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Readmoo讀墨2021年度百大暢銷書看電子書價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
·
·
IPFS
·
擷取Readmoo讀墨的2021年度百大電子書暢銷榜數據,比較電子書價格與紙本書價格、頁數及字數之間的關聯。

連續看了幾年圖書排行榜,有啟發、也有辛酸;有斬獲、也仍有舉棋不定的惶惶不安。銷售排行榜與分析,在一年的結束,描摹了某種讀者的剪影,也隨著時間流過,逐漸歪斜。新的一年又即將開始,彷彿又進入了新一座漆黑的迷宮,繼續汲汲營營於尋找讀者的身影。

但這一兩年「數位出版」的浪花高高打起,其中電子書新書出版鋪天蓋地,許多新書與出版社都走向「紙電同步出版」,已經有一大批讀者的閱讀習慣從紙本轉向電子,新書出版,他們最關切的總是:「有沒有電子書?」而我也在今年成為這批讀者群的一分子。在試用公司的電子閱讀器一年多後,今年也正式購入自己的電子閱讀器,投入電子藏書的懷抱。

因此今年就不看相對傳統的博客來年度報告,而來瞧瞧2021年的Readmoo讀墨百大暢銷書排行榜

擷取自Readmoo官網

這幾年各家網路書店的年度百大排行榜公布後,也都會配合交出年度閱讀報告,其中的細節也是越做越細緻。由於大部分數據掌握在平台手上,從公開的排行榜資料上能數據有限,因此對「電子書讀者形象」描繪有興趣的讀者,建議可以直接查看《Readmoo 2021 年度閱讀報告》

而我每年觀察排行榜,始終最感興趣的還是「書價」問題。

電子書是怎麼定價的?

電子書的「實售價」往往與紙書掛鉤(除非是E-only出版),而在去年即針對電子書價格問題,有過一陣短暫的討論。起因於資深出版人何飛鵬於領取第44屆金鼎獎特別貢獻獎時致詞論及「電子書售價過高」一事,引起出版界議論。何飛鵬指出「電子書應降至紙書定價五折」才對讀者有吸引力。

關於此事的討論(可惡,當初我沒有跟上),以雅言文化創辦人顏擇雅的這篇臉書、寶瓶文化總編輯朱亞君的這篇臉書、以及前衛出版社主編A編的鳴人堂邀稿最具代表性。

朱亞君總編認為電書以紙書定價的六折較為合理,「對作者、出版社在利潤上都不會被壓縮,也不用貪心要多賺」;而顏擇雅則直接挑明反對何飛鵬主張要低至五折的看法,認為電子書會令「紙本再刷速度減慢,絕版速度變快,印數減少,單位成本上升,定價就必須提高。紙本書絕版,版權就無法續約,電子書還不是要斷版 ? 」而這三篇文章皆指出重點不是定價高高低低,而是出版社要如何做出吸引新一代讀者的內容。

而目前的電子書價格實際上是多少呢?我直接統計Readmoo年度百大的數據,比較紙書與電書的定價,平均即為紙書定價之「七折」

平均電書折扣:70%
最低折扣:89%(《紅眼日常:紅眼意外調查公司番外集結本PART1》)*羅曼史
最高折扣:39%(《藍色時期 (1)》)*漫畫

而實際上在排行榜上亦多達72本電子書定價即為紙書定價7折。因此以實際狀況而言,當前大多出版社即錨定電子書價格為紙書之七折。但這個折扣空間還有沒有再往下調度的可能性?在當前新書出版即79折、69折,甚至在momo購物網常態性「滿額66折」的情況下,經常有紙書售價比電書售價還要低的情況。這回過頭來影響了電子書同樣受到折扣戰影響,出版社同樣必須讓電子書不時有活動折扣,讓電子書價再往下探才有競爭力。

Readmoo平台揭露作品字數,讓出版品顯原形

而今年我綜整Readmoo排行榜,尤關切的更是書價與內容的關係。在過去紙書的時代,書本定價與「頁數」息息相關,各品類書籍往往有一個每頁多少錢的定價區間。相關的討論可以參看我在去年寫的〈2020這疫年的閱讀氣象:看博客來與誠品的年末報告〉中的平均每頁定價率。而我們在比較書價時,往往就是據此為基礎,越厚的書越貴。

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紙本書有「膨風」的現象出現。明明字數並不多,硬是要湊到三百多頁,縮小版心、拉大行距、放大字級者所在多有;抑或選擇較厚的內頁紙張,讓兩百多頁的書看起來跟別人三四百頁的書「一樣厚」。各類「撐書頁」也一併「撐書價」的情況層出不窮。

而這些書一旦電子化,與紙張、頁數脫鉤,字數明明白白地公開,也讓人值得重新思考書籍定價的方法。

來自Readmoo百大暢銷書綜合榜數據

我統計這一百本電子書暢銷書的售價與字數,平均每本書長度為十五萬字左右(中位數書籍為十三萬字);電書售價平均每千字2元左右。

然而我們再細分這一百本電子書,發現其中只有28本為華文書、其餘72本皆為翻譯書

那麼我就好奇,如果個別去看華文書與翻譯書的平均每千字定價,是否又有差距:

單就這一百本之中的華文書vs.翻譯書而言,華文電子書平均每千字售價為2.56元;高於翻譯電子書的每千字1.9元。


當然這一百本暢銷書有厚有薄,字數有多有少,因此我以「平均每頁字數」及「平均每千字價格」兩個作為指標,綜合評比這一百本書。

平均每頁字數最少前十名:
平均每千字價格最高前十名:

在這兩個指標的前10名中,就有8本重複:《老派少女購物路線》、《你可以生氣,但不要越想越氣》、《俗女日常》、《我畢業五年,用ETF賺到400萬》、《高敏感是種天賦》、《我想看妳變老的樣子》、《火來了,快跑》、《灰階思考》。

這12本書中,就有9本是華文書,也與前面提到的華文書價格較翻譯數價格為高一致。而有6本是「勵志成長」類型的書(其餘文學小說3本、商業理財2本、社會科學1本)。

但我們可以就這樣判斷這幾本書就是膨風書嗎?並不是。第一這幾本書都是暢銷書,且依據Readmoo讀者評分而言,這12本書平均為4.5分,也有一定的品質保證;第二則是不同類型的書有不同的定價邏輯與目標讀者,比如實務操作型的商業理財書往往字數較少(多表格、圖表),但資訊如若符合當下讀者所需、精練、含金量高,書價稍微高一點也是能為消費者接受。

然而透過揭露的字數、紙書定價、電子書售價,消費者可以更透明的判斷一本書的內容紮實度與長短。而透過電子書平台的大數據演算,應當也可以得出平均每位讀者讀完一本書的時間。我認為Readmoo的確可以在商品頁面直接揭露這項資訊,供讀者評估看完一本書要花多久時間、內容是軟是硬。

平平都是三百元,有的書可以讀好幾週;有的書翻幾個小時就食完,這也值得讀者評估。

那再反過來看看:

平均每頁字數最多前十名:
平均每千字價格最低前十名:

反過來看,重複的書則只有四本:《應許之地:歐巴馬回憶錄》、《筷:怪談競演奇物語》、《13·67》、《窮查理的普通常識(增修版)》。而兩個指標加起來共16本書中,多達14本為翻譯書,其中6本為文學小說、4本商業理財、4本社會科學、2本自然科普類。

以文學小說為大宗,這也符合我們一般印象中小說字數多、較為便宜的印象。


這樣的統計能帶來我們什麼樣的思考呢?

在電子書破開頁數概念之下,「出版物」該如何定價值得重新思索;然而難道「字數」就可以變成另一種衡量價格的標準嗎?其實也不盡然如此。最終一書值不值得一個價格,依舊端看書籍內容的品質優劣而定。

但是在紙書、電子書同步出版的當下,兩者環環相扣,尤其正如顏擇雅總編所述,電子書造成的排擠效應,使得版權書更可能面臨無法再刷、續約進而絕版的情況。與紙書依傍出版的電書,經常作為錦上添花的附加產品,一切仍以紙書的編排、設計為主,因此電子書的價格跟著紙本書的價格走(據此打個七折)。但是紙書的價格又是根據頁數、印刷成本而定,因此也就會發生電子書內容短、價格高的情況。

如果是刻意為之的安排,那我們可以客觀評斷他的內容值不值得對應的價格;但如果是在紙書企劃階段,就有意為之的拉高頁數與定價,則在電子書話就更不免顯得浮腫充數。

然而,我們再回頭看看書價「平均每千字2元」,是不是讓人覺得弔詭的低呢?難道內容真如此廉價?

電子書帶來的另一個好處,就是拋開物理的形象與侷限,可以更專注於創作者提供的「內容」本身。拋開裝幀、編排、印刷等等雜訊,單就作者創作的文字、整理的資訊、提出的新知,難道有比付費講座要低、線上課程要差嗎?

反而,正因為在過去的出版黃金年代,大量印刷的出版量,「著作」作為具體的「紙書」,而只被視為某種工業化的產品,透過大量複製而降低了本身的價值。然而「智慧財產」適合被這樣低估嗎?

在出版量崩跌,印刷量降低導致書價節節攀升的現在,透過電子書帶來突破形式的局限,我們可以更聚焦在內容的本質:他的價值並不取決於用多貴的紙、用多美的封面設計、甚至印多少本。因此電子書價格實際上不應與紙書價格,也不應與字數掛鉤而論,他或許可作為一種參考,但更「現代」的定價法,反而應該是從內容本身估價。以這個角度而言,無論電子書還是紙書的價格都應該要再上升,而且是因為「他值得更高的價值」。



CC BY-NC-ND 2.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編輯的事說來話長M編,接案編輯,分享與編輯有關的事與其他。 「為乾旱流淚,為涼夏可能欠收而不安踱步,即使被人說自己一無是處、沒人讚揚,也不以為意。我想成為,這樣的人。」宮澤賢治 頭貼 by lulljevic 個人網站:https://editorstw.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校對的範例:校稿會遇到的狀況與舉例

關於「校對」,我知道的事⋯⋯

內容創作者的復健之書──《工作排毒:讓你咻咻咻的工作編輯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