條街點先好? 讓馬路不再如虎口
當我們把公路思維帶進街道規劃和設計,街道的活力和舒適度自然會喪失,甚至不利行人安全,犧牲普羅大眾的生活質素。

堅離地城市審美觀——讀《流動的大都會︰黎辛斯基的城市規劃再思考》
都市主義者以供應取代需求的城市改造計劃不外乎是一時衝動,以為祭出實際上遙不可及的願景,便能用自己認為對的方向大搞一場。身為都市學學者,作者主張發自公民由下而上的規劃過程,湊合市場機制調節,即使這說不上是最有效率的方法,不過起碼建造出來的社區是有機、有生命力甚至有思想的。

誰的「宜居城市」?
文﹕小西 從本地文化發展的角度看,今年的「施政報告」有一點頗值得注意﹕自2017年以來被納入《施政報告》的「建設宜居城市」施政範疇,今年終於伸展至港島南區的發展。正如兩年前我曾經在本欄撰文指出(2019年1月16日),林鄭月娥自2017年出任特首以來,便把建立「宜居城市」納入其《施政報告》施政目標之一。
宜居城市與文化政策
林鄭月娥自2017年出任特首以來,便把建立「宜居城市」納入其《施政報告》施政目標之一。值得注意的是,過去散見於《施政報告》中「經濟」(創意產業)、「環保和保育」(自然保育及歷史建築) 、「文康及市政」(文化及體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