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設排富門檻的補助,是共享還是稀釋?
對這波取消排富的育兒津貼政策,我第一時間的反應其實不是「哇,政府變得更有錢了」,而是⋯⋯怎麼這麼安靜?一個明明影響那麼廣的政策,居然就這樣靜靜地開始實施了。沒有大張旗鼓、也沒有什麼爭議,媒體偶爾報一下,社群討論也不多。甚至連我自己,也是在一個朋友分享她現在可以領補助的消息時,才驚覺這件事已經上路了。
這種低調的「改變了但沒人說破」的氛圍,讓人更想去拆解它背後的制度邏輯。當「0到6歲國家一起養」從口號變成政策時,我開始反覆問自己:我們真的一起養了嗎?還是只是讓所有人都感覺「好像有被照顧到」?
而「取消排富」這個設計點,更是讓我停下來想了一會。看似是一種擴大平等的表現,但那個平等,是真的公平?還是只是更難看出不公平?
不同補助制度背後的選擇題與限制
要理解這個政策的影響,就得先把各種補助拉出來比一比。光是名字就夠多的——育兒津貼、托育補助、幼兒園補助、生育津貼、育嬰留停⋯⋯每個制度看起來都不錯,但細節其實非常「細」,而且很多條件是互相排斥的。
目前育兒相關的補助制度大致包括以下幾項:
育兒津貼
-適用年齡:0~未滿5歲
-領取條件:需由家長自行照顧孩子,或使用非準公共化托育,且未同時領取托育補助
-每月金額:第一胎5000元、第二胎6000元、第三胎起7000元
-其他說明:只要符合上述三項條件即可申請,不再設排富門檻托育補助
-適用年齡:0~未滿3歲
-領取條件:需使用政府簽約的保母或托嬰中心
-每月金額:
.公托:第一胎7000元、第二胎8000元、第三胎起9000元
.準公共托育:第一胎13000元、第二胎14000元、第三胎起15000元
-其他說明:僅限送托家庭申請,以三歲以前為主幼兒園補助
-適用年齡:2~未滿6歲
-領取條件:就讀公立、非營利、或準公共幼兒園
-每月金額:
.公立幼兒園最多可免學費
.準公共幼兒園家長每月最多僅需負擔1000元
-其他說明:依幼兒園類型與胎數決定實際金額生育給付/津貼
-適用對象:新生兒
-領取條件:須依所屬保險制度(如勞保、公保、農保等)提出申請
-給付方式:一次性補助,金額依制度不同
-其他說明:非每月發放,而是單次給付育嬰留職停薪津貼
-適用年齡:幼兒未滿3歲
-領取條件:父母任一人有就保年資一年以上,並申請育嬰留職停薪
-每月金額:每月發給八成薪資,最長六個月
-其他說明:不可與其他津貼併領,雙親皆可申請
這些制度看起來好像選擇很多,但實際上,大多數家庭在第一步就得選邊站:你是自己顧孩子,還是送去托嬰中心?因為多數補助不能重複領,變成一種必須做出的生活選擇。而這個選擇,往往不是自由的,而是家庭資源結構與照顧能力共同決定的。
補助變普遍了,但結構性壓力沒改變
取消排富後,的確讓每個家庭多了一筆錢可以申請,但這筆錢的「意義」,對不同家庭來說差距可能很大。對高收入戶來說,5000元也許只是育兒支出的補角,不領也不痛;但對一位因為沒托嬰資源而辭職的母親來說,那筆錢可能是唯一來自政府的補貼來源卻還是遠遠補不上失去的薪水。
所以,當政策從「針對性補助」轉向「普及性津貼」,表面看起來像是更公平了,實際上卻可能是在稀釋原本用來協助弱勢的資源。這種「一視同仁」的設計,忽略了育兒結構裡原本就不平等的事實。
我忍不住會懷疑,這樣的普及,其實是一種技術性地「掩蓋差異」的方法。政府少談誰最需要幫助,轉而創造一種「人人有獎」的氛圍。讓政策變得更受歡迎、也更難被批評。
政治操作還是制度轉向?
其實我也能理解政策背後的政治考量。畢竟如果一個家庭年收入兩三百萬,卻領不到育兒補助,確實會覺得「被政府遺忘」。取消排富這一刀,不僅技術上簡單,政治上也安全得多:沒有人會因為這樣而「失去」什麼,頂多只是多分一點預算。
但這也就是問題的起點:如果預算是有限的,那這樣的「全民」政策,會不會只是讓中上階層「也有拿到」,而不是讓下層家庭「拿得更多」?一旦資源攤平,那些本來就弱勢的家庭,可能又成為補助分配裡的沉默者。
更關鍵的是,這波政策幾乎完全沒有搭配公共托育的結構性擴張。政府沒有大量新建公托、沒有提升托育人員待遇、也沒有正視女性職涯中斷的制度成本。補助上去了,結構沒變那誰來承擔育兒的壓力?還是原來那群人。
真的是「國家一起養」嗎?還是更安靜地讓家庭自己撐
最後我還是會問,當我們說「0到6歲國家一起養」的時候,我們是在想像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一個真的讓家長無後顧之憂養小孩的社會?還是一個讓大家感覺政府「有在做事」的社會?
政策確實讓不少家庭感覺「有被幫到」,而這種感覺本身就不應該被否定。但我忍不住想著,那些看起來夠用的津貼,是不是只是讓壓力變得比較能承受,而不是讓它真的消失?
很多制度改革的細節,不是在改變本質,而是在調整表面的可接受度。我不太確定這樣的策略有沒有錯,但我更關心的是,那些最需要幫助的家庭,是不是有被真正看到?還是政策只是在追求一種平均的幻象,把尖銳的需求模糊掉了?
資料來源:媽咪拜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