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學未來書》預覽篇章:文化滅絕
站在文化的角度,我們可以如何思考未來?特別是面對「文化滅絕」的困境,如果某文化沒有未來,而你是其中一分子,我們可以以甚麼態度面對?再者,面對着不單是個體的滅絕,而是文化的滅絕,我們還可以希望甚麼?在這處境中,懷有希望還是理性的嗎?希望又為何可以幫到我們?
黑暗
黑暗不意味著未知,而是一種能讓已知之物進一步呈現的媒介。
係自私定係責任啊?係愛呀
這類行為有甚麼特別呢?Wolf 認為,過往有關人類行為的哲學理論,包含了一種錯誤二分(false dichotomy)。有些哲學家主張利己主義,認為人類一切行為實際上都是為了自我利益;有些哲學家,例如康德和孟子,則認為在自我利益之外,人類還能受一些「更高」的價值所驅動,如道德與公義。
他究竟是有心還是無意啊!?淺說「諾布效應」(The Knobe Effect)
兩個情境只有一個明顯的分別:「破壞」與「改善」,即當中的副作用不一樣:一個是「破壞環境」,一個是「改善環境」。也就是說,一個副作用是壞的,而另一個反而是好的。Knobe 的解釋很直接:副作用價值上的好壞,會影響到結果是有意或是無意(或者比較保守地說,會影響到人如何判斷結果是有意還是無意)。
Our watch has ended,說說坐上鐵王座的那個人
這也是為什麼我們常常會說掌握了過去便掌握了現在,掌握了現在便掌握了未來:過去的故事決定了我們現在如何理解自身,我現在如何理解自身又決定了我們認為什麼是有價值和應該做的事。Three-eyed Raven 把握了過去的歷史,坐上了鐵王座,決定著維斯特洛的未來。
《復仇者3》魁隆的救世計劃──哲學家早就想好了
所謂「平衡宇宙」,意思是要一次過解決所有星球人口過剩而資源有限的問題。方法就是除掉一半人口!只要魁隆手上的手套裝滿六粒無限寶石便可以在彈指之間將任何星球內隨機的一半人口無痛除掉。慈悲啊!(絕對要假設無限寶石不能夠在不殺人的情況下解決資源有限的問題)
為什麼讓座是美德,但不是責任?
既然先到先得是現存而且合理的座位分配方法,坐下了的人就擁有乘坐該座位的權利。即是說,他有權不讓座,而且不讓座不是錯事,不應該受到譴責甚至網絡公審。就像在售票處外排隊買演唱會門票一樣:如果一位老婆婆問排第一的那位可否把位置讓給她,因為她的孫子陳仔真的很想看該演唱會,最終排第一的人拒…
Derek Parfit (二):從自我到承諾與責任
為甚麼我們會覺得政客不能今天的我打倒昨天的我?因為無論昨天的那個人,還是今天的那個人,都是「我」,是同一個人啊。梁振英在參選時說要行全民退保,今天梁振英便應該守承諾推行,因為無論是當選前,還是當選後,那個人都是同一個梁振英啊。為甚麼昨天我殺了人,今天我就要為這件事負上道德責任,應該補償或者受到懲罰?
改良下一代的基因有錯嗎?—— 基因優生倫理學淺介
只考慮父母的生育自由和權利是否就足夠呢?許多人都擔心基因優生技術不僅僅是一項個人選擇,同時亦可能會對社會結構造成巨大的衝擊。第一,應用基因優生技術很可能會造成充滿基因歧視的社會。經典科幻電影《變種異煞》就為我們描繪了一個基因歧視的未來 —— 在廣泛應用基因優生技術的世界中,社會的…
短評︰中國科學家稱完成基因編輯嬰兒實驗
據報有中國科學家賀建奎宣稱成功利用基因編輯技術,使一對新生雙胞胎嬰兒能夠免疫於愛滋病,引起媒體廣泛報導。基本上,現在外界只從該名科學家的口中,得知實驗由 2017 下半年起開始,並有五人曾嘗試接受基因編輯過的胚胎移植。消息指連賀建奎所屬的大學也對此事全不知情,似乎實驗無經過常規的…
不如承諾來得艱難
承諾本質上就沒有契約的 coercive power,只由語言作媒介,迴盪於人與人之間。只要人能把目光投向未來,能運用語言,他就能許下諾言。所以,承諾看似簡單。然而,承諾的重量,並不是來自像契約般「被容許的懲罰」或「被承認的暴力」,而是來自它所創造的關係。
從電影看哲學系列:我們為什麼要做好人?
