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陽花運動中的另類媒體報導實踐與數字公地的建立

鹿娜的彼岸王國
·
·
IPFS
·
本篇文章探討2014年台灣太陽花運動的起因、過程與影響,聚焦於運動中主流媒體與另類媒體的互動,以及社交媒體在動員公民、推動民主參與中的關鍵角色。文章分析了傳統媒體在報導過程中的挑戰與不足,並指出另類媒體如何補充與創新,促進了更廣泛的公共對話與集體認同。透過太陽花運動的案例,本文呈現了民主社會中媒體實踐、公共領域建構與公民教育之間的深刻連結,並反思新舊媒體在民主深化過程中的作用與意義。

1. 引言

太陽花運動(2014年)是台灣歷史上最具影響力的社會運動之一,最初由學生發起,抗議的原因是反對兩岸服務貿易協議的簽署。該協議被認為會對台灣的經濟與主權造成影響。它始於Facebook上段片的傳播,因為立法會30秒通過《服貿》協議,引發眾怒。影片在網絡流傳擴大影響。這場運動由年輕人和NGO工作者自主集結領導,自我治理、組織。依賴互聯網廣泛傳播,引發公民參與,並產生國際上的廣泛影響。這場運動核心訴求是希望政府能更透明地進行政策決策,並確保民眾的利益不受侵犯。運動的結果是成功的,服務貿易協定被撤回,這場運動也影響了2014年年底的台灣九合一大選結果。

命名總緣於偶然。當學生與 NGO(Non-Governmental Organization,非政府組織)衝入立法院議場,外界物資逐一送進來之際, 其中也包括一束向日葵(亦稱太陽花)。學生們將它置於主席台上,再加上有花店老闆大量義助太陽花,「太陽花」遂成為所有媒體傳輸的焦點, 於是,媒體基於商業考量,從 3 月 20 日起就以「太陽花學運」作為運動的名稱。

這個案例有一定的特別之處。首先,它的參與者以年輕世代為主,他們成長於互聯網時代,掌握利用互聯網進行傳播的能力。抗議從行動本身和傳播的速度來說都非常迅速,立法院佔領即時畫面是學生靠著兩隻藍白拖鞋架起iPad,第一時間送出的。參與者們讓一場可能原本以驅離收場的短命抗議成為一場長達24天的佔領行動。由學生和志願者組成的另類媒體扮演了資訊傳遞、議題辯論、動員參與的角色, 例如台大傳播系的新聞報導團隊在沒有大媒體資金和設備和沒有老師帶領的情況下建立了90人的臨時網絡媒體團隊,成為太陽花運動的重要發聲渠道。他們在這場運動中習得有關公民身分的概念,更好地認識到自己的身份,形成團結一致的集體,並通過在另類媒體中的實踐培養了自己關於媒體的技能和新聞素養。

此外,在這場運動中,我們注意到台灣的主流媒體與另類媒體之間的界線並不那麼明顯 。很多另類媒體與主流媒體在報導過程中達成一致 相互合作,例如沃草論壇有自己的平台但也注重與主流媒體合作,他們的新聞可以在蘋果日報的即時新聞中出現,公庫除了YouTube之外也可以直接在公廣集團的公民新聞平台合作,他們的新聞可以直接在公廣集團的Peopo平台播送,另類媒體和主流媒體在面對重大公共議題時可以團結一致,力圖向公眾最廣泛的傳播信息,這是非常有趣的部分。

太陽花運動是台灣網絡公民行動的集大成者。它由一群具備網絡、媒體知識與技術的學生和公民團體共同發起,協商決策行動,在傳播上獲得了成功,最終獲得大量民眾的參與和支持。從這個案例中我們不難看到民眾與決策者之間的衝突,看到另類媒體與主流媒體之間的衝突競爭與合作。這場運動體現了在政治決策與民眾利益發生衝突時,民眾如何通過傳播作出抗爭並捍衛民主。我們可以看到民主社會中數字公地建立的過程,公民媒體通過實踐以及實踐中的學習獲取如何做得更好的知識。這些行動與知識也成為了公民教育的組成部分。並最終為維護這個新興的民主社會健康運轉提供了力量,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它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看到一個民主社會如何成長和發展。這一事件與有關公共領域、集體身份、文化與政治交匯的議題高度契合。

