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評•評書之「候診快讀」|日記體裡看人生
【「通勤快讀」是我創建的新標籤——通勤路上的快讀短篇。不過,疫情讓通勤都成了奢侈,「通勤快讀」也轉而成了我等在候診室的快讀。於是又創建了「候診快讀」——Sontag《疾病的隱喻》裡,第一句就說每個人都有兩個王國的身分,其中之一就是疾病王國。這樣的心緒候診時尤為突出,甚是忐忑,而候診室的各類雜誌或許能解一時之愁,要是包包裡有一本自己喜歡的小故事呢?】
上一篇小故事裡有珍貴的喬伊斯親筆,也有精心設計的封面,這次的故事雖然封面也與故事有著匠心獨運的地方,可能聲名方面則遠不及喬伊斯了。
這是一個四十頁的英文短故事,以三個人的日記體寫成。書名是《The Lydia Steptoe Stories》,封面也是三個人step toe的樣子,只不過Lydia Steptoe是作者Djuna Barnes的筆名罷了。寫作時間倒是與喬伊斯相似,都是二十世紀初,三個小部分分別是1922、1923、1924年。個人而言,更喜歡爵士樂時代對於「自我」的那種關注,比現在更純樸,更少雜音、雜質。
三個人的日記時間差不多。第一個人是十四歲的少女,日記中描述自己「變裝」成自己心愛傾慕男性的樣子。短短的幾頁日記裡,她不斷地提到自己的「童年」,回憶著,做著結論——
My childhood is but a memory.
童年在她筆下似乎停滯。
When one is standing between life and death (any moment might have been my last), they say one reviews one's whole childhood. One's mind is said to go back over every little detail.
接下來幾乎同期,日記出自於一個同齡少年。他的日記裡充滿了即將成年的掙扎,也紀錄了他被父親的情人誘惑至森林的經歷——
I may not be old enough to put what I feel politely, but I feel what I feel, even if it is unpopular.
「我或許尚未能彬彬有禮地描述我的感受,但我感覺得到自己每一分的感受,即便這些感受再不受歡迎。」
這樣的話或許每一個十四歲少男少女都會感同身受。少年期是站在成人與童年之間的尷尬時期,破繭成蝶希望別人尊重自己,但這奢求多是鏡花水月。
最後一篇日記的小標題就更有意思了——一位進入了危險年齡的40歲女士的日記。她墜入愛河,並考慮著自殺。日記中,她直言不諱地寫了對自己年輕女兒的豔羨,想要回那些年輕的日子——
How beautiful is uncertainty!
小冊子的可愛之處是其對不同年齡段的人的窺探。自己讀日記式的文字,覺得作者把握得非常準確!雖然在書封的介紹是說,這本日記體短篇小說其實是描寫三個不同年齡層的人在萌發「性」與「愛」之念時的不同思維方式,但是,在我看來,似乎也不一定切題。我自己特別欣賞這樣的日記體,作者真像是能夠鑽到人物的腦海裡,寥寥數語,倒是一下子揭開很多人從前的記憶。
坐在候診室往往忐忑,一本小冊子以故事的方式將焦慮的頭腦帶離現實,或許能給就診前的焦慮幾分疏導。而候診時候,這短短40頁竟然展現了三個人的三段極不同的感受,卻某種程度上又有相似性。三個人的故事恰恰寫在百年之前,細細想來,年年歲歲,人並未有何不同啊!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