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份點播給外國人,或者外星人的台灣歌單

馬世芳
·
(修改过)
·
IPFS
·
若讓我來挑「最能代表台灣」、「最想推薦給外國樂迷和音樂家」的音樂,會是哪幾首歌?
Photo by Ben Pham on Unsplash

一位年輕朋友前陣子寫信給我,分享了一則小故事:她在聚會場合遇到兩位外國朋友,都是走遍世界、見多識廣的音樂文化工作者。她放了些台灣的歌給他們聽,在播歌的過程,她首次從「純聽覺」的角度聽那些自己喜歡了許多年的歌。站在完全不清楚背景、也不懂歌詞的外國朋友角度,她發現那幾首對自己饒富意義的歌,若是拿掉文化脈絡、抽離語言與時代賦予的集體情感,純就「聲音」而言,並不容易說服挑剔的異國聽者。這讓她有了很大的震撼和刺激,讓她重新思考「台灣音樂」這個題目。

所以她想知道:若讓我來挑「最能代表台灣」、「最想推薦給外國樂迷和音樂家」的音樂,會是哪幾首歌?

這個問題,我擱在心上,想了很久──我決定暫時拋開「代表性」的問題,純就個人聆聽史來訴諸直覺:若是外國人(或者若你喜歡,外星人也可以)初訪台灣,要我挑幾首來自這片島嶼的歌給他們聽,我會選什麼呢?

若不是放唱片,而是要一句句教他們唱「我們的歌」,我的不二之選是壯闊美麗的「太巴塱之歌」:從獨唱到群唱,反覆循環,層層遞進,可以從夜晚唱到天明。歌詞全是虛詞,沒有語言的壁壘,無所謂懂不懂:你如何知道自己聽懂了山和海的聲音呢?一句句唱進去,彷彿也就懂了。

若是放唱片,我會出重手,先搬出洪建全基金會今年剛剛重新出版的《陳達和他的歌》:那是恆春老歌手 1971 年身心還勇健硬朗時候的錄音,月琴和蒼勁的歌喉都極逼人,錄音品質也沒話說。客人若是聽了喜歡,我會再接著播他1978年為雲門舞集《薪傳》錄唱的「思想起」:那時陳達已經齒牙不全,唱得稍微含糊一些,但他千軍萬馬如雨如浪的月琴和「台灣後來好所在 / 三百年後人人知」這段唱詞,還是很撼人的。

若要放當代的歌,不好意思,我會帶著「作弊」的心情挑幾張原住民歌者的作品,並看情形要不要坦承台灣原住民族只佔總人口不到百分之五,卻足以撐起音樂場景半壁江山。我想我會播胡德夫「美麗的稻穗」和「不不歌」、達卡鬧「Ay-Yi」、陳建年「海洋」、以莉高露「路過」、巴奈「巴奈流浪記」(其實整張《泥娃娃》都值得一播)......就算先不放古調,他們的歌也是我島的驕傲。

若是純人聲無伴奏的清唱,唉我又要犯規了:拿出雲門舞集《我的鄉愁,我的歌》原聲帶,放蔡振南清唱的「心事誰人知」,我想凡有耳朵的人類,都不可能不愀然動容。

若是無人聲的演奏曲,我首先一定會播陳明章、許景淳為電影《戀戀風塵》做的配樂原聲帶(有時間的話我會多放一首陳明章吉他、萬芳演唱的「一代妖嬌」),然後放英年早逝爵士鋼琴家吳書齊的那張獨奏專輯,以及他和樂團錄製的《鹿港》。啊還有,我也要放鍾興民為電影《本來面目》譜曲、指揮,在法鼓山大雄寶殿的錄音,那音樂擁有深深穿透人心的力量。

我也會播琵琶俠女鍾玉鳳和華裔吉他高手David Chen組成的跨界企劃「藍。掉」,他們的音樂用不同方式反映了流離的移民史,《垂釣島嶼》專輯已經上了歐洲世界音樂榜。

提到跨界音樂,我也想介紹一下七十年代末就和齊豫做出了《橄欖樹》專輯的李泰祥(除了標題曲,也不妨一播「歡顏」、「答案」和「走在雨中」),我會接著播「你是我所有的回憶」、「菊嘆」,還有他和唐曉詩合唱的「告別」。那樣的才華和氣魄,至今不見替人。

當然,用民俗樂器爭取外人注意,也是常見招數。然而只有真正融會貫通的高手,才能遠遠超越「異國情調」。這一題,我且請出交工樂隊「風神一二五」和生祥樂隊「動身」,讓他們聽聽台灣搖滾的嗩吶可以如何盪氣迴腸。然後我會播新生代樂團百合花的「蝴蝶雙飛」,北管加貝斯的大段間奏,真夠銷魂。

若他們問:這些都不錯,但有沒有每個台灣人都會唱的歌?就像美國人都會唱This Land is Your Land。這時我便會和在座的台灣人一起緩緩唱起已近百年的「望春風」,悠悠唱完,絕不像以前總有人硬把它唱成「團康味兒」的快歌,大殺風景。我會解釋這首思春情歌何以在戒嚴時代蒙上政治抗議的色彩,甚至遭致禁唱。

最後的最後,我會播林強為電影《千禧曼波》譜唱的「單純的人」:它的胸襟和寄望,超越了語言和文化的隔閡。單就聲響而言,這首歌再過一百年,也仍將煥然如新。若我只有一首歌的時間,那麼,它就是我的世紀之歌。

(寫給《財訊》)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