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這一代:傷痕的權力

虛詞無形@香港文學館
·
·
IPFS
·
對於這代人來說,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基調是「傷痕」,而這個詞匯蘊含著兩層意思:首先,他們看到了傷痕並承認其痛楚;而後,他們需要尋找使傷痕癒合或至少與之共存的方法。肖全所拍攝的大部分人,便是通過藝術的媒介,去尋找這些方式,並獲得了巨大的共鳴和回響。與其說肖全記錄的是一代人的傷痕,不如說他記錄的是癒合的過程。與此同時,這也讓人思考:作為年輕觀眾的「我們這一代」又該被如何記錄和總結?

原文刊載於虛詞・無形

文|王崢

在新加坡的圖書館,偶然讀到了攝影師肖全所作的作品分享及報告。他通過攝影的鏡頭記錄了上一代人(五零後,六零後)的青春群像,並展示了彼時文化界的不同人物在八十到九十年代初的真實狀態——有迷茫,有自信,但更多是某種熱切的希望。對於這代人來說,八十年代中國大陸的基調是「傷痕」,而這個詞匯蘊含著兩層意思:首先,他們看到了傷痕並承認其痛楚;而後,他們需要尋找使傷痕癒合或至少與之共存的方法。肖全所拍攝的大部分人,便是通過藝術的媒介,去尋找這些方式,並獲得了巨大的共鳴和回響。與其說肖全記錄的是一代人的傷痕,不如說他記錄的是癒合的過程。與此同時,這也讓人思考:作為年輕觀眾的「我們這一代」又該被如何記錄和總結?尋找回答的努力往往是復雜的,一方面我們必須確認這一代人的某種共性和特性;而另一方面我們也必須看到「承前啟後」的關係,這種關係不僅僅是時間上的,更是血緣和文化上的。

如果往前看,「傷痕藝術」(包括「傷痕文學」)縱有它們的歷史意義,但它們的缺陷也恰在於傷痕本身。通過上一代人的藝術,這個傷痕實際上並未消失,而是被掩蓋了。雖然掩蓋同樣是一種美學,需要技巧,但這後果是新一代人失去了辨別和分解傷痕的能力。我們到底該如何理解「傷痕」?這種傷痕是否是上一代人獨有,還是在面對痛苦和轉變時,因人性而產生的普遍機制?而處理傷痕的不同方式,是否能給我們,在面對時代時,提供一些可鑒的經驗?

歴史的巨大震蕩是肖全一代的傷痕,那這些傷痕同樣也是機遇。如同細胞的自我修復,新的細胞必須產生來修復舊的孔洞,傷痕同樣是生長的過程,於是有了肖全鏡頭下的璀璨眾人:陳凱歌,余華,芒克等;而對我們來說,如果傷痕被繼續掩蓋,或是「傷」痕變成了「疤」痕,再被覆蓋,那麽傷痕反而成為了一種權力——這讓人質疑:我們所面對的巨大的時代壓抑,難道就不是傷痕嗎?還是說,在上一代人顯而易見的外在傷痕面前,我們的傷痕並不算甚麽,不過是被慣壞的矯情?實際上,我們從沒從上一代真正理解,或聽其說清這個「傷痕」是甚麽,他們好像說了,但甚麽也沒說,便用新的東西覆蓋了。這些東西可以是經濟指數,可以是國際賽事,也可以是故作成熟地成為他們曾經反對的立場。

值得警惕的是,這種壓抑可能是更嚴重的內傷。我們的青春既不是「十八歲出門遠行」,不是「那些憂傷的年輕人」,更不是「小時代」,而是——「大象席地而坐」,是「野馬分鬃」。大象是有力的,而且聰明,但在動物園它只能坐著;野馬是迅猛的,但在旅遊村裏,它只能成為遊客的工具。如果試圖用肖全的鏡頭重新捕捉「我們這一代」的群像,我們這一代的表情該是甚麽呢?也許是疲憊臉孔的集體克制,也是時代縫隙的個體無力。實際上,我們錯過了八零後七零後的巨大商業成功所帶來的,某種程度上的個體解放;也缺少零零後對於二十世紀的懵懂和天真,對於信息時代的自然熟稔。對傷痕無知,對未來茫然,是我們的原罪;但究其原因的巨大壓抑並不能因為無知而緩解,它需要更多的時間,更豐富的娛樂,和更徹底的荷爾蒙——而這些,除了娛樂,或是自娛,同樣是更大的騙局。我們連反思這種壓抑的時間都沒有,就很快成為了下一代人的背景。

但這些也並非意味著我們在面對鏡頭時,只能作為被同情,被觀察,或被質疑的某種符號存在。我們同樣可以把鏡頭轉向自身,或是轉向更多人;我們同樣可以改變鏡頭的角度和寬度。而這一切的前提是,我們必須有意識地從個體的孤獨與掙紮走出,逐漸走向一個集體的反思和總結。這是我們面對和把握鏡頭的方式,也是和過去未來產生關係的必然階段。

正如羅蘭巴特所說:「時間本身就是傷痕。」 作為我們這一代,也許是時候去把傷痕揭開,認清和理解我們所經歴的,並在壓抑中發出最後的吶喊——趁我們還沒沙啞和失聲的時候。

虛詞・無形網站
虛詞・無形Facebook
虛詞・無形YouTube
虛詞・無形Patreon

All rights reserved

Like my work? Don't forget to support and clap, let me know that you are with me on the road of creation. Keep this enthusiasm toget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