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明的出版進度表:存在,卻經常沒人在看的
「編輯」,是從什麼時候展開的呢?
詹宏志在《創意編輯》一書的序言中曾說道:
編輯的工作從「我為什麼要編輯」就開始了,然後才會問「我要編什麼」,最後才進入「我要怎麼編」。
詹宏志認為編輯是「設計對話情境」的人,並勇於「介入一切議題」,主動發動編輯的溝通技術。
而從實務面上而言,編輯是從具備「要提供什麼樣的內容給誰看」的概念開始,展開一系列緊密相關的工作流,進而達成實際將一本書(或電子書)交付到讀者手上的工作。由於M編隸屬的是一間小型的書籍出版社,而一般性刊物之出版實與書籍出版流程大同小異(有操作性細節之不同),本文將以傳統書籍出版為主,分解書籍出版社從無到有製作一本書的各項工作細節。
刊,指的是按固定時間出版,有著一致主題內容的讀物。
書,一般來說是記載文字或圖像的冊子。但實際來說,就只是「內容」的載體,可以為泥板、石碑、竹片、紙或電子資料所構成。「內容」包羅萬千,可以是童話、神話、小說、散文、漫畫、圖畫、教學、資料、日記、研究報告⋯⋯
採訪記者、撰稿人、寫手、作者、文字編輯、執行編輯、美術編輯,作為出版工作線上的一環,皆需充分了解出刊團隊的工作流程與分工,並熟諳每一個階段所需花費的時間,才能達成出版專案控制的目標。書籍之出版,所涉及之工作流可簡約劃分如下:
- 企劃提案:構思與安排出版物的內容主體,進行選題、決定作者並定調風格,同時指出未來銷售的大方向(包含行銷方案、是否搭售贈品)。
- 邀稿、邀訪:為了構成企劃中的內容主體,邀請適合的撰稿人、作者提交稿件;或交由採訪記者、採訪編輯親自採編內容,獨立完稿。
- 徵稿、收稿:依據出版路線與屬性,公開接受投稿或募集稿件,並針對來稿之內容與出版價值進行初步審查決定是否過稿。
- 購買版權:擇定欲引進國內之已出版或尚未出版之書稿,直接向作者之經紀公司或委託國內之版權代理公司購買該書在國內以什麼語言出版、販售等權利。
- 購買第三方權利:依據內容所需,逐一取得非屬原作者所擁有之照片、圖片、圖表等素材版權。
- 審查、改稿:將書稿提交專業人士進行審查,並依據審查人之意見決定是否出版或修改幅度。
- 著作權合約:確定出版後,與作者或權利方釐清雙方之權利義務,簽訂專屬的著作出版授權合約。
- 專案外包合約:出版工作線上,任何需要發案交由外部專業人員處理者(如發譯、發設計、發排版、發潤稿、發校對、發印刷等等),皆需簽訂工作合約,以明訂兩造之權利義務細節。
- 譯稿定稿、審訂:檢查譯稿文字是否通順、合乎中文語法,統一體例與翻譯用字,並交付領域專業人士審訂是否錯譯、漏譯或不合乎該專業領域之知識與用法。
- 定稿、整稿:收到作者完稿後,進行數位化,於電子檔上調整架構、進行出版社體例統一、校定錯別字、配圖、增刪內容、潤飾文句、並進行內容的事實查核,以及通盤檢查是否有嚴重錯誤、抄襲或非正常引用等情事。
- 推薦序、輔文邀稿:邀請相關領域之專業或知名人士,或與本書內容關懷之議題、對象有密切關係者試閱並撰寫推薦序文、導言、導論或評論等,置於書稿主文前後。
