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为历史版本和 IPFS 入口查阅区,回到作品页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IPFS 指纹 这是什么

作品指纹

亲爱的心理咨询师 | 年尾信箱 - 头也不回地逃离了中国,新鲜感褪去后的我满心疲惫

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
她乡心理啦啦队发起了持续滚动的「亲爱的心理咨询师」树洞征稿,并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做志愿者,对香柚的内心挣扎给出专业的建议。如果你有类似经历,要相信,你的发声会为香柚们带去内心力量和治愈。

她乡心理啦啦队发起了持续滚动的「亲爱的心理咨询师」树洞征稿,并邀请专业心理咨询师做志愿者,对香柚的内心挣扎给出专业的建议。如果你有类似经历,要相信,你的发声会为香柚们带去内心力量和治愈。

年末我们的主题是:故乡的温度,远方的风景。还发起了同名的她乡问卷,欢迎香柚们积极回答。希望这一期「亲爱的心理咨询师」可以给同样身处异乡的你,一些帮助和鼓励。同时我们还会介绍提供帮助的心理咨询师,希望可以帮大家找到合适的心理咨询师。

提出困惑的香柚需要莫大勇气,请大家温柔地对待她们的真心,创造一个安全、包容和支持的环境。

下面是香柚的困惑和心理咨询师志愿者的回复。


来自香柚的提问:

我想要讲述的是自己作为女性移民的困境和一些久久思索而没有结果的疑问。

作为封城亲历者,我头也不回地逃离了中国,在欧洲开始了求学的旅程。第一次踏足欧洲时,我对这里的一切都感到新奇,为什么天会这么蓝、博物馆有这么丰富的藏品,连大街上的人们都对陌生人如此友善?但是现在在欧洲已经生活了近两年,新鲜感渐渐褪去之后,日复一日能感受到的,是很深的疲惫和non-belongingness。

作为一个外国人,我交着比坐在同一间教室里的欧盟学生贵近十倍的学费,因为延毕需要额外缴纳昂贵的学费,而背负着希望自己准时毕业的压力;在竞争极度激烈的租房市场,因为没有工作、没有本地担保人,我苦苦寻觅好久才终于觅得一个合适的住处;我未来非常不想在中国生活,但是现居国的就业市场又有很严重的institutional racism,需要sponsor签证+无法将当地小语种作为工作语言,就已经被绝大多数工作排除在外,而本国人获得一份工作则是很轻而易举的。我不知道如何化解这种深深的不公平感,我想要追求的只是一个稳定的身份/签证,可以让我自由地选择在哪里生活、去哪里工作,而不用被自己的出身所限制,但是这对很多身边人来说,根本就是一出生就拥有的权利和privilege,也不需要付出任何努力争取。我感觉自己付出了非常多的努力,从中国一个人来到这里开始新生活,独立地照顾自己、完成学业,可能相比本地的学生经历了多得多的困难,也获得了更强的resilience。但是感觉未来还是很黯淡,不知道自己是否找到工作留在现在的国家,也不知道如何在这样的困境中保持希望——好像随着自己的渐渐成长,觉得自己面对的困难越来越多、越来越庞大,感觉只是背负着沉重的过去,挣扎着很慢地往前走,但不确定我的未来真的会变得更好吗?

还有我一直以来都很厌恶的,就是在这里遭遇的种族歧视。我的居住国是一个以自由、平等、多元的价值观著称的国度,但是长期生活在这里,会觉得好像这只是一个包装出来的谎言。作为亚裔年轻女性,我已经很多次被racist骚扰,从非常explicit的ching chong、你好或者戏谑的言语动作,到路遇的陌生白男对我莫名的兴趣、搭讪和inappropriate的话语,似乎我无法改变的容貌身形和族裔让很多人把我当成target。在很多时候,我也为自己经常难以作出反击感到愤怒(我现在也在努力练习说出自己不舒服的感受,和感受到不安全时心里默念可以用来反击的话语)。但是,更愤怒而无力的是整个国家趋向保守的势头,和自己作为少数族裔移民如果想要长久生活在这里,不得不deal with racism的无奈。社会对少数族裔的不公正,并不是我应该承担的,我们每个人都值得被平等对待不是吗?我不想回到中国,但我真的喜欢不上这个对移民不友善的社会。而且我衡量了其他可能可以去的国家,也觉得在移民获得身份方面好像没有比现在的选择更好。又因为留学也投入了很多的时间和金钱成本,其实蛮迫切地希望从家人那里经济独立,在父母面前拥有更多的话语权,而不是再开口要钱、在其他的国家从头再来。

