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親】母女關係的療癒,從畫出心理界線開始
又到了一年一度的母親節,不用看也知道臉書上大概又是一片曬大餐跟對媽媽的感謝文。
但今年的母親節前夕,發生了一個有趣的小插曲,讓我突然很想記下跟母親相關的二三事。那麼,就從這一篇開始,把鏡頭轉向我的母親吧~
說真的,我曾經很不喜歡我的母親,因為她的個性跟我很不相同,卻又那麼相同。我的父母生了三個小孩,我排行老二,也是唯一的女生。最一開始對母親的不喜歡,大概來自於她總是說「妳是女生,一定要⋯⋯/不可以⋯⋯」那些出於性別刻板印象的規勸與教條。
還記得很小很小很小的時候,我曾經試著反抗過母親的那些「可以不可以」,但忘了不知道是不是數不清的辯論失敗,或是從小就高敏感又心思細膩的我,開始察覺母親每次在辯論中回答我的無奈感,後來也就漸漸學著不再辯論與反抗了。
我的哥哥跟弟弟獨立得算早,打從高中畢業離家上大學開始,他們就跟母親展開了健康有界線的關係。當然,從小開始,他們也從來不必跟我一樣,承受那些社會加諸於女性的限制。但因為種種錯綜復雜的原因,我唸的大學就在我出生的縣市,而且因為家裡離學校實在太近,甚至連大學宿舍都沒住過。
我跟母親之間的衝突來得也算晚,總愛戲稱自己是「資深乖孩子」的我,大概一直到大學畢業後找到第一份工作開始,都還一直活在母親的陰影下。從來沒離開過家的我,跟母親的距離(不論是物理上的還是心理上的)始終沒有拉遠過,結果就這麼近到,引發了無數母女之間的嚴重衝突。
對了,儘管我的最高學歷是碩士,但跟我在求學階段中遇過的同學相比,我其實並非出身中產階級,我的父母都只有小學畢業。但不知道為什麼,獨獨只有我母親會在意自己跟女兒之間的學歷差距,我印象中父親從來不曾對此有過任何怨言。
約莫是在上了大學開始吧,通常如果在外地唸大學,就可以順理成章地不用活在父母的眼皮底下,但偏偏我就住在家裡,所以從青春燦爛的大一開始,我就沒有體驗過大學生必經的三大洗禮:夜烤、夜唱、夜遊,這些通通都不行,因為母親給我的門禁是晚上十點XD
我不是沒有為此跟母親爭吵過,但每次只要母親說出那句「難道我讓妳讀到這麼高的學歷,就是為了要來忤逆我嗎?」我就會瞬間沉默。那個時候的我不懂,我的學歷如何跟我想要爭取自立明明就是兩件事,為什麼母親卻把它們混在一起談?但深深被「忤逆媽媽就是不孝」的傳統思想綁架的我,那時候還學不會該怎麼為自己發聲,壓抑自己的情緒成了我唯一的解法,卻也因此造成了自己心裡的許多創傷。
但真正學會自立,卻要把鏡頭快轉到我碩班畢業的那一年。我其實是大學畢業工作了好幾年之後,才回到學校繼續去唸碩士的,這表示我的年紀早就不是孩子了,但因為我始終不敢打破跟母親之間的心理枷鎖,母親待我的方式始終還是個孩子,不曾有太多的改變。
還記得是我論文口試的前一週,正在如火如荼地修改論文、製作口試簡報、為了口試的沙盤推演跟指導教授密集開會,但在這之前,母親還是一如既往的「管理」我的生活:希望我不要太晚回家、希望我不要熬夜⋯⋯看似為我好的種種關心,卻成了我最大的壓力,終於在口試的前一週全都爆發⋯⋯
雖然來得晚了些,口試結束後我還是立馬搬出了跟父母同住三十多載的家,開始屬於自己的生活。再後來,我結婚成了人妻,開始建立了自己的家。但嚴格來說,那時的我跟母親的關係其實還不到真正的和解,而只是因為拉開了物理上的距離,暫時無法再產生密切的摩擦而已。
前面提到我的哥哥跟弟弟,除了自立得早,他們結婚的時間其實也比我早,所以婚前有一段還滿長的時間,我很習慣聽我媽抱怨媳婦:D
其實身為跟母親同住最久的孩子,我一直都知道母親很習慣用「抱怨」當作情緒的出口:跟我一起的時候她會抱怨父親、會對外人抱怨住在一起的家人、會對家人抱怨處事風格跟她不合的同事⋯⋯
該怎麼說呢?其實我是個很不喜歡抱怨的人,我慢慢發現一時抱怨雖然很「爽」,但如果永遠只能抱怨、毫無能力改變現況,那樣其實對自己最「傷」。但是想歸這樣想,我卻從來都沒想過要跟母親坦白說,我一點都不喜歡聽她抱怨,尤其她總拿著對別人的不滿在背後說給第三者聽,這不僅大大違反我的處世哲學,也不符合我跟母親一起跟隨的基督信仰。
