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帶著我來》- 重新審視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
《風帶著我來》The Wind Will Carry Us (1999) 從這部片當年在台灣上映以來,我在大銀幕看過了三次,但一直沒法真的進入其中,直到這第四次,我才感覺找到了新的眼光來理解這部片。或許這也代表了這部片就親近觀眾和影評而言,並不真的那麼成功。

觀後記:《櫻桃的滋味》
《櫻桃的滋味》Taste of Cherry (1997) 相隔二十多年重看,記下自己的感受以及和影友討論後的心得。本片是伊朗導演阿巴斯奇亞洛斯塔米在備受讚譽的「科克三部曲」後的作品,於1997年的坎城影展,和今村昌平的《鰻魚》共同獲得金棕櫚大獎的肯定。

《橄欖樹下的情人》(Through The Olive Trees, 1994) 影評
2023-01-15 我看了可能會是我這生最愛的電影伊朗導演阿巴斯拍的《橄欖樹下的情人》

伊朗導演阿巴斯——因伊斯蘭革命開始攝影,捕捉雪景的美好
伊朗導演阿巴斯喜歡大自然,既拍攝樹木、烏鴉,也拍攝雨和雪,當他開始操刀一個題材時,就會很專注地拍攝。他曾說,雪景的好處是它隱藏大自然中不太美好的一面,在一片茫茫白雪中,所有事物均變得純樸而美好。

【當年今日】伊朗導演阿巴斯逝世五週年,遺作《廿四格》為靜止影像注入生命
今天是伊朗導演阿巴斯(1940-2016)逝世五週年,人生的最後一段時光,他從攝影作品中挑選23幅照片及一幅16世紀油畫,將24幅靜止的圖像變為充滿詩意的電影《廿四格》(24 Frames)。拍攝期間他因癌症離世,這部最後輓歌,某程度上也在回顧其畢生的創作。

【國際視野之七】從革命到日常 阿巴斯的伊朗日記
"My photography is a reflection, which comes to life in action and leads to meditation."Iranian film director Abbas Kiarostami on the hill s...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