- 撰寫文案:撰寫用於書封、書介、網路活動、出版資料建檔所需之文案內容。
- 裝幀設計:依據書稿內容屬性、市場性與作者期待(以符合創作意涵),在合乎預算的情況下,選定書籍之開本、版型、書封、書衣、書腰、裝訂法、用紙、後加工法以及整體包裝,並考量是否搭售贈品與贈品之形式。
- 印刷報價:根據裝幀設計規劃,向印務或印刷廠業務確認選紙、裝訂法、後加工程序等製作細節後,委請報價與發案。
- 算損平、定價:依據書稿內容篇幅、市場性、版稅(版權費)、經銷費用、裝幀印製費用以及印量等因素估算成本,決定書籍銷售之定價。並據此調整裝幀之安排或細節,以合乎經濟效益。
- 入排、落版:確定版型後,即交付排版公司或美編進行全書內文排版。
- 送審:依據版權方要求,提交版權頁以及封面提案送審。有的版權方也會要求審閱入排之全書。
- 申請ISBN、ISSN、CIP、GPN:書稿入排後,將書名頁、版權頁、目次頁以及部分內文,向書號中心申請「國際標準書號」以及其他依據出版品屬性不同所要求之圖書編號或資料表。
- 校對:入排後,與作者或叢書合輯之主編共同完成三至數次不等之校對工作,調整配圖安排與版型,並進行最後的書名、內文、書封文案(含折口資訊)、版權頁資訊、定價、作者名、推薦者名等相關用字確認;每次校對之間都必須確認前次校出之錯誤是否有確實更正(對紅)。
- 掛名推薦邀請:邀請與書籍屬性或關懷之議題相關之人士、領袖、知名人士試閱,並願意公開推薦、掛名於書籍之相關文案露出欄位之中。
- 報品:向經銷或通路報告所出版新書之內容與市場性,包含特色與行銷計畫等事項,以利通路評估首批下單量;同時提供新書之書封、文案、出版資料等公開資訊。
- 出清:完成校稿後,將全書印刷檔交付印刷廠輸出樣書或數位樣。通常會在看打樣時,進行最後一次校對(校樣)。
- 電子書轉檔:看完打樣、也完成最終校對後,確認內容無誤,便可另行重建電子書結構,將全書之檔案與材料轉製為電子書格式(epub3)。
- 上機印製:將檔案交付印刷廠拼版、製版、印刷、後加工、裝訂與集運。若有特殊色或特殊工法,也會需要設計師或陪同設計師到現場看印、監督製作品質。
- 通路舖貨:付梓之新書由印刷廠派送至出版社與各通路之倉儲,進行入庫、建檔、上架;電子書檔案交付電子書經銷商於網路書店同步上架,或由出版社內自行上架管理。
- 寄存、贈書:若為政府出版品,需將新書寄存至全台指定圖書館以利民眾閱覽;寄送作者、推薦人以及媒體等公關贈書。
- 新書發表、專題講座、配套課程活動:依據出版規劃,安排新書發表、書籍內容專題講座、專業或名人對談,或規劃附加之線上線下課程,促進新書與作者之聲量。
- 線上書展:向各網路書店進行銷售企劃提案,設計線上書展視覺形象,將適合之主題選書搭配行銷工具於各網路書店平台舉行促銷活動。
- 實體書展:於實體之書店、閱讀節、博覽會等展售地舉辦主題選書展售或特殊陳列,搭配限定的折扣、活動或講座於現場銷售圖書。
- 結算版稅:根據版權方或作者方之合約,定期統計書籍之銷售數據,結算應付給作者之版稅或權利金。
- 庫存銷毀:已達合約期限而明訂不能繼續販售之書籍、違約之書籍,或滯銷而累積龐大倉儲費用之書籍,最終的命運則是逕付銷毀。
