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节随笔——关于古早小说引发的思考
五一放假在家这几天,我一直有些恍惚。感觉前几天还在成都经营着自己的小日子、小生活,忽然间就回到了家里,回到了这个我生活了几年的城市。虽然生活了几年,但是毕竟有一个月都不在这里了,对以前的很多生活习惯也有些陌生了起来。感觉自己迷失在了一种不属于任何地方的错觉里。既没有一直呆在家里,又感觉自己之前经营的小日子有些距离感。从上一个公司辞职半年,却又有一阵子没在新公司上班了。
本来这次假期回来还有很多计划的。回到家里的第一个夜晚,我想到接下来要做的那些计划,激动兴奋得难以入睡,结果本来十二点就困了,硬是拖到了凌晨四点才睡下。从那一刻起,我整个假期的作息时间就乱了。放假的这几天,我每天凌晨五点睡,下午三点才起来。感觉错过了很多可以享受悠闲下午的时光,然后第二天又接着熬到凌晨。凌晨两三点的时候心情很平静,思绪也很活跃,是非常适合写作的状态,可又想到再不睡下,第二天又要错过更多值得悠闲品一杯咖啡的下午时光,于是带着心理负担,痛苦又快乐地熬着夜。
今天下午在家闲来无事,我从书柜里拿了一本古早的小说来看。这本小说是十几年前,在上高中的时候看过的,现在又拿出来看,可以说是打发时间,也可以说是回顾青春。
这本书并不怎么好看,通篇都是华丽而空洞的辞藻堆砌在一起,作者用夸张而矫情的文笔描绘了一个纸醉金迷的世界,通篇充斥着名牌、奢侈品等等上流社会有钱人的消费观和生活。十几年前我看这本小说,就看不明白在讲什么,十几年后的今天再看一遍,我还是不知道它在讲什么,只记住了文中那些各种奢侈品牌子还有作者笔下描绘的所谓“上流社会”。
本来是带着对十几年前的记忆无脑地快速浏览这本书的,那些华丽堆砌的辞藻我都是快速掠过。但是当我看到作者在描写这些上流社会的人们都在喝着星巴克的咖啡时,我突然觉得有点想笑。
如果要说奢侈品大牌我不太懂的话,那关于咖啡,我还真的懂那么一点。
这个作者描写一个超级霸道总裁,每天都要让助理给自己买星巴克的咖啡,因为他害怕苦,所以他的咖啡总要比别人多加两份糖。他的助理每天都要在茶水间给他冲一壶他喜欢的咖啡,送到办公室或者会议室。另外一个白富美千金小姐,衣柜里全是奢侈品大牌当季新款的裙子,她喝的咖啡是来自日本最昂贵的牌子,咖啡里面加了有机金箔……
我看到这些描写的时候,脑海中关于咖啡的所有事情就一股脑冒了出来。我不知道十几年前星巴克咖啡是不是代表了上流和高端,但我知道,星巴克咖啡的地位如今在精品咖啡圈的鄙视链里属于底层的,在美国一直都是快消品。关键这本书里,作者描写这个总裁喝的还是星巴克的“拿铁咖啡”,拿铁在咖啡鄙视链里更是属于底层的饮料。这个总裁如果真的逼格很高,他难道不是应该喝着高贵的手冲咖啡吗?按照小说里他的人设,他应该喝着巴拿马翡翠庄园,或者其他不知名的小众庄园里最新产季空运批次的瑰夏,每克单价100元甚至1000元的豆子,用着一万块钱一个的限量款手冲滤杯,找人专门给他冲咖啡,而且这个人还不能是随便的什么助理,必须得是在冲煮大赛上拿过冠军的顶级咖啡师亲自给他冲的手冲咖啡。这才符合他霸道总裁的尊贵身份,不是吗?至于他不喜欢苦的咖啡,那就给他冲一杯极浅烘焙的肯尼亚AA,或者埃塞耶加雪啡,哪怕是云南小柑橘也行,只有花香和果香,明亮的酸质和饱满的甜感,这不就是他想要的吗?又何苦往拿铁里面加双份糖呢?
