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eb3與數位皮夾有機會賦能樂齡族群的日常生活

D大叔
·
(修改过)
·
IPFS
·
探討討如何利用Web3技術,特別是政府推行的數位皮夾,來解決銀髮族在數位轉型中遇到的數位落差等問題。以「果多」樂齡活動平臺為例,說明如何透過去中心化身份、區塊鏈和NFT技術,提升長者使用數位服務的便利性和安全性,並提出降低使用門檻的推廣策略。

這陣子忙碌於許多工作,「區塊D世界」久未更新,但其實一直有著把自己的工作與Web3技術連結的想法。這篇文章的題目就是我心繫已久的其中一個idea:利用政府要推行的數位皮夾來解決長者的數位落差及隱私安全問題。

許多銀髮族長輩逐漸學會使用智慧型手機,在生活中分享照片、加入LINE群組聊天,但對於瞬息萬變的數位科技,他們有時仍感到手足無措。這幾年的Web3趨勢,從區塊鏈、元宇宙、NFT,更不用說最近的AI,彷彿生活馬上就要迎來劇烈的轉變。但我不禁想起常在餐廳看到的場景:一位阿嬤在餐廳裡被要求掃QR碼點餐,抓著手機皺眉苦笑,旁邊熱心的年輕人上前協助。身為一個橫跨樂齡產業與科技領域的大叔,目睹這些日常風景,不由得會思考:這些新技術和應用是否真的能幫助樂齡長輩? 這篇文章就來聊聊這個話題,談談數位轉型給銀髮族帶來的挑戰,以及Web3技術可以如何扮演解方,甚至以「果多」這個樂齡活動工具平台為例,想像未來的藍圖。

但直接講主題可能會跳太快,所以讓我一點一點切入。

樂齡族在數位轉型中遇到的挑戰

走在街頭,不難發現不少長者人手一支智慧型手機,但他們在融入數位生活時經常碰到幾大難題。首先是數位落差帶來的不便。對許多六、七十歲以上的長輩而言,他們年輕時沒有接觸電腦與網路的機會,如今要適應線上掛號、行動支付、雲端服務,常感到「跟不上」。有的長輩甚至沒有智慧型手機,看到年輕世代用手機搞定一切,難免產生距離感。

再來是介面不友善與操作複雜的問題。許多數位產品的設計並未特別考量長者需求,App上的字太小、按鈕不明顯,加上步驟繁瑣,長輩往往一兩步後就卡關了。有報導指出,一位60多歲的王小姐其實很願意嘗試行動支付,但每次在用 Line Pay 綁定信用卡時就不知所措,只好作罷​。而這樣的新聞其實每天都在我們的身邊上演。

對長輩來說,一旦操作變得複雜,他們很容易因害怕出錯而退縮。信任感也是一大門檻—不少銀髮族不信任線上交易,寧可跑銀行櫃檯或用現金,擔心網路付款被詐騙。而當他們真的嘗試使用時,又可能因經驗不足而誤觸陷阱。

詐騙風險的認知不足更讓長者在數位世界中處於弱勢地位。長輩們生活經驗豐富,卻未必熟悉網路詐騙的手法,容易成為詐騙集團眼中的目標。每天新聞裡都有長者接到假冒政府單位的電話、LINE訊息要求提供個資或轉帳的事件。他們有時分不清真假網站與訊息,警覺心較低,導致辛苦積蓄可能因一通假電話而受損。對這些偶而才踏入數位世界的銀髮新手而言,「網路世界很方便,但也很危險」的觀念還沒有建立起來。

Web3技術帶來的解方與生活應用

面對上述種種挑戰,Web3或許能夠提供另類解方。所謂Web3,強調的是去中心化的網路服務,透過區塊鏈等技術讓使用者重新掌控自己的資料和權益。這聽起來很艱深,但我們可以用幾個生活化的例子來說明。

DID去中心化身份是一項值得關注的技術。DID(Decentralized ID)簡單來說就是數位時代的身份證明,由使用者自行持有且經過區塊鏈驗證。可以把它想像成長輩們錢包裡的「健保卡+身份證合體」。有了DID,在網路上辦任何事就像帶著自己的身份證件走遍各處,而且只有經過您允許,別人才看得到您的證件資訊。政府目前推行的數位皮夾政策,就是希望提供一種安全的數位身份驗證服務​。不是要長輩們拿手機當真正的身分證,而是讓手機裡的數位皮夾來存放各種證件的「數位副本」。好處是您可以自主決定要出示哪些資訊——就像在拿出需要提供檢驗的某樣資料時,同時可以將其他敏感資訊遮起來一樣​。

參考資料:<去中心化身份 DID 的應用發展>文/黃啟誠。另外也歡迎參考我之前的文章<「去中心化身份」×「社交圖譜」— Web3世界裡的具象化身份 >

舉例而言,如果長輩想買優惠長者票,以往需要交出整張身分證給售票員,但其實只需要證明「我已經65歲以上」即可,至於詳細的出生年月日、住址、身分證字號等根本就無須曝光。DID讓長者在數位世界的隱私和安全都提高了,操作起來也更直覺:點幾下就能授權核驗身份,比起傳統填寫一堆表格或上傳證件照片,要方便太多,尤其是對長者。

