鹿谷斜陽下的米光──湯大哥與小師姐的田間哲學

採訪/攝影:林芮米、蔡玟雅
南投鹿谷,以茶聞名,但在層疊的茶園之間,一片片依偎著山勢的水田,正靜靜訴說著不同的故事。晨曦微露,水氣氤氳,湯英華(湯大哥)與妻子曾盈婷(小師姐)的身影已在田埂上移動。這裡的清晨來得特別濕潤,露水沉甸甸地掛在稻葉上,閃爍著微光,也預示著今日農事的挑戰。他們腳下的這片土地,不僅是賴以為生的家園,更是他們耗費十多年心血,從慣行農法走向有機、從追求產量轉向極致品質的試驗場。他們種出的「鹿光米」,不僅餵養了許多人的胃,更試圖喚醒人們對米飯、對土地、對永續的重新思考。
從慣行到品牌:一碗飯的初心與轉折
時間拉回十二年前,湯大哥和小師姐還依循著傳統的慣行農法,種植著產量穩定的「台南11號」。然而,在日復一日的耕作中,一個念頭逐漸清晰:「我們能不能種出真正『好吃』的米?」這個簡單的提問,開啟了一段漫長而深刻的轉型之路。
「那時候沒有資源,就是我們兩個在電腦上看看說,台灣最好吃的是什麼米?」湯大哥回憶道。他們找到了答案——「台稉9號」,以其優良的食味品質聞名。他們決定放手一搏,不僅要種出好米,更要建立自己的品牌。「我們就很簡單的想法,太陽曬出來的米,就叫『日光米』吧!」
然而,現實很快給了他們一記直拳。「日光米」因為包含了公眾共享的「日光」二字,無法註冊商標。正當他們苦惱之際,新的契機悄然降臨。在農業改良場的推薦與台灣大學「食農教育與溝通推廣研究室」(簡稱台大食農)的輔導下,他們接觸到了另一個潛力品種——「台南16號」。這款米承襲了日本越光米的血統,口感細緻,但栽種難度更高。
「廠長(改良場專家)跟我們講,這個米好吃,質感比較細,肥料要減半,少肥多次。」湯大哥謹記叮嚀,小心翼翼地調整施肥策略。然而,鹿谷獨特的環境給了他們意想不到的挑戰。「我們這邊山區露水重,稻子葉子如果吸飽了水,負重就承受不了。」加上土地本身肥沃,即使減了肥,稻子長到八分熟時,依然應聲倒伏。「那時候真的很挫敗,人家路過的都笑我們,說你們種的稻子怎麼軟趴趴的,還沒施肥就要割了嗎?」
儘管挫折,他們並未放棄。同一時間,「鹿光米」這個名字浮現在腦海。「我們希望它是鹿谷之光,」小師姐解釋,「南投鹿谷,大家只知道茶葉,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這裡也能種出引以為傲的好米。」幸運的是,「鹿光米」順利通過了商標註冊。伴隨著台南16號的收成,這個充滿在地情感與期許的品牌,正式誕生。

學術灌溉,管理躍升:大學合作激盪的火花
品牌的建立只是第一步,如何持續提升品質、深化價值,是更長遠的課題。與台大食農及雲林科技大學的合作,成為他們躍升的關鍵助力。
「台大食農進來以後,改變了我們的管理方式,從傳統跳躍到學術交流。」湯大哥說。他們開始學習用更科學的方法管理水田,了解土壤、肥料與稻米食味值之間的關係。「他們丟題目給我們,要我們想怎麼改善品質,讓客人會喜歡上你家的米?要辦什麼活動,讓客人有深刻印象?」
在台大食農的引導下,他們不再只將米視為單純的農產品。一次參訪台北的經驗,讓他們大開眼界。「他們請專業廚師,用我們的鹿光米做成日式豬排飯套餐,擺盤精緻,一份價值兩三百塊。」小師姐驚嘆道,「忽然間,那碗飯的價值感完全不同了!讓我們跳脫農夫的思想,原來飯不只是吃飽,它是有價值的,可以看起來更好吃。」
這次衝擊,激發了他們對米食更多可能性的探索。他們開始嘗試用自家的米打豆漿、米漿,製作三角飯糰、壽司,將單純的一級生產,延伸至二級加工、三級體驗的六級產業。「不然我們以前就是吃飯配兩樣菜而已,」小師姐笑著說,「現在很多料理都可以加進來。」
雲科大的加入,則為「鹿光米」披上了美麗的外衣。在台大食農的牽線下,雲科大設計系的師生來到農場,實地感受、汲取靈感。「學生們發揮創意,設計了很多圖案,再結合、票選,最後選出來現在這個版本。」湯大哥指著米袋上的Logo,「設計理念是用我們濁水溪的黑土做底,裡面的稻穀是金黃色,代表太陽,袋子是白色的,象徵白米,一整套就很有質感。」這個由學界與農民共同催生的設計,不僅提升了品牌形象,更獲得了設計獎項的肯定。