但有很長的一段時間,我對母親「愛」的表現,就是默默地聽她抱怨,不加批判、也沒有評論,然後再用我自己的方式去轉化那些聽完之後的不快與負面能量。
終於要講到母親節前夕的小插曲了,其實就只是第N次母親跟我抱怨現在和她同住的家人們,特別把攻擊重心放在弟媳身上。母親悶悶不樂地說著弟媳生活上各種讓她看不順眼的地方,包括生活習慣上的不合拍、兩代對教育孩子的看法不同、還有弟媳懷著二寶卻還是不改曾經的自由自在⋯⋯
聽著聽著,我突然心血來潮地跟母親說,何不試著把這些不滿拿去跟弟媳說?當然我的意思不是要她直接去對弟媳傾倒負能量,而是希望她好好說出自己在生活上的需求,用討論、協調的方式去溝通,而不只是像個小朋友似的抱怨討拍。
母親的反應先是一愣,接著悻悻然地說:「沒用的啦,反正這個家也沒人要聽我說話,還不如如安安靜靜的比較開心。」多麼熟悉的角色扮演啊,只是這次我不想再陪她演被害者了。
不帶任何批判的語氣,我問她有試過溝通嗎?弟媳真的知道她不開心的地方在哪裡嗎?然後細細說著我曾經在跟她一起生活時感受到的負面情緒,當然我也不斷強調我能理解她在過程中的困難,但還是希望她能在關係裡多做一些努力,畢竟只是單方面的抱怨是什麼都不會改變的。
那通電話後來講了兩個多小時,母親一開始聽到我要她去溝通的反應是:「我是因為妳是我女兒,才跟妳講這些的啊~」,意思是她只是想要找人抱怨而已。而我的回應則是:「我也是因為妳是我媽媽,才跟妳講這些的~」意思是我真心希望她能為自己多做一點、擺脫抱怨的無限迴圈,因為我比誰都清楚,只能背後抱怨的母親其實一點也不開心。
有趣的是,雖說是從母女的角度出發,我倒覺得那通電話不太像母女對談,而比較像是兩個年紀有所差距的朋友,敞開分享自己的婚姻生活。母親跟我聊到,其實她結婚第一年就想離婚了,但當她選擇回去找外婆哭訴時,外婆卻以信仰的角度勸她要忍耐⋯⋯
站在信仰的角度,我也誠實地告訴母親,我不會勸她要忍耐,畢竟關係是雙向的。而且正因為到了這把年紀,兒女都長大也各自建立自己的家庭了,如果她真的想要結束婚姻,我也不會阻止她,因為身為女兒,我多麽希望這一生全心付出只為丈夫跟兒女而活的母親,能夠好好想想自己想過的是怎樣的生活,然後努力讓自己開心,為自己而活。
結束通話前,母親答應我她會好好把聖經看完一遍,遇到困難的時候不只是禱告希望上帝改變讓她不開心的對方、而是試著問上帝「希望我怎麼做」,最後,用非常平靜的語氣對我說:「謝謝啦~謝謝妳願意聽我說。」
其實那天晚上,我難得的失眠了。腦海中不斷輪播起過去跟母親的各種片段:吵架的我們、開心一起去逛街的我們、我結婚那天哭到不行的母親、小時候埋首在裁縫車前工作的母親⋯⋯在我多數的記憶裡,母親從來都是把自己武裝起來、吵架時從來得理不饒人的。
雖然這幾年因為角色的轉變,我慢慢看懂了她的困難,那天卻是我第一次坦承地對她說出我的看法,也因為這樣的坦誠溝通,更看懂了母親的需要原來多麼簡單而平凡:其實她擁有的生活經歷比我多出那麼多,還需要我這個做女兒的來教她怎麼做才會快樂嗎?但太多太多沒有被處理的情緒、太多太多沒有被看見的困難、太多太多沒有人可以傾訴的人妻人母煩惱,逼得她只能學著好強,只能用這種方式保護自己。但其實,母親需要的就只是陪伴跟傾聽,如此而已。
今年的母親節,我跟老公因為工作的關係,並沒有安排回家慶祝的行程。昨天跟我媽通電話的時候,她跟我說起邀朋友一起去了我們母會的母親節活動,聽起來很是開心。
這是我的母親,我曾經不喜歡,但世上無可取代的她。今年的母親節,沒有大餐跟昂貴的禮物,我能給她最棒的禮物,就是在每個她最需要、而我也有空的時候,真心地聽她說話、坦承地交流彼此真實的感受。
下一篇再來說說,那些療癒自己的過程吧~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