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率5%的创始人,教会我的事

林安
·
·
IPFS
Nomad List的创始人说自己写了70+个创业产品的代码,最后只做成功了4个,所以他的成功率是5%。但这4个产品却让他实现了现阶段的财务自由,过上了全球旅居的数字游民生活。“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有想法了就先去试,得到反馈了再改,没那么复杂。哪有什么完美产品是规划出来的。”

Nomad List的创始人说自己写了70+个创业产品的代码,最后只做成功了4个,所以他的成功率是5%。但这4个产品却让他实现了现阶段的财务自由,过上了全球旅居的数字游民生活。

前几天跟一个大理的数字游民网友见面,她跟我分享了数字游民网站Nomadlist创始人Levels的故事。在他的X(前Twitter)主页,置顶的状态写着:

Only 4 out of 70+ projects I ever did made money and grew.>95% of everything I ever did failed. My hit rate is only about ~5%.

虽然这样的故事听上去有点老生常谈,但还是在某种程度上激励了我。可能因为最近我在新产品的调研上受到了一些挫折——并没有我想象中受欢迎。所以听到这样的故事,还是会被振奋和激励到。

一次产品调研引发的自我洞察

上周我和一个采访嘉宾聊天,说起最近在做的事情和在调研过程中受到的打击。

“调研越多,听到的声音越多,我越觉得自己的想法不行,无法继续了。”

对方说“其实最好的方式是有想法了就先去试,得到反馈了再改,没那么复杂。哪有什么完美产品是规划出来的。”

我联想到好几年前有一个用户在上海的线下活动上和我见面时,语重心长地对我说:

“林安,我发现你每次做一件事情前,总要设计得非常完美,想得很详细了才开始。但是你看xxx,最开始就非常简单粗糙,后面在做的过程中一点点完善,也有很多人买单。”

人陷入事情里的时候,总是看不清问题的全貌,包括自己固有的行为习惯和思考模式。经过这个月大量跟人聊天,我才在某个瞬间突然惊醒,原来我的完美主义和审慎,在过去几年中虽然帮我规避了挺多风险,但也忽视了很多外部反馈,陷入自嗨和自我满足的ego里——直到被一个朋友直白地点醒。

真话总是难听的,甚至对人是一种打击,但是真话能让人反思并成长。很多时候你做了一个决定,大多数人会选择肯定和鼓励你,只有少数人会直接指出你的问题,让你直面事实。

说实话,发现自己设计的产品框架站不住脚的那一刻,我不得不面对那段时间以来的一个内心直觉:这个产品的没有想象中吸引人。

其实调研完10个人以后,我心里已经有隐约的预感了,但我带着侥幸心理安慰自己:可以试一试嘛,毕竟你只问了10个人,万一其他人喜欢呢?

没有万一,我只是在重蹈过去的很多次覆辙而已。

去年年底的总结视频里,我说我用那一年学到的重要一课是:事业、兴趣和生意是完全不同的事情,应该将它们区分开。

但知道和做到之间,还隔着长长的距离。今年的某些时刻,我还是会不自觉地陷入思维惯性里,把它们混为一谈。

这次又清醒了一点:想清楚你做那件事情背后的目的,到底是什么?想做作品,就只做那些让你有热情的事,不要被外部的声音裹挟。想赚钱,就做离钱近的事情,别想那些理想、情怀什么的。两者都想要的结果就是两者都拿不到结果。

还有永远要相信自己的直觉,不要自我欺骗。很多时候自我欺骗图的是一时的心安,但行动后的代价,却要花更长的时间去还清。


承认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没有天赋,也是一种强大

完美主义者有两个特点:一个是在广度上追求完美,一个是在细节上追求完美。

在广度上追求完美,会带来两个结果,一个是让自己累得不行,心力交瘁;一个是把自己逼到极限后开始自我谴责。毕竟没有人可以方方面面做到完美,这个世界总有些事情你再怎么努力也只是及格,而别人轻松就可以做到80分,要承认这个现实,这样也会少一些自我责备。

