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创作10年+,我最严重的3个创作瓶颈期
关注我时间比较长的朋友都知道,我不算一个创作很规律的人。
这些年呢,不论是做自由职业还是创业,我一直被P人的随性天性困扰。如果在社交媒体上表达或者做内容仅仅出于兴趣爱好,P人的属性不会对我造成任何困扰,但是一旦它与工作和赚钱挂钩,我就必须逼自己P中带J了。
所以大家看到的我表面上的 J,是花了很多精力跟自己P的天性做斗争的结果。
前几天我的播客「逆行人生」在小宇宙订阅破了4万,但我其实快一个半月没有更新了。这个播客,我也断断续续更新了快5年。

这些年我一直在用一种很笨拙的方式做内容,也时常在没有外界反馈或者数据很差的时候自我怀疑,觉得自己并没有想象中适合做这件事,感到灰心丧气。但又总在过了一段时间后,又因为快要溢出的表达欲而再次发点什么。
对于靠创作为生的人来说,当做内容已经成为了某种习惯,不发点什么总觉得生活中少了些什么。
所以每当我进入“最近好像对什么都不感兴趣,没啥想说”的状态里时,就会感到慌张——你一个以表达为生的人,怎么能没有表达欲呢?
前几天,因为播客订阅破4万这件事,我的表达欲突然又回归了,于是马上打开手机一气呵成录了40多分钟的单口,聊了聊“内容创作十几年,我的3次创作瓶颈”这件事。

如果你也是一个非常依赖情绪状态的灵感型创作者,不妨看一看。
第一个瓶颈期:当困惑的事情有了答案,背后的创作动力也随之消失
这几年我一直在想,我不能稳定创作,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是因为我天性懒散吗?还是因为我其实并没有多么热爱创作这件事?
我曾经在上面两个答案里反复横跳,最后发现——其实是因为我找不到做一件事情背后的动力了。
记得 2018 年,我刚开始做 「100 个不上班的人」访谈计划的时候,创作热情非常高。那时我还在上班,但我可以利用下班后的所有时间,全身心扑在这个采访计划里,每周都可以出一篇文章。
所以在我创作热情非常高涨的那段时间,我很幸运地踏入了还没有多少人关注自由职业选题的“蓝海市场”。在短期内得到了不错的结果,一直“吃老本”自由职业到了今天。
但是从 2020 年开始,我对这个选题的热情已经开始下降。因为我已经过了那个迫切想知道“不上班的人,都在干什么”的阶段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当你见了足够多的样本后,其实会对很多东西失去新鲜感。
我还记得早期做人物采访的时候,每个人的经历对我来说都很新奇,每次采访完后,我都有非常多想表达的东西。
但随着采访的人越来越多,我在某种程度上能感受到一些自由职业的相似性和经历的模版化。所以越往后,想找一个和之前的采访对象不一样的样本,已经越来越困难了。
还有一个原因是:我们羡慕一个人往往是因为对ta还不够了解,离ta还不够近。当你足够深入地去接触那些做自由职业的人以后,有些滤镜会破碎。
所以我在中间停滞了很长一段时间没有继续做这个专题。然后中间我又去干别的事去了——创业做「自由会客厅」这个品牌,也因此迎来了第二个创作瓶颈期。
第二个瓶颈期:当做内容的人开始搞商业,精力与心力注定难以兼顾
后面三、四年的时间,我的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了做品牌上。
那几年我的状态是,一半时间做品牌和产品,一半时间维持我自己十多个平台的内容更新。
但相比以前全职做内容,这段时间我的更新频率变得很低。
后来我发现几乎每一个做内容的人,一旦接触一些商业上的东西,日常内容的更新频率就会断崖式减少。
无论是做产品,还是跟用户打交道,都会侵占很大一部分内容创作上的精力。这不仅仅是时间上的侵占,更多是心力上的。一个人每天高度集中注意力的时间有限,给了A就无法给B,更何况如果A上有些事情不顺利,就会影响做B的心态和情绪。
而且商业脑和创作脑是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两者之间甚至有很多相互排斥的地方,所以我时常觉得很撕扯、割裂。这个过程又进一步消耗了我很多能量,让我丧失了很多表达欲。
那阵子,我很少因为创作本身感到快乐,更多时候是带着一种“做作业”或者“还债”的心态。因此创作出来的东西,自己也不是很满意。
但相比创业者的身份,我更加认同自己是一名“内容创作者”,也因此创业这几年,我有点身心严重失调的拧巴感。
内容创作里有个“不可能三角”理论,大意是“更新频率”、“内容质量”和“数据反馈”不可能三者兼顾,最多兼顾其中两者。
好的内容需要经历时间的沉淀与打磨,如果一个人能够做到高频率更新,就难以保证内容的深度和质量。
如果一个人每一篇内容都制作精良,非常有深度,那ta的更新频率一定高不起来。
对于内容创作者来说,高频率生产叫好又叫座的内容,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大多数时候,我们都在三者中间做取舍。
——做内容和做商业,也是相似的道理。
第三个瓶颈期:被掏空后迷失方向,丧失表达欲是为了停下来重新开始
这几个月以来,我渐渐失去了一些表达欲。我一直在思考失去表达欲背后到底是什么?
第一个阶段我能持续输出内容,是因为我自己迫切想知道那些“不上班的人在干嘛”,动力来自我自己的需求。
第二个阶段虽然精力有限,但我也在坚持输出,是因为我的创业项目需要我定期产出内容,动力来自创业和赚钱。
到了第三个阶段,我既没有了解别的自由职业者在干嘛的强烈欲望,也没有创业项目上的输出需求。我进入了一段新的探索期——通过戒断输出,缓慢输入,来寻找自己的下一个表达动力源。
前段时间我写了一篇文章,讲自由职业者的七年之痒。挺多自由了一段时间的人挺有共鸣。好像七年是一个周期,每七年就要换一次血,然后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
我在上上一期播客里跟依澜聊过这个话题。她去年全家从生活了很久的大理搬到清迈,这对她来说也是一个全新的开始。

