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川愛著自己和我們每個人

silm
·
·
IPFS
·

之前是讀過石川啄木的生平,雖然不是大部頭的專著,終究還是有一點瞭解。

近日才真讀了周作人所譯《一握砂》,首篇名為《愛自己的歌》,每一首都是很短的三行文字。我不太懂日本語下的詩歌形式,而周作人先生也曾說過,翻譯這樣的詩歌,即使苦心積慮,終究還是無法傳達原作的完整精神,至于詩歌本身的格律節奏,更是極為困難。所以他對于自己的譯作,并沒有十分滿意,也不認為這樣的詩歌是可以簡單傳譯的。

我不通日文,雖然也有興趣,但終究無法僅憑這點知識,再加上翻譯軟件,就可以讀懂異國的詩。所以,我還是要借助于這樣的擺渡人,在譯文中體會詩人的心情。好在,之前了解的那一點生平的皮毛,是有幫助的。這就像讀李白的詩,若是能知道他的奇特人生,一定會在褒貶之間,有一種理解的同情。

讀《愛自己的歌》,并不需要誰來額外解說,因為每一首都很短,只要去讀,很快就能讀三四十首。可這樣讀,往往沒有涵詠,便失去了該有的情味。所以,我讀了一半,又停下來,寫這一篇文字。

不是因為我有什么獨到之間,更不是要呶呶不休地將自己的意見說給誰聽,只是覺得在讀這些詩的過程中,忽然感到人生是美好的。

并不是石川啄木的詩,在寫人生很美好之類的,反正我讀到前面的這些首,都是關于一個人的寂寞。與其說人生是值得過的,倒不如說人生讓人覺得不值得。從石川啄木的一生來說,自然該如此寫詩,就連這短短的詩集,也有十分哀嘆的序言。早夭的孩子與這本詩集,竟有了這樣的關聯,讓一個詩人面對自己的詩,已然不是詩的問題,而是人的問題。

日本在近代,也是頗為艱難地走出了維新之路,這條路最終通向毀滅的戰爭。

可就算沒有戰爭,這個時代依然充滿了不同的悲喜。戰爭結束,只是從絕路又重新回頭,可關于一個人和一個時代的話題,卻從未消失。有的人喜歡戰爭,他們是天生的冒險家,平淡的和平生活,無法滿足他們的覬覦,也不可能讓他們飛黃騰達,發跡變泰。有的人則喜歡和平,享受庸庸碌碌,毫無波瀾的一生。但無論是怎樣的人,都有無法適應時代,難以得到安慰的時候。

在追求吃飽穿暖,有安身之所的時代,石川啄木正是如此沉浮,既無法擺脫自己內心的渴望,又難以在現實中得到一種穩定。他不是夏目漱石,也不是森鷗外,在那個時代,他更像我們這樣的打工人。不會一心有著高尚的追求,也不能憑借自己的天分,得到足夠溫飽的回報。

石川啄木會借錢,也會還不上錢;他不能不說勤奮,但也不能不說揮霍;他有他的成功,無論如何,從他的出身而言,他確實有自己超過身邊人的天賦;他也有他最終的失敗,那樣的人生結局,怎么看都像是一場雪後,始終未融化的黑雪。

我們今天喜歡這樣的詩,是因為這些詩來自于一個我們認同的人。我們不是喜歡他的人生選擇,而是會被這些問題深深觸動,因為在每一個今天,我們都和他一樣,面對生活的威壓,毫無回手之力。

我們將和他一樣進入人生之中,也將如他一樣經歷成功和失敗,但不論是成功,還是失敗,最后也都是寂寞的。

不過,這樣的寂寞孤寂,卻在詩人死去很久,依然能夠在同情的閱讀中,安慰我們每個人。這真不能不說是生命里的一種傳奇,讓我們忽然領悟到,嚴絲合縫的邏輯,未必就會導出一個不可更改的結果。

概率終究只是概率。

即使有了宇宙一樣大的計算機,就一定能讓每一個人,都按照運算的算式過完這一生嗎?

「躺在草里邊,
沒有想著什么事,
鳥兒在空中游戲,在我的額上撒了糞。」

「想要愉快的稱贊別人一番;
寂寞啊,
對于利己心感到厭倦了。」

我引用這兩首,不是因為它們是最打動我的,也不是因為有什么人,曾經嘖嘖稱贊。

就像每一天,我如此做,還是如此不做。沒有理由,也不用理由。生活讓人無奈,但在無奈之中,依然還有一絲縫隙,容得下這樣的呼吸和嘆息。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silm喜愛讀書,喜愛詩,更喜歡哪個? [大家不用困惑,我關注和拍手都是很隨性的,不用一定回拍,也不用一定回關。因為我是把追蹤作為一個個人閲讀器,不定期梳理,隨着自己的關注變化,關注再取關,取關又關注。所以不要困擾,都好,都好,大家一切都好。^_^]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莫扎特的陰影

U的夢遊(62)

我喜歡的一定是我喜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