我也会常常觉得自己不属于这里,我的房子是租的、我的签证是会到期的、我在这里的朋友们都是来来去去的,我必须让所在国看到我的价值所在(缴纳学费求学/工作后交税),才被允许继续在这里。感觉好累,好想休息,但还是要完成硕士的学业才可以稍许喘息一会,然后还要爬起来继续努力。虽然一直用获得永居和入籍的年限激励自己继续留下来,但是这样的生活也并不开心,时时背负着沉重的压力。

其实我一直在思考,这样在异国辛苦地生活的意义到底是什么?虽然有很多外部的压力和deadline促使自己安排每一天的事务,但很多时候会怀疑,可能这并不是我喜欢的或者我想做的。我会想继续生活在这个世界上,但是对meaninglessness感觉很迷茫,如果这不是我想要的生活,如果生活的压力已经挤压了很多我自由选择和发展的空间,我还能做什么?如果只是改变自己的心境的话,我可以怎么思考或者看待我现在的处境,来解答现在的各种困惑呢?

来自心理咨询师Wenzhi Pan的回复:

香柚日安。

我近半月反复读你的投稿,几度想提笔,今天美国大选结果出炉,我抱病在家,决定动笔写回复。

这篇回复,可能不太像一般的「咨询师」回复;我私人的想法是,当我们在讨论身份,政治,移民,与非主流 (mainstream) 的生命体验时,更个人、真实的表述,才能构成更真诚的连结。

你的投稿有细腻的触觉,深刻的洞见,我能感受到你的反思,梦想,与迷茫。为了信念和追求而远赴海外,抱持着对自由、平等、幸福的梦想而来,然而离开故土之后抵达的新大陆,却依然有旧的、(可能风味不同的)不公平、歧视,和处处受阻。如果本来没有这么高的期望,也许如今也不会这么痛苦。

你谈了很多,我尽量以几个角度作答,不能尽全,请你见谅。

作为移民,在新国度努力留下的过程,是削骨脱皮:必须反复面对学校、移民局、雇主的审视,向他们证明,I will be an asset, 我是有价值的,我会比你们招本地人更划算,我会更努力,更用功。在移民过程中,我们不得不将自己当成商品,审视、打磨。

移民的过程,本身是漫长的生存竞赛,在此过程中,我们多少不得不抱着 survival mindset 行事,功利,直白。但是 Survival mindset 是简单、暴力的作风,做实习,投简历,忘记自己的疲倦,不要看自己的痛苦,接着向前走,不要回头。有些人能够隔离自己的情绪不断向前,也有人不能。Survival mindset 某种程度上是兴奋剂,压迫身体的潜力,以换取一时升高的工作效率,但长此以往,并不是好事。因为只为了生存而生存,有些人「上岸」了,安全了,或许开始有余裕喘息;但是如果还看不到岸呢?要怎么才能生存?

我们要努力到什么程度,才能换取心灵的安宁?必须要拿到什么身份,才能开始安定下来、允许自己享受生活?如果离开故土,到新的国家,但是新的国家也不能安宁,这个世界上,要走到哪一步才能够有净土?

在过去十年里,我们多次目睹历史的转折,移民项目的开启,关门;经济的上涨、下跌。世界会右转,政治会崩坏,当作理所当然的秩序,会有塌陷的一天。在不可知的世界中,你我和所有人一样,都是大海中的孤舟。

世界上有许多我们无法控制的事情。

而且,这些事情,过去,现在,将来也可能持续地试图对我们施以控制。

Victor Frankl 是现代心理治疗的奠基者之一,他从纳粹集中营中死里逃生。我印象很深,他写到在集中营里,坐困愁城,谁都不知道哪一天会死,但是纳粹无法夺走他看到春天开放的花朵时,由内心产生的喜悦。(很久年前所读,如果错引,也请原谅。)

我认为,接受我们的无力之后,希望就会出现。放弃原本就不在我们控制之中的事情,能够消解空转的焦虑,帮助我们集中到我们所能控制的事物当中去。纳粹能锁住 Victor Frankl ,但是他们管不住他看花。

世界可以左转,右转,上下转,但是它无法夺走我们的意志,找到的意义,以及在此基础上,我们所做的选择。《无权势者的自由》谈暴政以下,无声之中,服从中的不服从仍然可以是反抗。

你抱持着你所相信的意义,来到了你现在所在的国家,读书,找工作。你的生命体验,在这里所经历的一切,是独属于你自己的,因为没有别人可以替代你生活,因此你自己的感受,居于第一。在此基础上,你选择留下,选择离开,选择如何生活,无论做了什么样的选择,我个人认为,都没有对错。

在我们心中想要的诸多事物中,哪些是迷惑的排除项,而哪些对你来说,才是真的不可或缺?