2. 傳統/主流媒體的報導

台灣的主流媒體 四大報和六大台為主。四大報指的是《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這四大報紙 六大台包括台視、中視和華視以及民視、三立新聞台和東森新聞,以及他們旗下的主流數位媒體。

台灣的特殊性在於一些主流媒體和網路媒體在太陽花運動期間的報導主要採用新媒體方式。以及一些主流媒體積極與另類媒體合作,共同參與新聞報導,因此二者之間關係密切。

主流媒體如四大報中的《蘋果日報》在太陽花運動期間,大量報導即時新聞,並做24小時即時轉播;《自由時報》新聞網站適時推出新版電子報,積極發布即時新聞,並大量透過該報臉書粉絲頁轉傳即時訊息,《聯合報》和《中國時報》網路版的網站點閱人數也見成長。可知主流媒體也關注太陽花運動的報導。

在立場方面,蘋果和自由較正面,聯合和中時更中立。但總得來說負面評價較少。在電視媒體方面,國營媒體(台視、中視、華視)報導較為中立或保守,注重呈現事件的多面性,但也對運動中的衝突或暴力行為表示關切。而民營媒體(民視、三立新聞台、東森新聞)中,民視和三立的報導立場較為支持運動,強調學生的民主訴求,而東森則較為中立,平衡報導運動的各種面向。其中,中視和華視在描述學生運動中的暴力行為時,曾有使用“激進分子”或“過激行為”的表述。令學生和民眾不滿。

但除此之外,主流媒體在這次運動的報導中還有其他的問題。首先,在事件發生時電視台早已過了晚間新聞時段,各家報社也已經接近當天截稿時間。因此他們並不是第一時間報導了這一事件。

其次是這些主流媒體存在不專業情況,他們在報導時有所失焦,存在造神和專報花邊新聞的現象,例如東森、三立、自由時報、中時等媒體均大幅報導了運動領袖林飛帆的綠色外套。

「據了解,這件綠色外套很有可能是無印良品於今年2月中上市的春夏男裝,全台還有60件」

而另類媒體普遍更加專業,因此,在這場運動中另類媒體取得主導,成為主流媒體另類消息來源,參見:政治抗議事件中媒體的創新使用與實踐:以太陽花運動為例。

此外,主流媒體中的一部分也積極與另類媒體合作。例如蘋果日報、壹電視將watch out等多個公民媒體、團體的報導展示出來。

「沃草還與《蘋果日報》、Google 合辦前總統李登輝先生的「阿輝伯給問」,該直播創下網路同時上線人數高達十餘萬人的空前紀錄。」

3. 另类媒體與社交媒體的作用

首先介紹情況,在台灣,常見的另類媒體與社交媒體包括:

一、另類媒體網絡:沃草、新聞e論壇、攝護線、公庫;它們發揮的作用包括:提供內容和討論平台、發布即時新聞、提供現場直播和影像報導。

二、社交媒體及網絡行動平台,如虛擬社群網絡:g0v、PTT;國際行動網絡:太陽花國際部、海外330行動。

它們主要通過互聯網為民眾提供服務,例如沃草製作了國會三十秒通過服貿影片 在網絡上引發大量轉載並引發回響,新聞e論壇發佈了運動的即時新聞 ,主要的平台是Facebook,該媒體由各個大學的新聞傳播系學生組成,在運動期間提供了1234則新聞,粉絲達到13萬人。

攝護線即「公民攝影守護民主陣線」 提供了現場直播,平台為Facebook,參加的成員包括直播專才、記者、志願者,他們更好的傳播了信息,同時降低了公民參與的門檻。

公庫負責提供影像報導,它們通過自建網站和Facebook 連結Youtube和公視PeoPo平台,成員是傳播學教師以及掌握影像能力的年輕人和公民記者,它們持續進行社會運動影像報導和紀錄,累積了多達2900例報導。

此外還包括一些提供資訊服務的論壇它們是另類媒體的補充。例如g0v、PTT 的服貿專案、專版 他們之中的志願者在提供資訊之外還試圖使用自己的工程學能力維持網絡暢通並提供相關資訊。

位於FB的國際傳播部門負責翻譯運動信息、聯繫外媒、提高能見度以及聯繫各地的聲援網絡,它們發動全球時差接力大遊行,最後有19個國家50個城市的台灣人響應,參與人數達3萬人之多。