再提到「數位皮夾」這個概念。數位皮夾就像我們平常隨身攜帶的錢包,但裝的不是紙鈔,而是各種數位憑證。對長者而言,數位皮夾的介面如果設計得夠簡單友善,那將成為他們的隨身小幫手。裡頭可以放長者優待證、活動票券、悠遊卡敬老點數、甚至慢病處方箋。當需要出示證明或票券時,只要打開手機讓對方掃一下QR碼或感應一下,就完成驗證,不必翻找一堆卡片單據。理論上在相關技術配合下,數位皮夾還能確保這些電子證件不被偽造、複製,每一張「卡」都有唯一性和可信度。想像一下,未來長輩出門只帶手機,進社區健身中心刷長者卡、看醫生刷健保卡、搭公車刷敬老卡,全部都整合在同一個地方,數位生活由繁化簡。

果多樂齡活動平台的Web3藍圖想像

介紹了這麼多,不妨從更具體明確的例子來想像一下,如果一個專為樂齡族打造的活動工具平台引入Web3技術,會是什麼模樣。就以我們家的「果多」樂齡活動平台為例,這是一個供樂齡據點、講師們發起活動,快速建立報名表單,且UI/UX符合長輩特性的報名活動平台。假設未來導入了DID、區塊鏈和數位皮夾,整體體驗將大為升級:

去中心化身份登入與身分驗證:長者在註冊果多平台時,不再需要先註冊帳號(天知道光這一步就讓多少長者放棄),然後每次活動都要再繁瑣地輸入一大堆個人資料、甚至要插實體健保卡來驗證。取而代之的是使用DID數位身份一鍵登入。比如說,阿公的數位皮夾裡已經有經過政府背書的長者身份憑證,果多平台只要請他「用數位皮夾登入」,就能安全取得經他授權的年齡證明、身份識別等必要資訊。一來長輩免去記一堆帳號密碼的困擾,二來資料又能確保真實可靠。而且這種驗證過程中,平台只會拿到需要的資訊,例如確認「這位使用者超過65歲且具有市民身份」,而不會看到多餘的隱私資料。

活動報名與NFT票券:長輩們在平台上瀏覽各種活動(舞蹈課、健康講座、郊遊等)時,點擊報名後,其實背後會自動生成一張專屬票券發到長輩的數位皮夾中。這張票券就像電子時代的活動入場券,具有獨一無二且流動透明的NFT特性。活動當天,長者只需出示手機裡的NFT票券QR碼,掃一下就完成報到​。工作人員透過區塊鏈驗證票券真偽,杜絕黃牛或假票的問題。同時,如果長輩臨時去不了,也可以透過平台將票券轉讓給別人,過程公開透明又方便,不像傳統紙本票還得私下聯繫轉讓。

社群互動與數位榮譽:果多平台不只是報名活動,也是一個樂齡社群。在Web3加持下,每位長者參與活動的紀錄都能保存為個人的數位榮譽徽章(類似NFT數位收藏品)。例如阿姨這個月參加了五次太極課程,她的數位皮夾就會收到一枚「太極達人徽章」。在社群討論區,長輩們的頭像旁還可展示這些徽章,大家彼此按讚鼓勵,營造榮譽感與互動話題。未來甚至可以透過區塊鏈發行社群點數,長者參與越多、貢獻越多(比如擔任志工、分享心得),就獲得越多點數獎勵,可用來兌換小禮物或優先報名熱門活動,讓參與變成一種良性循環。

政府補助的自動核銷:這點最貼近長者福祉。許多樂齡學習課程或是鄰里活動都有政府補助,過去可能需要長輩上課手動簽到(甚至有時需要插健保卡「過卡」簽到),之後據點負責人還要拿收據和一堆文件去核銷,非常麻煩。如果可以引入相關技術將整個補助流程線上自動化,對地方第一線的樂齡據點工作人員來說絕對是一個超級大的福音。長者的上課出席紀錄(透過票券報到)會即時上鏈存證,政府相關單位也在鏈上查看真實出席數據,達到補助條件時自動撥付補助款項到長者的數位皮夾錢包。對長輩和據點而言,他們甚至感覺不到申請核銷的過程。區塊鏈+數位皮夾的結合,讓繁瑣的行政流程在背後默默進行,長者只管安心上課、輕鬆領取應得的福利。

以上藍圖只是初步發想描繪了Web3在樂齡活動平台上的一種可能性。聽起來可能很酷炫,但重點在於技術如何落地到人,真正讓長輩感受到便利與安心。要達成這一點,還需要貼心的推廣策略來搭橋鋪路。