种族主义者有他们狭窄的世界观,对自己的情绪和思考也许都缺乏觉察,在他们的世界里,自己的生活高于别人的感受,因此他们可以轻而易举地把自己的意志凌驾于他人之上,以攻击和侮辱的方式寻找快乐,一切依仗暴力霸凌、操控他人者,不外如是。

暴政的控制,来源于在人心笼罩的恐惧。不可知,不可说,不可动。

愤怒,在另一方面,更 rejuvenating, 因为恐惧与抑郁是生命力被困住无路可去时,对自我的攻击,而愤怒和回击是梳理清楚前因后果以后,对施暴者的反击,将报应返回到该去的地方去。

我并不希望你放弃你的情绪、感受和思考,暴政来源于当权者的傲慢与旁观者的麻木。而敏锐,细腻,nuanced ,温柔,对自己和他人的同情、同理心,被错待的痛苦与愤怒,对世界的期望,对生活的困惑不解。在愤怒、抑郁、悲伤时,拥抱和释放这些感情。这一切真实的生活、情感,都是麻木与傲慢的反面,因此,抱持着信念的我们,只要存在,就是对种族主义、性别主义、以及一切不应该接着存在的不公义的反抗。

与此同时,也请你允许自己休息。世界上的悲剧是无止无尽的。也许是幸存者的愧疚,也许是道德上的义务感,我们可能会觉得,自己必须要去关心、共情世上的苦难。我并不是说使命感是错的,但是,助人者们多年的一线经验已经证明,额外加班、额外的创伤暴露,并不能带来更高的效率和更好的结果,而只是对当事人带来了更多的耗竭和痛苦(我很推荐《疗愈次级创伤/Healing Secondary Trauma》与 《创伤照管/Trauma Stewardship》)。关掉社交媒体,适度远离情绪的互相堆叠,允许自己错过一些事情,优先自己的情绪照管。

与此同时,在追逐移民、身份的同时,寻找时间,去做不为生存而做的事,自己想做的事。我能够理解「我必须达到某个目标才能休息」的自保心态,但就像先前所说,对安全感的追求本身就是无止尽的,因此与其一直对自己说,「考上高中/大学/研究生/工作/签证/绿卡/(如果加上有生育计划的异性恋者,那是想要等到小孩上大学、结婚,还是生小孩?)…就能休息了」,不如从现在开始学习休息。Survival mindset 确实很高效,但是任何人都不会让你以百米冲刺的效率跑八百米。如果我们的精神已经摇摇欲坠,勉强自己工作,其实也并不经济。人状态越差,越容易陷入执着的陷阱,不允许自己合理的休息;但是其实应该反过来,状态越差,就应该更加充份的休养。

我给新来的国际学生讲心理健康的讲座,会提到抵达异国后,会经历蜜月期(Honeymoon Phase), 文化冲击期 (Culture Shock Phase), 调节期 (Adjustment Phase), 和最终的适应期 (Adaptation Phase)。

我的「文化冲击期」来得有点晚,在美国的第六年,我在街上被人尾随了四五百米,找到银行躲了进去才作罢。虽然自己是咨询师,但是说老实话,认知上可以跟自己讲很多道理,但情绪上的震惊、不解、愤怒,身体里留存的恐惧和紧张,也花了很多时间才一一消解。

因此,如果情绪没有过去,还不能过去,也没有什么,这也是理所应当的事情。

来自心理咨询师王璐瑶的回复:

她乡心理啦啦队的小伙伴们,

又见面啦,我来尝试用认知行为的方式帮助来访者探索一下她的想法。

亲爱的来访者你好,我是咨询师璐瑶,感谢你的来信。你在来信中告诉我,你辗转不同国家,

面对全新的环境、文化、身份转换,以及学业和生活的挑战,这些都不是轻松的事情。

而你不仅独自承担了这些压力,还一直反思自己的境遇和想要破茧成蝶,我被你的这份勇气所打动,这非常了不起!