最有趣的一點在於這場運動的開始就始於網絡,始於Facebook,台大新聞所的學生透過手機上傳影音視頻報導,用兩隻拖鞋支撐著一個iPad直播場內的動態,警察進攻的畫面以及佔領的新聞 ,隨後這些新聞被廣泛傳播。可以說太陽花事件的傳播就是從另類媒體或者說社交平台開始的。

在動機方面,這場運動可以說是基於共同價值的公民志願行動,並沒有明確的“幕後推手” ,它是基於團結一致的理想和信念而誕生的,從相關採訪中可以看出,運動的參與者們有共同的價值,並且積極的在行動中找到意義。

發起新聞e論壇即時報導的毛怡玫指出,「雖然過程辛苦,但是『夥伴』就是新聞e論壇可以繼續走下去的力量!」

「公民需要張開眼睛來監督政府」,這也是林祖儀推動「國會無雙」監督立法院網站的初衷。參與公庫記錄社會運動的楊鵑如則強調,「傳達議題給大眾看到,是我們的責任!」

台灣的年輕人在民主教育中成長起來,他們信奉民主,希望自主行動,積極參與相關的運動,他們還熟悉互聯網運作方式。適逢台灣從經濟富足轉向不景氣的社會狀況,就業與生活前景不明,面對台灣與大陸在競爭與合作中的灰色地帶和潛在腐敗 《服貿》爭議引發了他們的集體憤怒,因此想要捍衛自己的未來,於是他們團結一致。

影響:

這些新聞傳播的速度極快,參與者們製作分享了大量精彩的影音資訊 ,挑戰了大眾媒體的限制,從而提高了台灣民眾的媒體素質及資訊能力,在影響這場運動的同時,也建構了有行動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公民主體。此外,廣泛的國際傳播與支持也對傳統媒體的報導帶來了補充。

4.批判性討論媒體的作用

根據Benhabib(2018)的公共領域理論,可以進一步分析媒體如何在塑造公民身份的過程中發揮作用,並且揭示出在這樣的社會運動中,媒體如何介入並強化公共領域中的分歧。

傳媒的戰爭

三個台大新聞所學生迅速傳向國外,而張龍僑更以藍白拖架起 iPad 作現場實況轉播,其後包括黑島青、g0v(零時政府)、 「沃草」、「割闌尾」等的臉書粉絲頁全都爆紅。 相形之下,傳統媒體的速度就慢了許多,即使在整個占領期間號稱報 導最即時的三立新聞台和《蘋果日報》,也是拜合新媒體技術和資源才能奏效達陣。 可以說,這是一場新媒體全部出籠的大戰役。

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傳統媒體存在的問題,報導不及時、娛樂化、八卦化、失去焦點和不專業,不過這些問題(在某種意義上)也給民眾帶來了放鬆。數位化令這些媒體的時效性略有增加,但相比前線第一時間進入的由抗議學生組成的另類媒體來說還是不夠。每家媒體都溫情造神,讓民眾疲憊。

另類媒體和社交媒體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補充了傳統媒體的不足,也令讓他們產生危機感,從而做更好的報導。

但社交媒體也有問題,臉書的缺點也在於:它動員能力強,卻非良好的溝通平台。我們仍然可以看到在這場運動中,因為誤解、衝突,導致不同團體、個人在臉書開罵、互相封鎖者層出不窮。

需要提防的是:

媒體在威權體制下固會成為統治的工具,在大眾民主體制下,卻可能對政治殖民,且新舊媒體皆然。因此,本書固指出新媒體許多令人感到振奮的發展,如g0v零時政府、沃草、新聞e論壇、攝護線等等,但舊的主流媒體的改革,仍是不可放棄的戰場,且對新媒體一樣也要保持勿淪為媒體統治的警覺。

不過仍然值得肯定的是,在參與過程中公民學習到了知識,他們開始意識到自己是誰,要做什麼事。

「零時政府g0v 就是典型例子:一群網路宅男宅女,在虛擬世界中互動、合作之餘,也進一步召集聚會、互相激盪、引發構想專案、付諸實現,憑藉的就是開放共享、資訊流通、群眾智慧等原則。」

