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了《倫敦生死慾》,Living,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編劇,早在1950年代,這個故事就被黑澤明拍過:癌症晚期的上班族最後的人生旅程。它讓我想起外公,他不是癌症,不過終究也走完了人生。算算手指,家裡的人一個一個離去,有的是生死意義上的離去,有的是離開了原本生長的城市,團聚的機會愈來愈少。看完電影,又到了團圓的節日,暗自在想,那待母親更好一點。想起農曆年將至,也沒什麼親友需要去他家拜年了;年末又將至,便高高興興去給我母買了聖誕禮物、請她吃飯。相處時間愈來愈少,別等了。
看了《倫敦生死慾》,Living,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石黑一雄編劇,早在1950年代,這個故事就被黑澤明拍過:癌症晚期的上班族最後的人生旅程。它讓我想起外公,他不是癌症,不過終究也走完了人生。算算手指,家裡的人一個一個離去,有的是生死意義上的離去,有的是離開了原本生長的城市,團聚的機會愈來愈少。看完電影,又到了團圓的節日,暗自在想,那待母親更好一點。想起農曆年將至,也沒什麼親友需要去他家拜年了;年末又將至,便高高興興去給我母買了聖誕禮物、請她吃飯。相處時間愈來愈少,別等了。
真的,陪伴母親是最好的禮物。可我再沒機會
@aizi 拍拍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