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者的抽离与看见 | 七日书:书写地方(2)
寫一個你喜歡獨自流連的地方。
這個地方,你找到當中的樂趣,又或是你感到它陪伴著你。
好像没有一个特定的地方,但这些地方,似乎都可以用一个词笼统地概括:街头。
街头是充满生活气息的地方,人流、车流,川流不息;既有狭窄深长的小巷,又有过于宽阔的大马路,以至于在绿灯亮时,要跑着才能及时通过(那是 2007 年在广州黄埔区的某个路口)。可能安静到能听到旁边屋子里的对话,也可能喧嚣到迷失自我。街头就是这么模糊却又那么清晰,它把完全相反的东西容纳其中,当你说要去街头走走时,有可能一个晚上就能经历各种情景与感受。
对于我来说,这里的乐趣在于,清楚地看到此刻的这个“我”,这个逛街的人,是孤独的。这种清楚地看见,造就了某种抽离,在我初中毕业之后,我就感受到了。那种抽离以自我置于万物之上,而让他人作为背景。这世界的故事是围绕着我而讲述的。那时我读了一点叔本华、尼采之类的,我既踌躇满志,又愤世嫉俗;听着当时很喜欢的流行歌(主题几乎都是情情爱爱),想着暗恋的对象,想着和她在街头偶遇。但即使我走了很多次,也一次都没遇上。我还能模糊地想起来时那些来往的人和车,那时还有不少人在上下班时骑自行车。当时她在学宫街的清城中学,旁边就是学宫市场,所以这个画面,也带着市场上那种生肉、蔬菜的气味。其实,这样的画面可以套在人生的各个阶段,套在任何人走过的任何城市。但那些无法描述的亲身体验,只能我们在不同时刻不同地点上感受。
旅行途中,我就喜欢漫无目的地在街上走,或可称为游荡,本雅明就写过那样的人,无所事事,身份不明,终日游荡在大街上,或多或少地反抗着主流,与所处的时代保持距离。本雅明笔下这一形象可以通过波德莱尔追溯到爱伦·坡,游荡者可能是刻意保持距离的局外人,也可能是融入其中的局中人,或是想要融入其中的局外人。
藉着“游荡”这个词语一路追溯,这一过程亦是另一种游荡,漫步于思想的街头,浮光掠影般看一看或者搜一搜记忆中的那些人或店铺(历史人物和他们的著作),就像故地重游,看见一个个故人。
街头那种鲜活的生命力,很大程度在于人群,当我们的眼睛聚焦于某个人时,那一刻,所有其他人与物都成为背景。如果不是刻意追踪或刚好同路,这一刻的时间并不会很长。我们从这瞬间的相遇中感受一次短暂的、甚至很可能是单方面的连接。

比如有一次在清远等公交时,我打开了手机拍摄视频,按照正念摄影的方式,让镜头固定而不人为移动,保持一段时间,不管出现在镜头里的是什么。在那短短几十秒里,有一辆公车经过。透过手机镜头,再透过车窗,我看到一张安静的脸,她的视线低垂在公车之外的街道上,似乎没有留意到上下车的人们。我不知道她的故事,不知道她的命运,不知道在这匆匆一瞥中,隐藏了多少因缘。
旅行途中,有时并不想去景点,于是街头就成了最好的选择。尤其是那种当地人喜欢逛的街区,那是他们的日常生活,而不是游客打卡点。比如我在曼谷街头,一个老大爷在自家店门口摆卖水果,5 元一斤的山竹让我与同伴大快朵颐。但让我记下这画面的,并不是价格,而是当时那种街头的昏暗、老房子的破旧,还有摆放水果的那个台面,那些老旧的木板,老大爷那张满是皱纹的脸,似乎还有那个秤杆(现在国内已难得一见了),可能我的记忆有误,但不管记对记错,这些都是记忆的一部分。这种昏暗老旧的体验也会隐隐唤起某些尘封的记忆,两段回忆本毫无关联,却又互相回应着,内心的某些东西也会由此悄悄改变。

在街头,并不是新奇或好看的东西才会吸引目光,垃圾也会。有人住的地方就会有垃圾,这些垃圾里藏着人们生活的信息,当然,即使如此,我不会也没必要挑开垃圾堆像刑侦那样去查看。

还有一类有意思的地方,就是红 D 区,可能因为这类交易在国内违法,因此像我这种好奇心很强又自诩为作家的人,到了国外,就会想逛这些地方,并非要去光顾,而是观察,看这花花世界的灯红酒绿,还要看自己在这灯红酒绿中的心,那种摆荡、游移,甚至飘浮的感觉……事实上,我也只在马尼拉逛过。我有时游荡在街上,有时又走进酒吧停留一会,我不停徘徊,我记得有个酒吧,那里喝酒是免费的,但需要支付陪酒女的酒钱。我努力地回忆,想在这段描写中添加一点细节,然而已经很模糊了,我甚至不记得当时有没有人来喊我进去,不记得是酒吧老板还是某个陪酒女郎。皮条客肯定会有的,我何止在马尼拉遇到过皮条客呢,在西安、在昆明,我都遇到过,我还发过一个朋友圈自嘲:一出火车站就有大妈上来问我要不要找小妹,所以我是长得像嫖客吗?

街头就是这样,什么都有,我们的心也是这样,善恶美丑,我确实喜欢独自流连于街头,看着那些熙熙攘攘的人群,深感孤独,这是某种抽离的乐趣,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这种抽离已经变了,我意识到“我”只不过是芸芸众生之一,在每个人那里,那种“我就是我”的感觉是一样的,因此,现在的抽离淡化了故事性,更多的是纯粹的观察。同时带着某种审美感受,我既往外看,又往内看。更多时候我往内看,让外面的人与物成为背景,背景不是聚焦点,却很重要,不可或缺。我在哪都能往内看,但不同的环境下,会看到内心不同面向,或许内心与外界正是以这样的方式互相回应着。我正是这样,把自己放在不同的地方,以此看见自己。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