——刚搬去清迈时,所有生活上的、工作上的、个人的、家庭的很多事情都像一团浑水一样,看不清这杯水里到底有什么。这种时候你越是不断地搅动它,它就越加混浊不清。
你只有静静地等待这杯水慢慢沉下来,等所有的浑浊之物都已沉淀到杯底,才能看清楚杯底到底有什么。
这也是我现阶段采取的策略——有些阶段,不做什么比做什么,更重要。
以前的我,如果有一段时间没有输出,就会特别着急,觉得自己会渐渐被外界遗忘。
最近我觉得,人生中需要有这样一段沉静期,去静静地思考,不要做太多事情和决策。
经过接近3个多月的停滞,最近下一个阶段想做的事情终于开始有了一点点头目。
7 月份会有一个新产品上线,这个产品比较适合我的性格和价值观,虽然我知道它注定不会成为所谓的爆款,走的也不是流量路线,也赚不到什么大钱,但ta是我想做的事情。
会不会得到好的市场反馈我不知道,我和以前每一次一样,在做了决定后,就设想好了最坏的结果,并且可以接受。
所以就算它不受欢迎也没关系,我可以再去做其他的事情。反正人生很漫长,就是用来不断尝试的。
我始终相信每个人的人生中有非常多的机会和可能性,只要你不放弃自己,只要你持续地探索,不断通过自我对话,深挖自己的真实需求。最重要的是——诚实地面对你自己,然后付诸行动。
最后想跟一直在关注我的读者朋友们说:谢谢你们这么多年了,还在关注我做的事情。不管你的这种关注是出于什么样的原因,我始终希望自己这一路走来的经历,能给别人带去一些积极正向的影响。
不论是让你对自由职业有了更全面清晰的认知,还是让你看清楚了这个职业的一些真相,从而让你去魅;又或者我采访过的某个人的经历启发了你,让你做了新的尝试和探索;或者仅仅因为我偶尔展示的脆弱,让你觉得不孤单,知道这个世界上有跟你一样会遇到很多问题,不知如何是好的人。
我们都是普通人,渺小如星辰,但是当我们因为遥远的相似性聚在一起,又能照亮黑夜,成为星河。
不管我此后的人生中做了什么样的选择,经历了什么样的挫折,或者又迎来了新的高峰,希望我可以一直做一个真实的人。
也希望这一路上经历的所有事情,可以成为我最好的作品吧~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