走向有機,與土地和解的漫漫長路
當「鹿光米」的品質與品牌逐漸站穩腳跟,一個更深層的叩問隨之而來:我們能不能用更友善的方式對待這片土地?
「政府在推產銷履歷跟有機,我們之前雖然是慣行,但一直都比別人友善,會自己送檢驗。」湯大哥坦言。起初,他們只是將稻米送驗,確保農藥殘留符合安全標準。農糧署的官員看到他們的用心,鼓勵他們申請產銷履歷。「官員說,你有第三方認證,對產品更好,而且以後比賽也需要產銷履歷。」
從產銷履歷到有機,是一條更艱辛的路。「那時候其實有點懶,」湯大哥笑說,「但官員來看過我們的地,說這裡條件不錯,適合做有機。加上政府有轉型期的租金補貼,我們就想說,好吧,試試看。」
轉型有機的初期,挑戰接踵而至。「第一年我們都不敢用藥,就讓它自然成長,結果病蟲害一直跑出來,產量很低。」他們慢慢學習,摸索有機防治的方法,用枯草桿菌等益生菌來抑制病害。「就是提早防治,讓壞菌不要繁衍出來。」
他們也調整了耕作方式。「你看我們的田,稻株的間距都是八吋寬,」湯大哥解釋,「這樣通風比較好,病蟲害會少一點。」他們接受了改良場的建議,不再追求產量極大化。「我們的田區不適合求產量,可是你可以做到高品質。高品質,你的客人會用你的產品來講話。」
這份堅持,不僅是為了生產安全的稻米,更源於對土地的責任感。「土地是最不容易保留的,」湯大哥語重心長地說,「我們希望好好保護這塊地。如果換了別人來種菜,用了什麼藥、什麼肥,殘留在土地裡,那我種出來的東西會不會不一樣?我們對消費者是一個承諾,也是一個責任。」
近年來,他們的田區更成為石虎保育的據點之一。「石虎保育協會的人來看過,覺得我們這裡環境很棒,有很多野生動物。」小師姐補充,「我們的田埂也不是用水泥的,青蛙、蚱蜢都可以生活。後來他們也在我們這邊放了石虎攝影機。」友善的耕作方式,意外地為瀕危的石虎提供了一片喘息的空間,這讓他們更堅定了有機的道路。「有時候少收一點,讓環境更自然一點,你自己也很健康。」
垂吊的智慧:時間醞釀的極致風味
在湯大哥和小師姐的米倉裡,掛著一串串金黃飽滿的稻穗,宛如風鈴般靜置。這不是裝飾,而是他們提升米質的秘密武器——「垂吊米」。
「品種和管理方式都穩定了,我們就在想,後半段(收割後處理)可不可以再加分?」湯大哥不斷思考。傳統的烘乾方式雖然快速,但他們認為,或許有更溫柔、更能保留米粒精華的方法。「我們就想到,台灣以前和日本都有垂吊米的做法。」
所謂垂吊,就是將收割下來的稻穗,以頭下腳上的方式倒掛起來,自然風乾。「稻子割起來是直立的,稻梗裡面還有一些養分,像水管一樣積在那邊,沒有利用到很可惜。」湯大哥比喻,「我們就模仿古時候壓榨的方式,把它倒過來,用地心引力的方式,讓養分回流到米粒裡面。」
這個看似簡單的動作,卻需要更長的時間與耐心。相較於機器烘乾只需三天,垂吊米往往需要七天,甚至十五天才能完成。「我們不是要快速乾,是要讓它慢慢乾,」小師姐強調,「把那個層次感拉開來。」
時間的醞釀,換來的是風味的昇華。「那時候孩子還小,我們就煮垂吊米和一般的米,讓他們盲測。」湯大哥笑著回憶,「他們就說,『媽媽,今天的米好像比較甜?亮晶晶的!』那個亮澤度、甜度就是不一樣。」垂吊讓稻米的保水膜更厚實,甜度更高,煮出來的粥尤其明顯,黏稠度與香氣都更上一層樓。「我們這麼辛苦半年了,如果沒有把最後的精華擠出來,有點可惜。」這份對細節的執著,成就了鹿光米獨特的風味。

