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系媽媽

@BuddhistMom

遷站啟示

因為有太多平台,我會暫停更新matters,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免費加入我的patreon: www.patreon.com/Budd... 或關注我的 facebook www.facebook.com/Bud... 或 IG www.instagram.com/bu...

想說甚麼就說甚麼 才算是「真實」嗎?

一次9歲的家姐的朋友來我們家玩,晚上朋友的爸爸來接女兒回家,家姐當成「怪物來抓人」的遊戲,對朋友爸爸大喊:「壞人!快走快走!你的腳把我家地板弄髒了!」我感到十分尷尬,對方也不知怎樣回應,只叫他女兒快點收拾離走。家姐是沒惡意的,所以對方難受是對方的問題?

腸胃炎的兩支箭

我小時候經常腸胃炎,每次都胃痛到滿頭大汗,痛上幾小時然後屙嘔。治療師Gilbert和Nettie都分別幫我連結過腸胃炎的部份,身體很清晰地告訴我,胃脹是因為完美主義,因為真實的自己不完美,所以我不能表露真實的自己,胃脹是在呈現這個屈的狀態。

成為孩子的勇者欣梅爾

一句說話引起了很大迴響,我也去搜尋了《葬送的芙莉蓮》的故事,單是看金句,我就已經看哭了。故事背景是很常見的中世紀魔法世界,勇者、精靈和伙伴們一起去打敗魔王。故事一開始已經是打敗了魔王後的幾十年,勇者欣梅爾也已經離世,但芙莉蓮是壽命很長的精靈,所以她仍然年青地活著。

帶出孩子同感心的3個重點

家姐8歲那年,我們一家去外地旅遊,但我少帶了一套衣服,令家姐最後一天洗澡後要穿回原本的衣服。家姐十分擔心會有細菌,於是不斷質問我為何不多帶一套衣服。我解釋說因為執行李時我有點不舒服,所以弄錯了數量,但家姐仍是很不高興,繼續質問。我忍不住抱怨說:「那天我不舒服所以才少帶了,我獨力安…

吸引力法則的法門

現代的「顯化」和「吸引力法則」,旨在改變自己的信念,認為只要真心相信自己會得到某些事物,便可以在未來得到。佛法中也有類似的說法,例如《阿彌陀經》中說的「信、願、行」,如果我們十分相信一件事會發生,又希望那件事發生,加上有行為配合,那件事便會成真。

討好別人的虛偽

你試過以下經歷嗎?說了「不好意頭」的話被大人怪責 表達憤怒後被批評為小氣 說出見解時被嘲諷沒見識或不識大體 表達不滿時被批評不知足和不懂感恩 說出願望時被說貪心 拒絕別人時被說自私或令人傷心 爭取權益時被說滋事 分享陰暗想法時被說心腸惡毒 在不同場合的這些經歷,讓…

和自己談戀愛

愛自己是一個很漫長的學習過程。在療癒的路上,我覺察到我其中一個恆常模式是去討好別人 (people pleasing),不斷去留意和滿足他人的期望和需要。這是一個保護機制,童年時,這使我避開了責罰,贏得了認同。保護機制其實也是一個愛自己的表現,但他的作用只限於保護,沒辦法讓我感到被愛,並反而讓我感到委屈和壓抑。

被剝奪了的好品行

小時候我的家教很嚴,對我的品行要求十分嚴格,如果我的表現不符合長輩的期望,長輩便會說我令人失望、傷心和蒙羞;還會批評我這種性格會沒人喜愛,將來我若遇上困難,也沒有人會願意幫忙。為了不讓長輩失望和難過,為了要變「好」,為了被喜愛,為了將來有人願意幫助我,我很努力地在人前表現得很有愛...

