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詩歌凝視香港|許鞍華《詩》觀影札記
蘇珊·桑塔格曾經寫道,電影是大眾的夢,是集體性的囈語。可是,許鞍華的電影《詩》卻是小眾到不能再小眾的電影了,但她還是拍了,因為這是她的一個夢,而且,將蘇珊·桑塔格的文字翻譯成中文的黃燦然也是電影的主角之一。
電影主要以對話的方式進行,像是採訪,但感覺更貼近生活,更真實,不像是大眾的一個夢了。當鏡頭跟著黃燦然一行還有小狗一起行山的時候,我才猛然感覺到《詩》其實是透過導演許鞍華的視角向觀眾展現了兩位主角——香港詩人黃燦然和廖偉棠的生活。
電影開始的第一個鏡頭是詩人的一句『其實香港好多人寫詩的』跟著一隻貓叫,鏡頭透過窗子望出去,是香港這個城市。乍看之下,好似一切就要這樣慢慢拉開帷幕,實則並沒有如此簡單與平衡。於我而言,許鞍華的電影《詩》是不可多得的作品,其中蘊含著太多思考,只有反覆琢磨、觀看才能領悟。許鞍華像是一個真正瞭解詩歌的人,她用視覺、將詩歌籠罩在香港這個城市上空,以時間與空間兩個維度將在地詩人對香港的愛延展開來,朝向過去、現在和不可知的未來,有更多的話通過感應一般傳給觀眾,連詩句都無法替代。
電影開始不久,許鞍華就為觀眾選擇了西西的詩句,襯著香港的城市背景——
『從小到大 住在城市/我不懂寫鄉下,我不懂寫天堂,又不懂寫地獄,那就寫我的城市吧』
可就是這城市,在許鞍華的電影裡,既是天堂,又是地獄,既有鄉下,又有城市。這時,許鞍華問道『(香港)在精神上有沒有出路呢?』人,再痛,都可以自尋出路;可是如果換作一座城,再痛,也無法離開,所剩下的也依舊是天上的雨和偶爾咆哮的海。
《詩》就是在這樣的失衡中延展著。它展現的是一個城市的繼續,也是兩個詩人的繼續,兩個被稱為香港詩人卻同時選擇離開香港的流亡者。
黃燦然說,他是經濟流亡,從香港回流到深圳了。他說當被問及離開工作那麼久的《大公報》會不會留戀時,其實除了那裡的茶餐廳,沒有留戀。黃燦然的生活就是詩——
《有人問我在大公報一呆二十年膩不膩》
誰又能不膩呢,即使在海邊
呆上兩個小時?但相對於靈魂
在肉體裡一呆就是七八十年,
或觀念在頭腦裡一呆就是半輩子,
又算得了什麼。
——《發現集》
之後,廖偉棠說黃燦然對他最大的影響就是讓他這個最『不屑日常』的人慢慢開始『尊重日常生活』,讀過黃燦然的《詩合集》才明白廖偉棠的總結意味著什麼。黃燦然筆下的這座城,這些生活,是那麼神聖,充滿愛和人性。
『詩是要死後見的!』黃燦然說道。
沒錯,跟城市一樣,詩句不會跑掉,只會在詩人年老時離開詩人的腦海,但死後,詩還在那裡。詩,也是要吸收幾代變遷的。沒錯,跟城市一樣。
從『別來無恙嗎?這是另一個香港。』到『一江好夢全無恙/它不是另一個/而就是這一個香港了。』廖偉棠的詩句和攝影作品同樣在許鞍華的電影鏡頭下被再次喚到曾經的那條時間線上,而如今再看,夾雜了更多的感慨和變遷。
許鞍華對兩位詩人生活及香港的凝視好似廖偉棠從電腦中找出一張妻子的老照片,然後對孩子說,你的媽媽年輕時那麼美麗一樣,他們都愛著、惋惜著、依舊欣賞著⋯⋯
電影中,許鞍華告訴我們,她在大學主修詩歌,原來《詩》是她年輕時的夢,即便沒有觀眾,也要讓夢變成現實。
我在想,大學主修詩歌是怎樣的浪漫和不切實際啊?我忽然想起了大學後兩年大部分學生的實習、支教、入黨,如果主修詩歌,這些都好像是另一個世界的東西了。
黃燦然說:『寫詩的困難就是,一開始你就要準備一無所有。』有的是德語中常說的「Weltschmerz」(憂心天下的痛)。所以,一條褲子補了穿,穿了補。跟黃燦然一起去裁縫師那裡補褲子的是宋女士。宋女士一直出現在黃燦然的身邊,在許鞍華的鏡頭中甚至還包含了他們在茶餐廳一同飲茶及其他相處。難道女性在《詩》中就是這樣隱形背景一般的存在嗎?為何許鞍華的鏡頭下看到的都是男性詩人呢?
我想著黃燦然詩歌中那一個個女性在街市中穿梭的身影,不知道如果用電影以視覺的方式究竟該怎樣呈現這種女性的存在感?
然而,許鞍華的《詩》其實一直都在兩性與詩意這樣的平衡之間角逐。《詩》是來自女性導演許鞍華的一種凝視,凝視著兩位男性詩人,凝視著香港這座城;黃燦然和廖偉棠的生活與詩意在凝視下被放大,似乎在嘗試著打破「男性凝視」並反其道而行之。因為有一種凝視,它絕不是將一切物化,而是專注地凝視著生活中每一個充滿詩意的時刻。
電影尾聲,《詩》裡唯一的一位女性詩人出鏡接受我們的凝視,而她卻似凝視著深淵。開口要說第一句話時,她眼中已經噙滿了淚水。她將詩歌寄給一位身陷囹圄的友人,接著是欲言又止,努力地不讓淚水流下來,不讓詩與人性變成鏡頭前迸發的情感。她一直在收斂著、哽咽著——她的淚水、她的詩句、她獄中的友人⋯⋯甚至有很長的時刻,坐在屏幕前的我無法真正凝視她,因為我能夠感到她的淚水,感到她愛這土地,愛得深沉。
《詩》就是如此的一部電影,落幕時,我的眼中竟也已經噙滿了淚水。古代的故事裡總喜歡在描述後加一句「有詩賦為證」,好像只有詩才是存在的最有力證據。那麼,有如此多的詩,企望香港的存在再難被抹去。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讀者送我情♥️♥️♥️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