「在佔領立院行動長達24個夜以繼日、夜以繼日的守候中,網路及現場的論述交集著述說當前的危機和困境感,分析《兩岸服貿》可能對台灣造成的衝擊,從經濟到政治,從社會到媒體,在對抗和抵擋所謂「兩岸政商集團」主導台灣發展的前景時,也在公民自覺和集體協力中,希望奪回對台灣未來的詮釋和行動力。反抗意識也觸動了更多理性和情感的投入,更加關注議題,並提高同舟共濟的互動合作, 這可能也是目前民調中,台灣認同已高達七成的原因之一。」

「在佔領運動結束後,運動者出關播種、遍地開花的後續影響,顯然已影響香港的民主運動,更具體的改變了2014年年底的台灣九合一大選結果!目前更開始朝向2016年的總統和立委選舉推進。」

由此可以看出,這些實踐幫助年輕人以更民主的方式納入對抗論述,並展開對話,促進他們團結一致,建立集體,並通過參與獲得了更多集體連結。

5. 結語

實踐本身就是學習的過程,在太陽花運動的案例中,我們看到另類媒體如何堅持新聞自律,製作大量的優秀報導。從而挑戰了大眾媒體的限制,這些新聞報道向公眾了重要信息,補充了傳統媒體的內容,參與的過程也培養了有行動能力和合作能力的公民主體。公民媒體通過實踐以及實踐中的學習獲取如何做得更好的知識。這些行動與知識也成為了公民教育的組成部分。並最終為維護這個新興的民主社會健康運轉提供了力量,這也是最重要的一點,它給我們一個機會讓我們看到一個民主社會如何成長和發展。

我們看到,台灣的年輕人在民主教育中成長起來,他們相信民主價值,希望決定自己的命運。他們經歷著台灣社會從經濟富足到不景氣的轉變,面對不明確的就業形勢與生活前景,台灣與大陸在競爭與合作中的灰色地帶和潛在腐敗,服貿的這一爭議事件點燃了他們的集體憤怒,在互聯網時代成長的年輕人熟悉互聯網的運作模式並希望捍衛自己的未來,於是他們很快團結起來,使用自己擅長的方式作出抵抗。在這個過程中,他們更好的認識到自己是誰,許多人在網絡上發表自己的看法和觀點,暢所欲言,塑造了朝向民主,多元發展的景象。這一切都為社會變革提供了積極的力量。

這場運動中另類媒體與主流媒體的合作同樣值得肯定,主流媒體擁有年齡段上更廣泛的受眾,另類媒體擁有更即時的報導內容,他們之間的合作可以更好的傳播新聞,也可以互相學習如何做更優質的報導。

在太陽花運動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主流媒體與另類媒體之間的對話,不同民眾之間的互相對話,民眾與政府之間的相互對話,對話之中存在著衝突,但也促進了最終共識的達成。最後,我想強調對話的重要性,有了對話才會引起重視,交流與溝通是促進民主深化必不可缺的部分。

參考文獻

Fu, W., & Zhang, P. (2017). 「太陽花學運」的新聞框架分析:以《聯合報》、《中國時報》、《自由時報》和《蘋果日報》頭版為例. 慈濟通識教育學刊, 11(11), 74–107. https://doi.org/10.6755/tcjge.201703_(11).0003

Holt, K., Ustad Figenschou, T., & Frischlich, L. (2019). Key Dimensions of Alternative News Media. Digital Journalism, 7(7), 860–869. https://doi.org/10.1080/21670811.2019.1625715

Hawang, S. (2016). The Influence of the Sunflower Movement on the Civic Movement in Taiwan. Studia Z Polityki Publicznej, 3(4(12)), 103–133. doi.org/10.33119/ksz...

Huang, J.-S. (2017). Between Citizen Journalism and Democracy: Take “Sun Flower Movement” as Example [MSc Thesis].

Liu, S.-C. (2017). Mediating the Sunflower Movement: Hybrid Media Networks in a Digital Age. 資訊社會研究, 33(07), 147–188.

Zhang, J., Chen, S., & Wu, B. (2015). 我是公民也是媒體 (I am a citizen and a media). 大塊文化出版股份有限公司.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鹿娜的彼岸王國你好,我是 Luna,公民記者。 我目前我正在學習媒體、民主與人權專業。本部落格主要從人文與學術的角度,分享有關中國、台灣與香港的民主與人權故事。我會與你們分享我的經歷、所見所聞以及我的記憶 聯繫我/投稿: lunatian1874@gmail.com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中國人權觀察日誌
4 篇作品

當沉默成為義務

我們這個年代仍然有人在流亡:頓珠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