轉型當中的信、願、行

我本身是IT和會計出身的,經歷產後抑鬱後,便轉型開始投入推廣療癒和教養行列。那時候我總是想像自己有一天能進入學校去做講座,但我卻完全沒有途徑。雖然未看到可能性,但我知道自己需要一個學歷讓我會更有機會達致目標,於是我便報讀了佛法輔導碩士課程。

以同感心愛世界

幾年前的一天,一位朋友到我家來,看到我家中的電視在播Tom Jerry,就是貓和老鼠互相追逐和打架,又打扁又電死又推落樓等暴力情節,我兩個小孩看得哈哈大笑。朋友說:「你讓孩子看這類節目,他們怎麼會有同感心呢?我從來都不讓我孩子看這些的。

我愛上了我的治療師!

當初我報讀香港大學的佛法輔導碩士,新生簡介會上教授的一句話令我大受打擊。教授說:「我們不能成為家人和朋友的治療師。」我很不甘心,也不明白為何不能幫助我最愛的人。之後上「專業操守」課,教授說輔導員要跟案主保持距離,例如要避免出席案主的畢業禮,並絕不能和案主發生戀愛關係。

論「成績不重要,最重要是孩子快樂」

最近看到一篇分享,說有家長一直以「成績不重要,最重要是孩子快樂」為教養信條,所以當孩子成績差時,他們也沒有放在心上。到後來有教養導師問那位孩子,他想不想語文能好一點時,孩子十分沮喪的說其實他希望語文能進步,但不懂方法。於是那位教養導師說「成績不重要,最重要的是孩子快樂」不一定對。

佛系漫畫之雞先定蛋先

雞先定蛋先

想要vs需要

我小時候家裏環境不太好,媽媽一個人在外打工收入不高,幸好伯父有給我們很多幫助,所以我媽媽一直很謹慎用錢。大約小學四年級時,一次我去探望嫲嫲,她給了我二百元,我受寵若驚,反覆確認是給我後,我便雀躍地到書局買了不少漂亮的精品和手工材料,還買了幾張很精緻的母親節卡,想要送給媽媽。

同感心vs同理心

去年年初,我跟媽媽去台灣為剛去世的外婆參加幾場法會,也順道帶8歲的家姐和5歲的細佬遊玩。大約10天的行程中,除了有4天要參加法會外,其餘時間都是帶小孩遊玩。雖然在出發前我已經再三跟孩子說明過程會有很沉悶的法會,但到法會當天,孩子仍是悶得不斷喧鬧或抱怨。

能幹背後的焦慮

在踏上療癒之路後,透過內在小孩,我發現了我很多日常不覺察的部份,例如我的長期焦慮、壓抑情緒、過度努力、完美主義、討好別人、驚恐、自我批判、自我厭惡、價值感低等等。平時的日常生活,我只是一個能幹的打工仔,但原來能幹背後,我每天都付出著龐大的代價,直至生了第二名小孩,照顧兩名小孩的壓...

地球的玩法—從孤單中學習被愛

我有兩名小孩,9歲的家姐爽朗、怕麻煩、敢愛敢恨;6歲的細佬纖細敏感,妥妥的一顆玻璃心,微風吹過也可能會裂。我每天睡前都會給他們 goodnight hug,而其餘時間,家姐也會久不久過來找我說:「我不夠愛,要抱抱。」,但細佬從來都沒有主動求抱過。

尋找父愛之旅

爸爸在我4歲那年離開了,在三十多年後,我開始了一趟尋找父愛之旅。被自我保護機制封鎖了的記憶、被扭曲了的情感、擺脫不了的內疚感,一步步的引領我回歸爸爸的愛。原來我一直在忽略和否定我對爸爸的內疚,而這份內疚的背後,藏著我對爸爸的不捨和怨恨。當這些感覺重新出土的同時,目睹爸爸自殺一幕的毀滅性驚恐也重新出土。

分享不分享

家姐和細佬還在幼稚園的時候,每次有生日會或學校活動派糖果,家姐取得的糖果都比細佬多。那時候我還未學善養,想要教孩子分享,都會叫家姐分一點給細佬,覺得這樣才「公平」。後來有一天,家姐問我有多少錢,問我有沒有幾千元,我說有,家姐便叫我分一點錢給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