依據出版物屬性之不同,以上之各項工作之順序與內容更可能有所不同、也不一定都會發生。若簡單將書籍劃分為「企劃書」、「自來稿」與「翻譯書」,可以區分為三種工作流:
- 企劃書:企劃提案→邀稿→完稿簽約→編輯→印刷→出版上市
- 自來稿:審稿→編輯會議→完稿簽約→編輯→印刷→出版上市
- 翻譯書:選書→購買版權→簽約發譯→譯稿審訂→編輯→印刷→出版上市
而無論是自製書還是翻譯書,究其出版精神,在執行各項編務細節時實分為以下三大階段:
一、編輯會議:
由出版社主管召開編輯會議,就主編或各線編輯之提案或交辦之專案,展開從選題、討論、確定作者,同時釐清出版之精神、目的、內容價值、讀者群、預算、形式以及重點順序等指標方向。對一書之出版有共識後,便將出版專案交付給提案人或適宜的編輯負責,並在接下來的定期會議中陸續就出版過程中之問題做討論與解決,如:版權競價預算、審查試譯稿、決定譯者、檢查各種合約內容(版權範圍與權利義務)、敲定稿費或權利金、指定推薦人邀稿、檢查完稿、檢查文案、檢查裝幀設計、報告損平等等。
也會在編輯會議時,預先規劃該書之行銷規劃,將該書之曝光生命週期分為出版前、後兩階段,設定銷售目標、行銷預算與規模,決定行銷方式,將書本身的內容衍伸至多媒載體上,包含:募資、出版預告、公開編輯過程、協助作者經營自媒體、與權利方展開曝光合作、舉辦試閱活動、邀請名人推薦(掛名推薦、專文推薦、影片推薦)、招募書評、開預購、預告片、搭售贈品、抽獎、限量版本(通路限定書封)、簽名本、文宣與Banner、下廣告、線上書展、電台、Podcast、Youtube、傳統節目、新書折扣、新書發表會、主題座談、名人對談、配套課程、專場演講、書店特殊陳列等等。
綜而言之,編輯會議是從出版專案一展開,直到出版專案結束為止不停召開的一連串腦力激盪過程,並隨著出版社體制與規模之不同,而有不同的形式。隨著負責人之不同、協力人員之不同,編輯必須負責的範圍也就不同。若為一人出版社,或最終出版權力集約在特定主管身上時,編輯能控制的權力範圍也時大時小。
一位合格的編輯,應該在企劃階段,便能完整規劃出、想像出一本書的樣子:內容是什麼?誰來寫?寫給誰看?誰會想推薦?要花多少錢寫?寫的東西應該用什麼方式呈現?誰會將內容呈現為明確的視覺?以及,多少個「誰」會花錢?
二、編輯內容:
實際拿到書稿後,便進入一連串龐雜且重疊的編務工作。編輯首先要充分熟悉書稿之內容,進而掌握其適宜的面貌。依據書的內容主體,劃分書的屬性,納入適合之書系。
文學的?大眾的?學術的?普及的?文字的?圖文的?文大於圖,還是圖大於文?還是全圖的?嚴肅的?輕鬆的?一本正經的?詼諧幽默的?藝術性的?消遣性的?經典性的?流行性的?國外的?本土的?什麼時代的?思考性的?工具性的?
除了思考書的內容屬性外,也要判斷書的閱讀場景:什麼樣的人要讀?他們在什麼地方讀?他們是怎麼讀的?
也要考慮書作為一種實體,是如何呈現在人們眼前:書的裝幀在平台、書櫃、網路上會呈現什麼樣貌?──在平台上顏色與風格是否突出?書背在側插書櫃上是否顯眼?開本會否影響擺放之位置?正封面在網路上之縮圖是否清楚?
