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書院街五丁目的閒畫家常
HKD / 月
圍爐向讀者介紹美術史中的藝術作品。書寫篇幅不長,主要是以短文簡單說明畫作的來歷、流傳及內容形式。希望能向各位讀者分享美術歷史(尤其是臺灣美術史)發展的多元面貌。
陳澄波與「華人與狗不得入內」
看過李小龍電影或受到早期中華民族主義式歷史教育的人,可能會聽過上海租界公園有「華人與狗不得入內」的時代。但實際上並沒有這種標語。

日本帝展中的汐止圖像:陳植棋〈臺灣風景〉未完小考
不同於陳澄波之於嘉義、廖繼春之於臺南、郭雪湖之於臺北,新北市在臺灣藝術史研究中,還有待更多對議題的開發,其中汐止由於身處臺北(中央)與基隆(港口)兩地藝術史夾縫的邊陲性,使我們對汐止的風景肖像缺乏敏感度。

猴與兔的寓言:日本畫家竹內栖鳳《被飼養的猿與兔》
栖鳳展現他對動物神態、動作的細膩觀察,並轉化成寓言般的創作語彙,反映他將西洋美術的觀念加以消化吸收後,融合進日本畫的結果。

韓劇《黑暗榮耀》中的Staedtler Mars Lumograph鉛筆
在Neflix韓劇《黑暗榮耀》中出現的,是德國文具公司Staedtler(施德樓)出廠的藍桿鉛筆Mars Lumograph,中文一般叫做鐵人或鐵甲武士

閃靈樂團新單曲中的陳澄波畫作
比起反覆提及他們的死,甚至當成批鬥或炒作的工具,我更希望能了解他們活著時的故事

陳澄波之死?
過了一百年,媒介、速度雖有不同,但媒體的本質並未有任何差異。

土耳其與臺灣美術之間
發生在土耳其的大地震令人遺憾,在全球化的時代,我們得以及時通過媒體報導,知曉土耳其的災情。然而在百年前,訊息傳播的速度遠沒有今日快,但由人與人所構成的網絡,卻也把臺灣與土耳其串聯在一起——美術是很好的例子。

日本國立國會圖書館典藏的顏水龍裝幀書籍
這本書的特殊之處在於,顏水龍採取較寫實的手法,而非其在其他廣告插畫慣用的機械美、幾何簡化,且成書時間是目前研究對顏水龍生平掌握較模糊的1940年

臺北市立美術館藏《帆影夢痕》帖中的高梨勝瀞水墨畫
袖珍便於收藏的尺幅,卻收有如此遼闊的天地空間、小中現大,令人驚嘆。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國寶聚焦-李迪《風雨歸牧》」
比起將作品置入某一脈絡架構的特展,以單一作品為主題,詳盡解釋觀看作品該注意的細節,或許更能提升觀畫時的眼力。

臺北國立故宮博物院「避暑山莊:清帝國多元統治的縮影」
展覽強調,清帝國作為統治多個民族的帝國,因應治下不同族群,呈現不同的形象與統治策略,而避暑山莊正是帝國展演其文化特色的舞臺。

臺北市立美術館「旅途:新進典藏作品展」
我喜歡拍攝「人」/肖像是我透過鏡頭對「人」的一種詮釋/我拍攝「人」不在於紀錄「他」的外貌/而在於呈現「他」的個性

柚子、貓、沒有月亮的中秋節與林玉山
每年的中秋節,新聞都會報導,千萬不要給貓咪戴上自製的柚子皮帽,因為柚子皮上的柑橘油成分很可能對貓有害,林玉山知道這點嗎?

幕後的靈光:《物見:四十八位物件的閱讀者,與他們所見的世界》讀後心得
一本藝術史或考古美術研究的幕後花絮,講述導演(作者)與演員(物件)之間鮮為人知的相處景象;一齣劇目的後臺現場,勾引你窺探、解構戲劇中引人入勝的魔幻瞬間;或是一封寫滿隱晦詞句的情書,獻給熱愛藝術品、文物的你。

在玉山與新高山之間:臺灣第一高峰差點被叫做大南山?
不管是大南山、鎮南山還是明治山,它都是臺灣的第一高峰

古廟:石川欽一郎與消失的臺北大天后宮
我們與當年的石川欽一郎一樣,跟不上都市的變遷與革新,同樣對老舊事物的消失懷抱著婉惜的情感。狹窄、濕熱且多天災的島國,無法徹底容下漫長時間積累的文化記憶,大天后宮、新公園、公園獅、臺北中學會成為同一空間但不同時間的遺緒,而我們只能盡可能的抓住飄盪在歷史煙塵中的碎屑,不使它徹底消失。

第一位登上韓國報紙的臺灣畫家:陳澄波與〈嘉義街外〉
這是日本、臺灣、韓國三地享有共同記憶的時刻,一位臺灣油畫家首次叩響帝國中央畫壇的大門,陳澄波的笑容跨越海洋,宛若曉星照耀著每位讀報的臺灣青年。

吾愛臺灣:立石鐵臣《臺灣畫冊》
螢之光的歌聲響徹基隆港,隨著港邊的陣陣波濤沁進灣生畫家的心。

塞尚的頭骨收藏與《頭骨金字塔》
雖然,塞尚這段時間確實過得不太順遂,但這幅畫到底是在什麼樣的脈絡下被繪製的,至今眾說紛紜。母親的死亡與自身的衰老,是否讓老畫家開始反覆地思考生死議題呢

日本近代美術史的經典:高橋由一《鮭》
這種對物象質感的追求,和當時日本急於學習西方技術新知,探索新穎視覺奇觀的時代背景有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