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囉書窩|討好陷阱

■ 書名
討好陷阱:心理師的情緒解方—有些人無論如何都不會滿意,那就別再嘗試討好他們
■ 觀點
本書的目的
討好自己不等於「事事以我優先」,只是「凡事也要為自己著想」。本書的目的是幫助你現在就瞭解這個道理。
我沒辦法告訴你如何停止討好別人,卻又不會讓任何人不開心,我只能告訴你,就算稍微不討人喜歡,你還是能照常過生活,甚至過得更好。
本書也會協助你為失去做好準備。因為失去是成長的必經之路。有些人不希望你停止討好。如果他們告訴你:「你變了」,你要知道,他們真正的意思是:「我不喜歡你不照我的方式行事。」
討好的原因
你可能以為,討別人開心是周到、體貼、親切的作法。事實上,這是因為你渴望掌控別人的反應,避免被討厭的感受讓自己心裡不舒服。討好是一種策略,目的是讓自己安全地握有掌控,並以慷慨或隨和的假象包裝。
四種討好側寫
典型討好者:能夠把事情辦好,對圓滿達成這些任務感到自豪,從他人的肯定來獲得滿足。
影子型討好者:認為有些人的重要性更高,受他人的地位與成功吸引,是狂熱的追星粉絲。
安撫型討好者:以不激怒對方為原則,會安撫、平息他人的強烈情緒,以免引發不愉快的感覺。
抵抗型討好者:刻意偽裝自己假裝不在乎,以反對、否認、拒絕來保護自己其實太在意的情緒。
被討好的壓力
討好行為其實沒辦法討別人歡心,瞭解這一點有助於討好者戒掉這種行為。討好行為的輕微後果可能是惹惱對方,不過如果我們為求自己心安而操縱別人,這是相當不尊重的欺瞞行為。如果我們能意識到討好的害處,就能採取必要步驟,開始討好自己,停止傷害我們極力想要維護的關係。
■ 解方
討好家長
如果你只能依照家長的規矩行事,你可能會一直困在服從的階段。當你在選擇伴侶、思考是否辭職等其他成年人的決定時,如果不先諮詢某些外在權威會讓你很難受。也許你已經內化家長的對錯觀念,直覺據此行事;你不必實際諮詢他們,因為他們就存在你的腦袋中。你可能不自覺這種服從模式,即便家長過世後仍可能長久延續下去。
你沒有活出自己的人生,只是在複製他們的版本,因為你不想變成孽子,但其實失衡家庭中所謂的「不肖兒」反而是真正看清糟糕情況的人。
討好者通常會全盤接受他人的觀點,不給自己思考其合理性的時間與餘地。我們必須篩選家長(以及其他具有權威地位者)的觀點,只挑出其中符合現況的資訊,不再切合實際的看法就讓它隨風而去。
職場中的討好
如果你是職場中的討好者,請不要再承接超過自己意願的工作,即便這可能影響到別人。把這棘手的任務還給他們,讓他們自行解決自己的問題。不要因為害怕展現真正自己的後果而在感情關係中躡手躡腳,不要藉由犧牲自己來滿足別人的需求。一開始可能不好受,不過在良性關係中,這樣的轉變是有益的,對雙方都是如此。
如果我們無法學會拒絕,或是長期處於只能服從的工作環境中,我們無聲的反抗可能演變為消極被動,在只能暗地反抗的情況下發展出抵抗型討好模式。我們可能索求他人的認同,或燃燒自己,又或是徹夜難眠,我們希望自己不要放在心上,卻仍然感受到討好的壓力。
如果你發現自己是職場中的討好者,請允許你自己決定做或不做,但不要消極抵抗。你願意加班就加班,不要考慮他人的期望;請求必要支援,這和人情無關,但要做好面對衝突及妥協的準備。為了真誠做自己並獲得有意義的實際成果,你要能忍受衝突,因為就算你行得正、坐得端,還是可能被討厭,忍受衝突是你接受被討厭的事實的訣竅,也是學習討好自己的不二法門。
■ 評論
書中提出:「討好是一種策略,目的是讓自己安全地握有掌控,並以慷慨或隨和的假象包裝。」這一觀點確實發人深省,但對於普遍具有低自尊傾向的討好者而言,或許過於尖銳,不容易促成改善。
書中列出的四種討好類型頗具洞見,可惜未進一步深入探討。其餘內容則聚焦於討好行為在生活中的不同面向,然而提供的解決方案多屬常見建議,缺乏具體可行的技巧,例如如何有效拒絕、如何設立界線、如何進行溝通等,整理來說收穫不多。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