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祖的時鐘
最近阿祖很喜歡問:「現在幾點了?」每隔不到一分鐘,還會再問一次:「現在幾點了?」.....正男索性畫一個時鐘給阿祖看,阿祖很有安全感的每天看,現在換成每天說:「我的時鐘沒電了,幫我換電池...」@.@ date:2012/11/05 age:5y
生死前的八種味道
離開了的人、無論是生離還是死別,仍透過味道活在我們之中。

《中陰聞教大解脫》之六道輪迴
讀了本書之後,才知道我對「六道」的認識是一種根本上的誤解。如果不是有機緣看了這個英翻中的解說版,我可能一輩子都不會理解「六道」的意義何在。
談生論死|你想死後別人怎樣評論你?
有一段話很有意思:「閉上眼睛,想像一下,假設您剛剛去世,而您的靈魂正在參加您的葬禮。您會看到您的父母、朋友、親戚和同事都出現在您的葬禮上。您希望人們如何對您發表評論?得出最終結論時想要獲得的評估是您真正想要的成功。」

當五歲孩子問生死的時候,該怎麼回答呢? /維琪夫人信箱
小雲朵媽媽問:公公已過世五年,之前家人帶孩子去祭拜時,五歲女兒第一次清晰意識到「死亡」,當時家人解釋爺爺死掉後去天上當天使了。前兩天帶孩子出門,路上,小雲朵問:「媽媽,你會死掉嗎?」我:「現在不會」 女兒:「那你很老很老很老的時候呢?」 我:「那時候就會了,但是妳也長很大很大很大...

"The Good Place"( 良善之地)觀後感
「你問了一個哲學和宗教都嘗試解答的問題。我想問:如果眼前的我和你最終都會『不再存在』,你有什麼感想?」

📝📝:可以感受死亡是因為活著
比起這悲傷與平靜揉捻在一起的畫面,這部「未知生,焉知死」的作品為此下的文案才令人印象深刻:感受死亡只需要一個瞬間,感受活著卻需要無數個時刻。

::生活紀錄::差點回不來的衝浪
自從大二那年暑假有朋友帶我接觸之後,就開始喜歡上這項運動,每年夏天總是會安排個幾天過去追追浪花或是被浪花打 但其實沒有認真上過課,但衝了好幾年,爬過很多資料影片,也成為了名副其實的資深菜鳥,浪花區的浪基本上沒什麼問題,每次都還可以玩玩一些技巧,偶爾風平浪靜還敢挑戰一下outsid...
石頭記──走進墳墓大觀園
華人有掃墓的習俗,卻甚少有「遊墳」的習慣,不過去到歐美,一些歷史悠久又鳥語花香的墓園,不止是逝者長眠之地,更會成為旅遊熱點。要認識一個地方過去的故事,其實墓園尤如戶外博物館,歷史建築宗教園林,包羅萬有。

[深夜陪你讀]在我正式錄音前,請大家想像我的聲音
大家好,我又來碎碎念說著一些大家看完可能覺得不明所以的讀後感。吶吶,我知道我一直沒有真正地開過聲,可是我在大家的想像中是怎樣的聲音呢?陽光系女子?還是帶點陰鬱呢?歡迎告訴我,也許你有特別的想像也無所謂,就讓我的印象停在那吧。各位還喜歡我的聲音嗎?
《告別之前》:生有時,珍惜身邊人
故事簡介性格樂天的昕翹 (李靖筠 飾) 是一位新入行的社工,專門負責癌症治療小組的個案跟進工作。她獲分發了三宗跟進個案,分別是生於小康之家但不幸患上血癌的小女孩欣欣和她的父母 (張繼聰 及 衛詩雅 飾) ;新婚在即卻突然發現腦內長了腫瘤的嘉純 (談善言 飾);還有年屆八十,只剩最...

親子繪本|與孩子解釋死亡之重要
引言: 早前在創作 如果可以,請帶走我對世界的憤怒 一文時,這個家庭故事的另一片段(人物細節背景已經修改),推使我在這分享有關生死教育的繪本。原本母親是向我訴說三歲兒子的情緒行為問題近半年日漸嚴重,過程中提及父親因長期病患去世時,我問了她:「孩子知道這件事嗎?

[Matters 社區活動]我的第一次:第一次面對生死
在我先前另一篇的社區活動提到過,我從小和生死脫離不了關係。小小孩的時候就第一次見了鬼,但我今天想談的不是這個第一次。我想談的是第一次失去最親的人一個讓我充滿了後悔和心痛的第一次 那時候的我其實還是個屁孩,但一直和呀嫲都好親近,說實話我一直覺得她比的父母更親。
《死與生的世界入口》
日出 (2020年9月,香港)又見 #日出。有時候,我相信人死如燈滅。有時候,我相信有死後世界,我們可以再見。2016年外婆過身後,2017年年頭原本plan了去的日本赤岳登山trip還是照去。我希望在一片白茫茫和低溫中去沉澱和思念。可是出發前感冒,上到山已是肺炎,遲了幾乎五天才...

关于死亡的自我教育:电影里的“死亡观”【言起教育】
死亡与性一样,是中国人的忌讳。我在学校受到的死亡教育是”热爱生命“,我在家庭受到的死亡教育是”避而不谈“。这样的教育之下,当死亡这件看似遥远的事真的逼近自己的时候,会有末日降临的突然。为何不能好好正视死亡和做些准备?我开始思考西方和日本电影里的“死亡观”。

怎樣理解親愛的人的離世?
早幾個星期前,讀完這本書,中文版譯作《大地歡喜的感恩奇蹟》。作者村上貴仁的兒子,自小便有跟萬物與靈體溝通的體質,在他四歲那年,從幼稚園回家,原本健健康康的,說一句要去午睡,自此便沒有醒過來了。要怎樣理解一個最心疼的人的離開呢?對於兒子的離世,村上貴仁說,兒子搬家了。

亂世八樓:恨
過去醫院於我而言,是去門診打個轉就走的關係。從小怕死,也怕被唯一的親人拋下,每晚對著月亮(沒有緣由,大概是本能)許願,乞求她不要離開我。一點小症狀就吵著要去醫院要吃藥,經常被她罵。知道醫院有住院部,有ICU,是涉及人生和死的地方,妙手仁心也沒少看。
您認識XX嗎?...... 她離世了
剛剛收到舊公司同事的 Whatsapp,很久沒通訊,第一句便是「您認識 XX 嗎?」 我回答「認識啊,不過已有十多年沒聯絡了。」 跟著舊同事的Whatsapp 靜了數分鐘...... 這刻,我的心裡已想到 - 難道是離世了嗎?數分鐘後,舊同事再發來訊息「她離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