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幻夢中所見的巨石陣:大塚耕二《トリリート》
席捲世界的超現實之夢
1920至30年代,一股從法國興起,起源於佛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論的全新文化運動—超現實主義(Surréalisme)—席捲了整個歐洲。以馬格利特(René Magritte)、達利(Salvador Dalí)、奇里訶(Giorgio de Chirico)為代表,藝術家們開始透過潛意識、夢境、直覺等形式進行創作,其影響甚至觸及文學、音樂、電影。
伴隨全球化緊湊的步伐,超現實主義與當時各種新知、思潮以非常快的速度擴散開來,形成廣泛的影響,甚至觸及位於遠東的日本。就在達利創作《記憶的永恆》後沒多久,就讀帝國美術學校的年輕藝術家大塚耕二(1914-1945),也開始創作具有超現實繪畫風格的藝術作品。
尚未綻放就被打落的櫻花
1937年,大塚在學期間就以《トリリート》(可讀作To Ri Rī To,不要問我畫題的意思是什麼,我也不知道)入選當時前衛藝壇最重要的展覽——獨立美術協會展。年僅23歲的他獲得了極高的聲譽和評價,被視為畫壇的明日之星。
然而他能夠無憂無慮沉浸在藝術世界的時間沒能持續太久,他入選畫展的1937年,中國及日本兩國轉為全面戰爭。2年後大塚畢業,隔年被國家徵召,隨軍輾轉派赴中國東北、菲律賓,最後於呂宋島的普洛格山(Mt. Pulag)戰死。
年僅31歲,從入學、畢業、入伍到去世,大塚耕二的創作生涯只持續了7年。
大塚並不是進行戰地寫生的從軍畫家,而是以一介士兵的身分戰死。包含大塚在內,無數年輕學子被國家徵召,作為戰場中的兵卒。原本拿著畫筆、鉛筆的手改持沉重的槍砲,在煙硝與砲火聲中向前挺進。以帝國之名,成為才華未能完全綻放,就被血水打落的櫻花。
幻夢中所見的巨石陣
在《トリリート》中,平靜的水面倒映著淺藍色的天空,一碧如洗宛如南美洲著名的「天空之鏡」烏尤尼鹽湖(salar de Uyuni)般。
畫面前景可見三根圓直的浮木飄在水上,將觀眾的視覺導引至遠景沙岸上的物體——近似英國威爾特郡(Wiltshire)巨石陣(Stonehenge)的古代遺跡。單純簡約的構圖,有如夢境般的空間氛圍。
然而,畫家為什麼要畫巨石陣呢?在當時,包含大塚在內有不少超現實畫家的確喜愛描繪古代的遺跡或雕像,藉以表現幻想的氛圍,或是將古代文明視為美好而理想的典範加以憧憬,寄寓著對現代文明的逃避跟反動。
無論難波田龍起或是大塚耕二在內,他們大多未能親身前往希臘或英國對這些古代遺跡進行寫生,多仰賴照相或插圖的轉介進行創作。但讀者或許會好奇,畫中的巨石陣顯得稀疏而東倒西歪,與現在實景巨石陣完整的圓環形狀不符。這或許是因為,1930年代時,巨石陣仍未經過完整修復與重建。
如果,這位在戰場上夭折的年輕畫家,有幸活到戰爭結束的日本,或許就有機會能親往英國一睹巨石陣吧。
本文參照五丁目過去在漫遊藝術史上發表的文章〈他們還來不及成為漫天星河裡的明星:談二戰期間日本的戰歿畫家〉進行改寫
讚賞公民贊助連結:https://liker.land/ecthelion1993/civic
書院街五丁目的美術史筆記粉絲專頁:https://www.facebook.com/ecthelion1993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