看。」
她修讀數碼和商管,二零二二年大學畢業,和親戚來英國旅行期間,俄羅斯入侵烏克蘭,她留在英國,獲已定居的烏克蘭人照顧,後獲聘用,任時裝精品店經理,可以一展所長。
店舖貨品幾乎全是烏克蘭設計和製造,由船運去英國。沒受戰爭干擾嗎?「我們的貨品全部小量生產,部份用人手;曾有個生產商所在地受襲擊,連忙轉移去其他地方恢復生產。」
她的父母在基輔,一個相對防禦較佳的地方,加上不懂英文,故沒有離國。她每次回去,不時聽到警報,當地居民已習慣,盡量如常過活。
二十一歲的Kseniia,八年前來英國讀書;她一家四口本在烏克蘭東部居住,父親是企業家,故有能力送她留學。俄羅斯入侵後,父母和妹妹逃去波蘭,「他們不懂英語;波蘭在烏克蘭隔鄰,覺得回去也方便些。」英國政府准Kseniia交本地生學費,負擔大減。
惟她仍有親友在當地,她平均半年至一年回去探望一次,又看看屋子怎樣。戰爭在當地造成嚴重損毀,警報已是尋常,她不覺得安全,不諱言佩服仍居於當地的人。留下的人不限於不懂英語的年長一輩,好些年輕人也沒走,
「是他們長大的地方,習慣了,也不知去哪裏。」
Sasha和Kseniia的圈子均有在戰事中死傷的烏克蘭人。
她們喜愛倫敦的生活,對於烏克蘭的惡劣境況,她們不知可做什麼,
「只能活在當下。」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