Judah 擔心自己身敗名裂,掙扎下決定殺死Dolores 清除禍患。與一般電影情節不同,Judah 的罪行最終沒有被揭發,而他自己雖然在事後經歷了一番良心的責備,但最終也成功擺脫了負罪感,回復到生活的正軌,繼續享受幸福美滿的人生。在 Judah 身上,沒有懲罰也沒有報應,沒有所謂「善有善報,惡有惡報」。
畜牲止步
我們若能夠先改變一直以來對動物的看法,其實已經很大突破。至少動物不會再只是工具,只被我們吃被我們利用 ── 原來牠們的死活福祉亦應該獲關注。若對動物的理解不改,就算對牠們再好亦於事無補,那只不過像我們愛護能幫助我們的工具一樣,如愛車愛錶,都不是道德考量,而是利害或愛惜財物的考量,抹殺了動物應有的道德地位。
Derek Parfit 哲學的慰藉:從自我說到死亡
Parfit 說明了自我的同一性問題不重要而且沒有一個絕對的答案,所以我們並不能直截了當地說十年前的「我」,或十年後的「我」,跟我都是同一個人。我們只能說他們都跟我有某種心理連繫,我續存了十年前的「我」的心理特質與印記,十年後的「我」又續存了現在的我的心理特質與印記(這就像小甲/…
試看嫖妓與賣淫的問題:金、權、愛、慾
在這篇文章不會在「買與賣淫是否道德」的問題上直接立論,我只想要「泛泛而談」,與讀者一起思考才是本文的目的。以下暫且分開四個面向去略說一下這個議題,後續討論會在樹洞直播的節目繼續。
《小日常的哲學》預覽篇章:工作
工廠的量化生產(mass production)需要大量的工人協同合作,故此形成人類的一種新的人際關係形式。以往,人們可能在居住地點附近工作。工業化後,工人需要遠離住所,前往工廠工作。若果所有人到達工廠的時間不同,便不能夠順利合作,早到或遲到所產生的剩餘時間,亦是一種經濟上的浪費。
什麼是「歧視」?(四)── 優惠待遇的爭議
反對優惠待遇的主要理由是優惠待遇本身似乎是種不公平的做法,但支持優惠待遇者大多認為這種不平等對待沒有什麼問題。後者認為,基於公義我們的確要公平地對待人,但矯正過往所犯下的錯誤亦合乎公義。既然女性和少數族裔過往遭受歧視,現在為他們提供優惠待遇便是公義之事。
什麼是「歧視」?(三)── 糾正歧視行動及逆向歧視
其實反歧視法並不能修補過往因歧視而造成的影響。例如,可能以往女性及少數族裔因受到歧視而令到他們沒有接受高等教育及欠缺就業機會,令到即使在公平的考慮下,他們也一直只能從事低職位低收入的工作。因此,有人認為除了反歧視法外,我們也應該實行糾正歧視行動(affirmative actions),以改善過往因歧視而導致的不公。
什麼是「歧視」?(二)︰以職場為例
歧視還可以分為直接或間接歧視,如香港的反歧視條例中便有此區分。直接歧視是指由於一些人屬某群體(例如屬某性別、未婚或孕婦),而受到較差的待遇。間接歧視指給予不同群體的人士同等要求,但實際上卻不合理地把某些人摒諸門外。例如,可能大部分女性求職者皆不能符合某最低身高或體重的要求而遭拒絕考慮,但身高或體重卻與這工作無關。
什麼是「歧視」?
「歧視」是什麼呢?對於簡單的概念,最好的方法就是查字典。根據牛津高階英漢雙解詞典(第7版),歧視(discrimination)是指 「the practice of treating somebody or a particular group in society less fairly than oth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