在編輯對書的內容與呈現之形式有概念與規劃後,便依據編輯會議之出版方針,調整書稿結構(有必要的話)與文稿潤飾、增刪、配圖(有必要的話)、事實校閱、體例統一、決定開本、設定版型以確立閱讀節奏、與設計師溝通出版理念並發案設計、選紙、指定後加工序與裝訂法,並在入排後進行一系列修改、糾錯、討論之過程,最後在印刷廠監看成品最終出爐的品質。
所謂編務,是編輯發揮「編輯術」的操作性細節,將編輯對文字、議題、專業領域的理解、美學之掌握具體落實在書籍內容編排、視覺呈現上,在合乎原作者的創作理念與寫作初衷情況下,將其著述之內容以符合當代讀者需求的形式端上檯面。
編輯是出版專案的控管者與製作人,他並不為讀者所熟知、也很難共享書籍成功的果實。但隨著「明星編輯」的出現,他們親自站上前線建構自身的品牌力與編輯力,不是成為作者的代言人、就是與作者共同發揮不同層面的影響力,將書真正「出版」到人們的手上。
三、出版行銷:
書籍印刷付梓後,出版的工作並沒有結束。出版,指的是將圖書內容資訊採編印製出來後,將成品公之於眾,推送到閱聽人眼前的行為。沒有發行,就沒有出版。
如何發行,有賴於經銷商與通路將書籍擺放在適合讀者接近、購買的位置上。這份工作的具體作為將總結於書籍的實際銷售數字上,也是支撐一間出版社如何存續的關鍵。
行銷,不因一本書而起,也不因一本書而結束。而是緊跟著出版社的創生,而一再進行與變化節奏的工作,同時將每本書的出版納入其中,透過實際產品的製作,以及抽象的品牌經營,共構出所謂行銷的面貌。
出版行銷,緊跟著出版社自身的屬性與精神,大目標在於建立一個鮮明的品牌印象與感覺,然後透過具體的視覺與體驗傳達給閱聽眾。行銷或可將出版社與明星編輯本身連結、或營造出版社本身的信賴感與品質感。這份品牌形象並不只針對讀者,也針對潛在的合作對象、權利方、作者們,而形成一個正向的循環:推出有品質的作品→建構品牌信賴感→執行有效的行銷方案→吸引優秀的作者與合作方投入→再推出有品質的作品。
而具體施展行銷工作,在編輯端、作者端確定好內容本身後,「如何推出」就是行銷與發行的操作性技術:
進行出版行銷,思考讀者群是誰?在哪?他們用什麼接收資訊?他們的文化、對話的語言是什麼?會被打中的點是什麼?依據描摹出目標讀者群的形象,以及他們的購物模式之後,再根據他們的行為去設計行銷工具。
行銷資源有限,在預期的銷售目標下,規劃合理的行銷預算,據此為不同出版專案安排個別的行銷工具,而非為了行銷而行銷,不管三七二十一通通用上。教科書、學術書與其大張旗鼓的辦書展、做折扣,或許都不如好好說服能打進學校市場的通路替你銷售。了解讀者在哪,他們是怎麼買書的,才能相應推出符合他們習慣的線上或線下活動,並在對的地方擺上你要賣的東西。
出版行銷,是串連書籍從編製到發行,一連串經營作者與讀者的行為,同時要滿足作者期待與讀者需求,並將抽象的感覺化為可供評估的數字,而這或許是整個出版過程中最難、也最不受控的一部分。常言道,行銷只能錦上添花,無法雪中送炭。面對賣不動的書,行銷與編輯同樣會陷入自我懷疑與被作者關切的焦慮地獄之中。
若出版社的編制分有編輯部門與行銷部門,那行銷也勢必要與編輯在編製階段就溝通出明確的銷售策略與包裝形式,並且令編輯在符合市場需求與讀者期待的前提下進行編輯,而非自我滿足於作者與自己的想像之中。
若像M編一樣身處於沒有行銷部門的小型出版社,編輯就要綜掌一書從無到有,再到發行的所有面向──包括如何賣書。你各位編輯呢,得老老實實的站到台前叫賣,更要好好思考怎麼賣、如何賣,以及,如何教人替你賣。此時編輯必須數次切換身分,以不同的角度思考書的本質,從而回答這一個大哉問:
讀者們要什麼?
無論是企劃階段、編輯階段、行銷階段,出版在做的事情,無非就是提升原始內容的價值、賦予一個流通的形式,最終將成果公之於眾,並換取相對應的報酬,建構出整個知識經濟的循環。編輯與行銷,成為出版工作的兩大職能,畢竟書除了做出來之外,還要賣出去。
知道一本書從無到有的各項工作細節與時間分配,並且知悉與你在同一條工作線上的合夥人、協力者、分工者在做什麼,才能在擁有共同的前提下,達成出版專案的目標。因此列出一個明確的出版進度表與查核表是非常必要的工作(儘管往往需要面對各式各樣的拖稿、失聯以至於進度表根本擺好看的情況),M編也正在適應這個編輯工作現場的過程中,並逐漸規劃出一套符合自己工作樣態的工作SOP,以下也分享M編製作的工作表範本供讀者參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