平台推廣策略:降低使用門檻的貼心設計

再好的技術,如果長輩不敢用、不會用,那都是空談。即便真的導入了相關的技術,為了讓數位皮夾和Web3應用真正走入長者日常,果多平台還需要在推廣上需要下一番功夫:

熟悉的用詞與圖像設計:介面設計上,要盡量採用長輩熟悉的詞彙和大量直觀圖示,減少艱深的技術術語。例如不要出現太多英文字母縮寫(DID、NFT等詞可以在介面上用更簡單的名稱呈現),而是用「數位身份證明」、「電子票」這類親切的用語。圖形介面多用長輩喜歡的元素,像大型清晰的按鈕、明亮友善的顏色,甚至可以融入一些懷舊元素讓他們會心一笑。整體視覺和語言就像跟長輩說話一樣,簡單、不拐彎抹角,讓他們一看就懂如何操作。

課程講座與故事教學:舉辦實體或線上的教學活動,透過講故事、模擬情境來教長輩使用新功能。比起生硬的說明書,長輩更容易從生活案例中理解技術的用途。比如安排一場「手機數位卡夾入門」課程(注意到我把皮夾或錢包換成「卡夾」這個更沒那麼敏感的用詞了嗎),讓講師帶著長輩一步步體驗:用數位卡夾登入平台、報名活動、領取票券,再實地演示入場流程。過程中多用他們熟悉的比喻來解釋名詞(像前面說的把DID比喻成身份證+健保卡)。透過這種循序漸進、寓教於樂的方式,長者會更有信心踏出第一步。

線下數位諮詢服務站:在社區據點設立數位服務攤位或諮詢站,派駐親切的工作人員或訓練有素的志工,隨時解答長輩在使用過程中的疑問。就像以前圖書館有參考諮詢服務,現在我們在各里民活動中心、銀髮族常去的場所設置「數位小幫手」專區。長者有問題時,可以面對面請教真人,而不必苦惱於打客服電話聽語音選單。政府單位其實也開始做這方面的努力,例如數位發展部曾經推出「數位樂齡列車」,從台北出發一路南下,親自到各地教長輩學習使用新的數位平台​。同樣地,果多團隊也可以開著宣傳車、帶著平板裝置,到各社區辦說明會,手把手教學,讓長輩真正體驗到便利。

透過以上這些策略,目標就是降低長輩的心理門檻,把冷冰冰的技術轉化成看得見摸得著的日常工具。就像教會長輩使用LINE那樣,只要方法對、耐心夠,他們絕對能學會,而且用得很開心。

感想

身為一個既關注新技術又關心樂齡產業的科技觀察者,還是想提醒相關的業者們:在設計產品和推廣服務時,別忘了替長輩多想一步。我們終究也會變老,誰都希望未來的數位生活環境對長者更友善。區塊鏈、Web3這些新興技術,潛力遠不只是讓人炒幣而已,它們可以是構築信任社會的骨幹,讓長輩在內的所有人都安心享受數位便利。所以讓我們一起耐心陪伴長者跨越數位鴻溝,傾聽他們的反饋,持續優化產品。每當看到有長輩因為掌握了新科技而露出自信笑容,那就是對我們這代科技工作者最大的鼓舞。

結語:保持開放心態迎接數位日常

世界變化很快,區塊鏈和AI的瘋狂進展在目前帶來的焦慮感似乎遠大於在實質生活上的幫助。但慶幸的是,我們永遠可以選擇用開放心態去擁抱變化。Web3時代的來臨,不該代表長者就會被甩在後頭;相反地,如果我們善加引導,銀髮族完全可以成為這波數位革命的受益者和參與者。未來當您看到身邊的長者也開始用起數位皮夾、聊起區塊鏈應用時,別驚訝,這正是科技普及最美好的樣子。

希望今篇文章的分享讓大家對於樂齡族與Web3的交集有了新的想像與信心。如果您對這個話題有任何看法,歡迎在下方留言與我們交流,也誠摯邀請大家訂閱我的電子報,在「區塊D世界」訂閱區留下Email訂閱,就可以在信箱直接收到值得關注的消息哦!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D大叔在這裡聊聊區塊鏈世界中的有趣消息,針對 Web3、品牌行銷、商業趨勢和科普新知,提供個人觀察和想法、內容推薦和導讀。 我在2018年接觸加密貨幣,2021年擁有第一個NFT,接觸不算早,但是對區塊鏈世界深深著迷,希望分享自己從加密小白開始的經驗,和大家一起探索這個世界的未來。 只有在枕上、車上、廁上才能深度思考的注意力不集中者。 喜好又東又西,故鄉又南又北,靈魂不大不小,人生不缺不全。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去中心化身份」×「社交圖譜」— Web3世界裡的具象化身份

加密錢包是什麼?不同種類有什麼差別?一次搞懂Web3最基礎的應用 - 區塊D世界

「技術、玩家、政策」2023 NFT Taipei 論壇 & OneOffs 展覽雜記 - 區塊D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