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軟技能》30 封含金量極高的「電子報」等你來讀,從一個點到一張網
書名:軟技能
作者:劉潤,、李笑來、萬維綱、吳軍、劉擎、薛兆豐⋯⋯
譯者:
出版社:漫遊者文化

▍30 封含金量極高的「電子報」
《軟技能》是一個非常有趣的企劃!
硬技能是一種操控世界的能力,它處理的物件是「物」;軟技能是一種影響他們的能力,它處理的物件是「人」。
去年,知名知識內容平台「得到 App」的共同創辦人羅振宇、脫不花有一個想法:針對同一個問題,號召一群名家,讓這些最聰明的頭腦,寫下對這個主題的看法、演繹、行動模型等等。這場盛會促成《軟技能》的問世。
這些名家各自收到一個邀請:寫一封「信」給對「軟技能」有興趣的讀者。名家彼此之間沒有聯繫,也不知道其他人也在寫同樣的信——每一封,都是獨立發想、真誠寫下的分享。
因為是書信體,你可以理解為很多封(30 封)含金量極高的「電子報」,推薦一天一天慢慢讀,慢慢思考與消化。
因為是獨立發想,你會看到很多不同的切角、各式各樣的「世界觀」。
承上,軟技能沒有絕對的標準答案,但主編脫不花在整理這些名家的稿件時,意外發現內容可以自然地歸納成「四大板塊」。這種不約而同產生的共識,反而更有看點。
▍從一個點到一張網
引用《軟技能》裡印象深刻的幾個橋段,是關於職場生態的:
硬技能決定下限,軟技能決定上限。
在某個歲數以前,企業裡用硬技能來衡量我們夠不夠格、勝不勝任,我們是一個點。
但過了某個歲數以後,體力已經無法和更多剛進社會的「新鮮的肝」匹敵,公司更多是用軟技能的標準來考核我們,有多少正向影響力,能組織多少人共赴協作,我們必須從一個點擴充成一張網。
況且,隨著 AI 科技爆發式進步,未來想學一項硬技能會變得越來越簡單、好上手、人人都能入門,變成個人技能盤上的初始配備——反而是軟技能,才會成為一個人最關鍵、也最難被取代的護城河。
無論你的硬技能是什麼,軟技能本質上是硬技能的槓桿,幫你把有限的硬技能放大若干倍,從而達到撬動目標的作用。
不管是文還是理,硬技能還是軟技能,都有一定程度重要性!不過,如果回到不同人生階段來看,我覺得資源分配(配比)上是動態調整的:一開始先把重心放在硬技能,拿到職場的入場券;但隨著職涯發展,軟技能才是真正會陪你走一輩子的功課。

訂閱【創作者經濟 IMO】電子報,每週一上午六點迎接創作美好時光。
電子報是以 Heptabase 編輯,免費試用 7 天,和我們一起寫下 IMO。
瓦基「卡片盒筆記實戰課」從靈感捕捉到高效產出的知識管理系統,使用閱讀筆耕的折扣碼「IMOYU92」,額外享 92 折優惠!
🌱 合作聯繫 penfarming.writer@gmail
註冊 Binance|幣安開戶+實名認證教學。
註冊 GoingBus|訂閱成本優惠 50%!串流媒體合租平台 GoingBus 開箱體驗。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