这些年,我在很多事情上一个劲儿死磕,何尝不是对“承认自己在某些事情上没有天赋”的一种逃避。

“不下牌桌”这四个字可以激励人,也可以很害人。它有一个前提条件是“在正确的事情上不下牌桌”。但人生难就难在,在结局到来之前,没有人可以告诉你“什么是正确的事情”。

经历过这次以后,我有了暂时的判断方法(不保证正确,也许以后还会变):

1.先听自己的内心感受,相信自己的直觉,哪怕这种直觉让自己不舒服,也不要逃避。

2.多倾听用户的声音,还有那些真正关心你,敢于说真话的朋友的声音。用它们刺激潜意识里的直觉浮出水面,因为很多时候怕的不是“自我逃避”,而是“无意识”。

通过无数次试错,练习对失败脱敏


“失败乃成功之母”这句名言从我记事起就挂在小学教室的墙上,小学第一课,老师就跟我们分享那些历史名人在做成功一件事情前经历了多少次失败,最终才获得成功。

可笑的是,我们的成长教育却从小教导我们“如何更好地成功”,失败被视为一种羞耻避而不谈。我们恐惧失败,所以我们做事情瞻前顾后。我们恐惧失败,所以我们在经历了一次失败后就一蹶不振,内心脆弱不堪。

但那些创作出成功作品和公司的人,往往是经历了一次又一次失败、不如意、受挫后才成长起来的。

比如Twitter最开始是一家播客平台,团队意识到播客市场已经被苹果主导后,决定探索新的方向。他们开发了一个内部项目——一个社交媒体平台,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Twitter。

Instagram最开始是一个带有签到、计划和照片分享功能的应用,运行一段时间后发现用户使用最多的是照片分享功能,于是团队决定精简功能,专注照片和视频分享。

《生活大爆炸》在一开始试播的时候,主角谢耳朵的设定是一个色色的科学家,片子的色彩也偏暗黄色调。一开始创作团队对原始剧本非常自信,直到试播几集后发现效果很差,才把谢耳朵的角色调整为高智商但有社交障碍且对性不感兴趣的角色。之后的结果大家也知道了,谢耳朵成为了一个经典且大受欢迎的geek角色,成就了《生活大爆炸》这部剧。

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我从中也学到了很多:

1.你永远无法在一开始规划清楚产品或作品的风格和走向,都是做了再说,然后根据外部反馈一点点迭代改进。

2.倾听用户的声音很重要,找到最大的用户需求后,保持专注、极简,不贪心。

3.做人可以有ego,但是做产品或者创业,需要放下的恰恰是自己的ego。你的盲目自信很多时候可能会让产品或业务陷入盲区,离用户越来越远。

4.不要抱着一上来就要做一个完美产品的执念,接受一开始的不完美甚至瑕疵,通过一次次试错对失败脱敏,才有机会走得更远。


这些年无论是做自由职业,还是做自媒体、创业,我在咨询时经常被问:“林安,我想做xx事,但是万一做了一段时间后,没有起色怎么办?”

我非常想说:“你都没开始做,怎么就知道没有起色呢?”

我理解恐惧失败是每个人都会有的心理,但是还没开始做就已经设想失败的结局,对结果也没有任何益处啊。

面对一件新的事情时,每个人都有两个选择:

因为恐惧不断设想最坏的结局,陷在内耗里反复纠结,时间会流逝;从此刻开始,从最小的可行事件开始,哪怕只是打开电脑敲几个字,时间也一样会流逝。

你选哪个?做了才知道答案。


林安,《只工作,不上班》作者/播客「逆行人生」主播/自由会客厅品牌主理人。

代表作「 100个不上班的人」,持续调研跟踪自由职业、数字游民、远程办公等生活方式。


微博/公众号/小红书/b站:林安的会客厅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林安写字者,长期观察自由职业领域,喜欢一切新鲜、有趣、多元的生活方式与文化。 活着是为了创造。希望能创作出一部留世作品,它可以是文字、影像或者照片。 大陆已出版《只工作,不上班》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内容创作10年+,我最严重的3个创作瓶颈期

从深度长文到一人公司,不接广告也可以活得很好|逆行人生

旅居欧洲90天:在巴黎,做一个标准游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