至于那个金箔咖啡,听起来就像是加了食用金箔的速溶咖啡而已,这东西听起来就像是智商税,网红打卡拍照的爆款,真正富家千金会买这种东西吗?作者可能是喝过金箔酒,所以把这个东西放在咖啡里了。退一万步说,就算这个金箔咖啡不是速溶,而是把咖啡豆磨成粉,再加上金箔,那咖啡粉在萃取的时候,金箔也不可能一起萃取到浓缩液里,有什么意义呢?又喝不上。至于助理每天在茶水间冲一大壶咖啡,现在谁还用美式滴滤机煮咖啡?又淡又难喝,不应该用半自动咖啡机吗?而且像这种总裁,普通的半自动未必能入他的眼,必须是La Marzocco或者Slayer这种半自动天花板的牌子才配得上他的身份……
看完这本小说里关于咖啡的种种描写之后,我有了一个想法:这就是上流社会吗?好像我也可以耶。
不可否认,作者在十几年前写出的那些东西,可能代表着当时的潮流和时尚,但是这些东西放到现在已经过时了。这样看来时尚潮流这种东西就和生鲜果品一样,保质期很有限。
不知道是不是因为这本小说勾起了当年的回忆,看完这本书以后,我感觉自己仿佛又回到了十几年前。
当时我还在上高中,那个年代真的没有什么像样的娱乐活动,有时候想出去玩,都不知道该去哪里,不像现在有那么多种类的游戏,可以宅在家里一边打游戏,一边听广播剧。我记得当时很喜欢去一家商场附近的茶餐厅,在里面点一壶茶,然后拿一本书坐一下午。那茶没有多好喝,拿着书也不一定会看,但我总觉得这种文艺的地方,就应该像个文艺青年一样,一边喝茶一边看书,或者写点什么东西。但这些其实都是表象,我在这里坐一下午,然后看着窗外的车水马龙,路上的行人都是行色匆匆的,他们的生活和我没有交集,也和我没有关系。我突然就感觉很空虚,很沮丧。虽然是出来玩的,来茶餐厅假装“小资生活”,但是却不觉得快乐。这种生活真的是属于我的吗?感觉这个城市的生活也就这样了,无趣,无聊,每天无聊地去上学,放假的时候无聊地去茶餐厅。我该不会就这样无聊地过一辈子吧?
每当回想起十几年前的生活,我就想起那间空虚寂寞无聊的茶餐厅。现在十几年过去了,那间茶餐厅已经不开了,但是这座城市里那股空虚无聊的气息从来没断过。但是我现在可以幸灾乐祸地说,我跟这股气氛没关系了。
我觉得这种空虚沮丧的感觉也许不来自于外部,而来自于我自身。可能我们从小都被训练成读书机器,生活里除了上学、写作业、学习,就没有别的内容了,即使真的空出了时间,也不知道自己该做些什么。那可是17岁,很多小说里最应该充满憧憬和幻想的年纪,可是我的创造力就被扼杀了。在最应该丰富精彩的年纪,却感到空虚沮丧。
反倒是现在,我有了那么多喜欢做的事情,感兴趣的事情排着队等我来做。如果要让我回到十几年前,我是不会回去的,因为我觉得自己现在比十七岁更加鲜活。也许就是因为现在很鲜活,才无法被上一个垃圾破烂公司所容纳。他们就想要空虚沮丧的机器,上学的时候做读书机器,上班了以后做打工机器。我觉得从学生时代到职场人一直做机器是很悲哀的事情,上学的时候不敢忤逆老师,走向职场以后不敢忤逆上司,一直在原地踏步。这么想想,我把直属领导气得要把我从公司里赶走,被公司高层不待见,这个结果恰恰证明了我的成长。我努力成长了这么多年,如果到现在连这种恶心的地方都能忍受下去,那才是对自己的背叛。
大概在几年前,我的行运盘上显示,行运土星进入了第七宫。当时对这个行运的解释是,行运土星进入七宫,意味着土星从此进入了我星盘的上半盘,意味着我过去7~14年以来的付出逐渐会有结果和回报。同时,行运土星进入七宫也会带来一些“公开的敌人”。我当时不理解这个行运的意思,现在看来,大概指的就是我和上一个垃圾公司的孽缘了。我离开那个公司,肯定会有人在背后骂我,这些人就是所谓的“公开的敌人”了。同时,我跟这个垃圾破烂公司闹翻,证明了我十年来的努力有了结果,我一路的成长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