貓貓也是貓

西田弘義
·
·
IPFS
·
貓有其獨特的溝通方式。如果我們理解這些方式,便能發現貓也有其親和的一面。

貓一直以來給人一種獨行俠的形象。與狗相比,貓似乎更難與人親近,且往往顯得對人較為冷淡,缺乏狗那種無條件的熱情。因此,便有了「高竇貓」這一俚語,用來形容那些愛擺架子的人。此外,還有「貓奴」這個詞,形容一些養貓的人,把自己當成奴才一樣服侍貓咪,彷彿貓咪是他們的主人。

近幾年,基督教界甚至出現了所謂的「貓狗神學」,以貓與狗代表兩種不同態度的信徒。以貓為代表的信徒,往往存有一種自我中心的神學,將自己視為上帝;而以狗為代表的信徒,則更強調以上帝為中心的神學,認為自己是神的僕人。

如果你對貓也有這樣的印象,那麼你該讀一讀 John Bradshaw 的《Cat Sense》(貓之覺),它將幫助你全面理解貓的行為。Bradshaw 是布里斯托大學人與動物關係學學會的主席,擁有三十多年研究貓行為的經驗。他指出,貓天生擁有強烈的捕獵本能,不依賴群體合作便能捕捉獵物。這一進化過程賦予貓一種獨立的性格,這與狗的群居本能形成鮮明對比。當人類開始將貓養為寵物時,雖然貓的生活環境發生了變化,但其基因與天性並未顯著改變,仍保留著那份本能的獨立性。因此,貓看起來冷漠、孤立,其實只是牠們與生俱來的特質。

然而,作者也指出,貓的性格並不僅僅由基因決定,和許多動物一樣,環境和個別經歷也扮演著重要角色。研究顯示,貓在出生後的第三周是學習群體生活的最佳時機,如果此時給牠們更多與人類接觸的機會,牠們長大後便更容易親近人類。研究也表明,貓在八周大時,其性格已基本定型,此時再想改變牠的行為變得更加困難。

作者解釋說,貓有其獨特的溝通方式。如果我們理解這些方式,便能發現貓也有其親和的一面。例如,貓的磨擦與舔是重要的溝通方式之一。當貓磨擦主人的腳時,這是一種表達友誼的方式,牠並不一定期待主人回應。而當主人掃貓的背時,若貓以舔來回應,這表示牠對主人的尊重,並且某種程度上承認人類的高等地位。此外,當兩隻貓打架後,一方為了和解,也會通過磨擦或舔來表達復和的意圖。

當我們讀畢全書後,會體會到與貓相處也是一門大學問。因此,簡單地為牠們貼上標籤,其實反映了人類的自我中心,我們將自己的標準與期望投射到牠們身上,若不符合我們的心意,便為牠們賦予負面的形象。其實,上帝創造每一種生物都有其獨特的特性。因此,作為基督徒,我們更應該謹慎思考如何看待貓,並意識到牠也是上帝的創造。

作者曾提到中世紀的一段黑暗歷史,那時期歐洲教會曾大規模殺害貓,尤其是黑貓,僅僅因為牠們與巫師為伴。從那時起,貓便受難了三百年之久。二十一世紀的教會,應該避免重蹈這樣的覆轍,對上帝創造的生物應充滿尊重與理解。貓比我們更為脆弱,因此我們應學習了解牠們,保護牠們,並協助牠們成為我們的朋友。這正是作為好管家的責任所在。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西田弘義自由作家,讓生活、科學、科技、宗教、文藝等思想化為文字,在世界中留下痕跡。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個人:默想聖經
12 篇作品
人文:基督教
10 篇作品
自然:生態
9 篇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