我想先向你分享一下一只蝴蝶蜕变的过程是怎样的:毛毛虫要变成蝴蝶,不是从身体上直接长出翅膀的,而是要经历一个羽化的过程,

把自己身体里的内脏全部变成液体,彻底摧毁毛毛虫原本的状态,然后在茧中蜕变成一只蝴蝶。

我相信“化蝶之前的痛苦挣扎”是在为你的羽化成长作准备。你目前的迷茫只是暂时的卡壳状态,走出这段时间的低落后,你会发现一片崭新的天空海阔。

我在你的文字中看到,你目前的困境主要来自于找不到在异国他乡的归属感,

面对生活上的不公正的对待和种族歧视和对于生活中的压力、无聊琐碎事物的无意义感。

从你的文字中,可以看到作为亚裔年轻女性,你遇到了很多racist,不公平的待遇,感到孤独和无依无靠。

我想以身份认同这个话题为例,这是每个少数族裔群体都要面对的,身份认同不仅仅与外部的社会环境有关,它也和我们的价值观、生活态度以及人际关系密切相连。

我在这里想推荐你一本书 - Trevor Noah的《天生有罪》,是美国脱口秀主持人的生平自传, 讲述了他作为一个混血儿在南非种族隔离制度下的成长经历,

他作为一个混血人种,在当年南非当时种族隔离的制度下,父母的结合属于犯罪。他和母亲的生活备受歧视,却同时又丰富多彩。这本书的文字诙谐幽默、轻松易读,作者能够在一个很艰难的成长环境下成为美国最具影响力的脱口秀节目的主持人,我想这和他的人生态度脱离不了关系。或许你会在这位作者的人生中找到一些对身份认同这个课题的灵感。

尝试参考一下这些不同的信念:“作为亚裔女性,我必须面对这些无奈的现实。” “作为一个少数族裔,我会处在不利的位置。” 和“作为一个亚洲少数族裔,我知道我自己身上的优势在哪里。” “ 我付出了很多努力,这不一定能带来我想要的结果,但我能从中汲取经验帮助我面对未来的生活。”

体会一下这些信念给你带来的感觉,你觉得什么样的想法会让你感到更沮丧,什么样的想法会让你感觉更舒服一些?

社会中的不公与种族歧视确实存在,比如在中国的超一线城市,也有土著歧视外地人的现象存在。

我们无法左右种族歧视的问题发生,但倘若不是身边的每个人都是种族歧视者,我们总有办法找到一些更有善意的人,或许可以改变自己的坐标系,把自己的注意力focus在你喜欢的人际关系中。

以上内容只是对孤独、身份认同的议题的一个小小探索,心理咨询可以帮助你一起探讨如何更好地在这个新的环境中生活,也能够帮助你探索你自己人生的意义、逐步建立安全感和归属感的路径。

最后想说的是:你已经展示了自己强大的适应能力和韧性,而这些品质会继续帮助你走过眼前的困境。相信你内在有足够的力量去面对接下来的挑战,

每个人的成长旅程都有它的独特性,给自己多一点耐心,相信你走过的每一步都算数。

来自心理咨询师段艳苹的回复:

这位朋友你好,

从你的来信中,能够感觉你现在处在一个进退维谷的境地中:中国不想回去,待在所在国又有很多重重的现实困难,并且也有一些你非常不喜欢的现象,特别是作为少数族裔受到的各种歧视和骚扰。

我想到了几个角度,希望能帮助你更好的面对现在的困境。

1. 找到你的核心价值观

你提到自己对很多国家的社会问题和现实环境不满,这让我想到一个可能的方法:或许可以先梳理清楚你最在意的几项核心价值观。每个国家都有独特的环境和问题,无论在哪里生活都可能会面临挑战和妥协。那么,哪些价值观对你来说是不可或缺的?例如,是否是对言论的自由、个人选择的自由、自然环境、人文氛围、教育水平或社会的多样性?尝试列出三到五个对你来说最重要的因素,这样可以帮助你更清楚自己未来最想追求的生活环境,也可以更有针对性地评估哪个国家能更好地满足这些需求。

2. 分解目标:逐步达成你的职业和身份规划

在国外找到稳定工作并获得身份确实很难,但一旦明确了在某个国家定居的目标,你可以踏下心来,一步步拆解这个过程。比如可以先了解有哪些职业或行业对外国人更友好、是否有机构提供职业咨询支持,或者有没有可以帮助外国学生或外籍人士找工作的社群和组织。把“获得稳定工作”这个大目标拆解为具体的步骤,逐渐积累经验的同时,慢慢的选择空间也会更大。当下的压力虽然沉重,但也只是暂时的,只是在这个过程中一定要找到一些支持的力量,照顾好自己。走过去之后,你可能会发现自己会成长很多。