從田埂到餐桌:播撒食農教育的種子
對湯大哥和小師姐而言,種稻不只是生產糧食,更承載著傳遞價值、連結土地的使命。他們積極投入食農教育,敞開農場大門,迎接一批批來自都市的孩子。
「現在外食太多了,很多媽媽覺得煮飯麻煩。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米飯的重要,它是我們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湯大哥語重心長地說,「如果大家都只吃麥當勞、薯條,以後農夫會越來越少。」
他們帶著孩子們走進田裡,親手插秧、拔草、撿拾福壽螺。「很多小朋友是第一次踩進稻田,那種感覺,你會覺得田不只是種東西,它很有生氣。」小師姐分享著難忘的經驗,「有一次帶一群原住民小朋友插秧,他們插沒幾個,就開始玩泥巴、玩水,後來乾脆在灌溉溝裡『游泳』!」看著孩子們在田間嬉鬧、探索,他們感受到一種純粹的快樂與希望。
「我們希望他們從活動中學到最基礎的東西,」湯大哥說,「認識土地,認識植物,知道我們吃的米是怎麼來的。也要學會愛護環境,不能亂丟垃圾,因為農夫可能會踩到。」他們相信,當孩子們親身體驗過農事的辛勞與樂趣,親口品嚐過自己參與種植的稻米,那份對食物的珍惜與對土地的連結,將會深植心中。
「有小朋友回去跟爸媽說,『那田裡面有鴨子喔!』、『我吃過那裡的鴨蛋!』」小師姐笑著說,「這就是一種回憶的種下。希望他們長大後,還會記得小時候曾在這片田裡玩耍、學習。」

鹿谷斜陽下,米光映照的未來
從慣行到有機,從追求產量到專注品質,從單純生產到食農教育,湯大哥和小師姐的務農之路,是一趟不斷學習、調整、深化價值的旅程。他們整合了傳統智慧與現代科學,串聯了生產端與消費端,更連結了土地、生態與下一代。
「我們是一條龍自己做,」湯大哥說,「從育苗(部分委外插秧)、耕作、收割、日曬、垂吊、碾米、包裝、銷售,都自己來。」這意味著極大的工作量,但也確保了他們對品質的絕對掌控。「雖然辛苦,但你自信心會比較強,講話比較大聲。」
如今,他們的兩個兒子都從農業相關科系畢業,選擇回鄉承接家業。「希望孩子回來後,工作量可以減少,我們就能往外發展,接更多學校活動或參訪。」湯大哥規劃著未來。他們在家旁開闢了有機菜園,搭建了網室,準備種植蔬菜、水果,讓「從產地到餐桌」的體驗更加豐富多元。
夕陽餘暉灑落在鹿谷的田洋上,映照著湯大哥和小師姐忙碌的身影,也映照著那一株株承載著他們心血與理念的稻禾。他們的故事,不僅是一對農夫婦的奮鬥史,更是台灣農業在面對環境變遷、食安議題、世代傳承等多重挑戰下,一個尋求永續、回歸本質的縮影。
那碗熱騰騰、散發著清甜香氣的鹿光米,嚐起來或許不僅僅是米飯的味道,更飽含著一份來自土地的醇厚、一份順應自然的智慧,以及一份守護家園與傳承希望的溫暖人情。在快速變遷的時代裡,這份踏實的「米光」,或許正是我們都需要細細品味與珍惜的滋味。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