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牛奶日与102103
在我读研那三年间,图书馆背后的两间咖啡厅成了我长久流连之地。我那未婚的硕导那时尚无行政职务,天天发挥四川人的精神,把我们几位学生叫出来摆龙门阵。我从不拒绝这样的精神邀请,有时候天天往返咖啡厅与宿舍之间,过两点一线生活。
我们在咖啡厅里谈过、经历过、见证过好多事情。一开始,我们的主阵地是正对图书馆的102103咖啡厅,老板程程是一个美术出身、爱打游戏的胡碴青年。他端上美式之后就会默不作声地继续玩怪猎或死亡细胞,直到出去抽烟的时候邀请我导师陪上一根。最开始,我和导师常常就哲学问题争执不休,渐渐地,我变得对社科边角和人际八卦更感兴趣,所以咖啡时光就成了导师滔滔不绝的个人开放麦主场。有时候我们各自端着一本书,时不时分享几句名言隽语,过不了许久,谈话的主题就成了接下来晚餐的人员配置和地点归属。
程程后来去做宠物行业,102103开门的日子就渐渐少了,我们的咖啡圈子只好转移到五米开外的“世界牛奶日”去。老板有文艺情调,爱钻研豆子烘焙,咖啡店被他经营得有声有色。这时候,我和同门已经算是老成上道,喝咖啡的常客里也多了不少新的后生。我们常常主动买单,还要就生活、学业等方面跟学弟学妹分享个人经验,硕导也就乐得当个翘脚掌柜,在太阳下舒服地处理他渐多的工作事务。
听说在旧时四川地区,文科师门都有这种亲密的小圈子传统。毫不夸张地说,我读研期间最重要的学术收获、人生感触,乃至审美与精神品性的改良,都与这片小小的四方之地密不可分。我们的谈话往往由“我最近又读了一本xx书,……”“我最近恋爱了,……”“我最近决定,……”开始,总是相互信任,全盘托出,尽管夹杂诙谐,却不会动摇那根本上的严肃气氛。也正是在这里,我们对读研后的何去何从进行了生命的决断。
另:在离开那里一年之后,我曾留下一处小记——“在硕士毕业前夕,我们四人坐在校内的咖啡馆外。那个男人突然提议读一篇邱晓林老师的文章,谈普希金的《暴风雪》、卡夫卡的《乡村医生》以及一部短片《迷雾中的小刺猬》。我们轮番朗读,末了口干舌燥,若有所获却又道不出所以然,只觉得邱老师的文风平易近人,道理浅白又直入人心。”
如今去国两年有余,回望起来心下茫然。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