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获奖之后谈谈为什么要做播客|食日谈×团力结构

食通社
·
·
IPFS
很少在播客圈中社交的“食日谈”,也在此次活动中偶地破圈,从其他播客圈内外的同行朋友的眼中,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食日谈”。晓晶认为食通社应该更接近“食物”分类,同行的于建刚更是戏称:我们是一个生活方式播客,怎么得到了“公益环保奖”?

最近“食日谈”喜获“第三届CPA中文播客文化节”公益环保类别的年度播客奖。也因为这次获奖促成了一次偶遇。11月23日,“食日谈”主播晓晶在颁奖现场遇到了同样获奖的老朋友——从浙江嘉兴采菊农忙中赶来的友台“团力结构”的主播于建刚。

很少在播客圈中社交的“食日谈”,也在此次活动中偶地破圈,从其他播客圈内外的同行朋友的眼中,看到一个不一样的“食日谈”。晓晶认为食通社应该更接近“食物”分类,同行的于建刚更是戏称:我们是一个生活方式播客,怎么得到了“公益环保奖”?

由此引发了更多的反思,于是有了这期和“团力结构”的串台节目:为什么不同的听众看待同一个播客会有差别?出入过公益行业的几位主播如何看待“公益”与生活的区别?食物在此又起到什么作用?为什么要选择播客来表达?

几位主播难得在播客中回顾了做播客的原因以及意想不到的收获。“团力结构”的三位主播都关注食物和可持续生活,但也有各自的独特经历,在怎样的机缘巧合之下凑成了这一个“天南海北”的播客?那么就请加入我们的闲聊。

本/期/主/播

晓晶

“食日谈”主播,第一次乘坐传说中的“牛马航班”前往上海,感觉很神奇。

王昊

食通社编辑,在北京工作生活。

时/间/轴

00:00‍ 主播和嘉宾介绍

03:04 各地的小雪节气观察‍‍‍‍‍‍‍‍‍‍‍‍‍‍‍‍

09:06 我们的播客竟然得奖了!但为什么类别是“公益环保”?‍‍‍‍‍‍‍‍‍‍‍‍‍‍‍‍‍‍‍‍‍‍

19:59 月丽和杜玥做播客前的经历,和想法上的转变‍‍‍‍

26:19 “团力结构”和“食日谈”为什么想到用播客的形式来表达?不同的出发点和工作方式‍‍‍‍‍‍‍‍‍‍‍‍‍‍‍‍‍‍‍‍‍‍‍‍‍‍‍‍‍‍‍‍‍‍‍‍‍‍‍‍‍‍‍‍‍‍‍‍‍‍‍‍‍‍‍‍‍‍‍‍‍‍‍‍‍

40:07 对听众的了解和相互之间的互动,做播客的目标和现状‍‍‍‍‍‍‍‍‍‍‍

54:28 做播客以来自己的变化‍‍‍‍‍

63:36 闲聊(村里的拆迁情况,年底广东的“丰年庆”活动)‍

晓晶在上海活动现场和于建刚一起领了奖,听了沙龙,喝了咖啡,还在繁华的南京西路,吃到了一碗“非预制菜、需猛火现炒,请耐心等待15-30分钟”的现做牛肉粉。拍摄:晓晶
月丽目前在深圳泰华梧桐岛管理一家屋顶农场,以及“梧桐岛市集”。在这之前,她曾在沃土农耕学校工作,组织农友在田间学校学习。

于建刚在浙江桐乡的家乡生活,录制时正是采收杭白菊的农忙季节。曾经全村家家都种的杭白菊,现在只剩他这一家,关于这个故事请看旧文《村里最后一亩杭白菊》。 他的更多返乡经历在“食日谈”的另一期播客《返乡十二年,他在桑与菊之间寻找人生自留地》中。拍摄:张皛树

文中图片均由嘉宾提供

播客创作团队

节目音乐:岜农

统筹与制作:晓晶

播客封面:晓晶

联络邮箱:xiaojing@foodthink.cn

推文编辑:王昊


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我们相信,让消费者了解食物的来源,为生态农业从业者创造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和社会环境,我们的食物体系才能做到健康、美味、可持续。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作者保留所有权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食通社食通社是一个可持续食物与农业的知识、信息和写作社区,由一群长期从事农业和食物实践及研究的伙伴们共同发起和管理。 微博/豆瓣/知乎:食通社 微信公众号:foodthinkchina微信小号:foodthinkcn 官方网站:www.foodthink.cn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解忧蔬菜店|一锅师太的小饭桌

一个i人在农场的106天

面对气候变化,农村往何处去?NGO可以做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