3. 生活的意义:为自己写一封信

你提到的“生活意义”问题让我想到一个小练习,或许会对你有所帮助。可以试试写两封信,一封是现在的自己写给五年前的自己,另一封则是五年后的自己写给现在的你。在写信的过程中,你会看到自己已经走过的旅程,也会提醒自己,眼前的困境并非一成不变。这个练习可以帮助你理清内心的方向,更加清楚未来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4. 种族歧视与归属感

当我们是一个外国人的时候,我们不得不去思考自己到底是谁。性别、年龄、外表、家庭情况、国籍、种族等这些我们不能选择和改变的外在标签以及学历、工作职位、收入等这些可变因素,是否可以定义我们是谁?那些更核心、更真实的部分是什么 ? 你会怎么定义你自己?你是否可以找到一些不依赖外部的、自我认同的归属感?慢慢去澄清这个最核心的自己,帮助你找到自己的内心支点,这样你就能更好的面对在异乡生活的种种困难。

而对于种族歧视,首先保护自己、保持底气是最重要的。即便身在他乡,你的价值和尊严是平等的。在日常生活中可以练习一些沟通技巧,学会明确表达自己的不满并适当回击。此外,找到一些在当地的少数族裔支持组织或社区,与他们保持联络,集体的力量会让你更有安全感,也会帮助你在遇到问题时找到应对的支持。

5. 放松与享受:照顾好自己的内在

在繁忙的学业和生活压力下,你似乎已经没有心力和能量去享受现在的生活了,每天都是在被迫前行的状态,所以慢慢失去了生活的乐趣。可以试着给自己安排一些不带压力的放松时光,比如户外活动、和朋友聚会、享受一次休闲时光,让自己暂时脱离追赶的状态,去体验生活的轻松与喜悦。你的身心健康和情绪状态,不论在哪里生活,都是最重要的基础,要记得经常为自己充电。

愿你在这段路上找到更深的平静与力量。

祝福你!


如果你也想联系帖子里的咨询师,欢迎写邮件到cheerup+zxs@womenoverseas.com。邮件主题:寻找咨询师+想要联系的咨询师名字。我们会在咨询师同意后第一时间回复。

❤️‍🩹 关于她乡心理啦啦队:

嗨!我们是她乡「心理啦啦队」,专注提升每位香柚的Well-being! 我们希望通过开展各种好玩的活动让你与自己深度链接,提升幸福感!

有任何我们能提供的帮助/idea,请联系:cheerup@womenoverseas.com

Wukong悟空: 精力充沛,爱瞎折腾,喜欢尝试不同的可能性。想为这个世界变得更好出小小的一份力。全球旅居中,目前主要在欧洲。

Martina:30+依然青春的女孩纸,关注教育,自我成长。曾在广东乡村全职支教两年,在大理旅居两年,接下来要去芬兰读3+2教育本硕项目,开启人生新可能。

穿堂风:她乡Co-founder,相信人生最宝贵的是体验。正在积极体验人生中!


🌐 关于WomenOverseas她乡:

WomenOverseas她乡是一个属于华人女性和非二元性别者的全球性社区,我们一直致力于提供一个自由表达、相互支持、共同成长的平台。在过去的三年里,我们共同组织了近三十场丰富多彩的线上线下活动,包括分享会、交流活动,以及通过公众号、小红书和播客等平台分享了大量优质内容。从北美博士成功求职的经验,到把兴趣爱好转化为生活重心的人生故事,再到在异国他乡做职业篮球运动员的奇妙经历,我们一直试图通过各种生活故事,呈现出更广阔的世界和更多样的人生选择。WomenOverseas她乡不仅是一个分享平台,也是一个女性交友社区,帮助很多女性在异国他乡找到知心好友,构建了情感支持体系。最近,我们还创立了女性艺术家俱乐部,鼓励和帮助有艺术爱好的女性将兴趣转化为商业机会。我们甚至把一部分她乡艺术家的作品带到了旧金山本地最大的艺术集市展示出售

🙌 如何加入WomenOverseas她乡论坛:

访问 www.womenoverseas.co...,按照提示认真回答问题,申请加入她乡论坛。

CC BY-NC-ND 4.0 授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