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職前小記,我眼中的數位發展部
下週是我在數位發展部服務的最後一週,接下來就正式離開政府,成為自由之身。
搭配現在的大頭貼蠻應景的,這幾天一直在換頭貼,從點火到燒成灰,其實是數位皮夾沙盒開啟後的第一個民間小應用,幫助大家認識數位皮夾是什麼。既然「幫豆泥點蠟,直到豆泥燒完」走到結尾了,此刻蠻適合來寫寫一些無關痛癢的心裡話,遙祭一下作為承辦人的自己(大誤)。
從兩年前加入「數位部」開始,到離開「數發部」,總共服務 26 個月。如果再來一次的話,我還是會做出一樣的選擇。在這個位置努力,視野、格局變大了許多倍,心理也成熟許多。這是因為有許多難得的機會可以參與在民間看不到也摸不著頭緒的事。這要感謝前後任的長官給予很大的發揮空間,他們一定有很大顆的心臟,畢竟我只是一個約聘承辦人,仍讓我參與規劃設計各種案子。
我一直覺得在非政府組織服務的朋友,如果對公共事務或任何層次的變革有興趣,有機會到話很值得來政府單位走一遭。在身心靈浸淫在公務機關的日子裡,真的會建立完全平行的思考模式,這對於任何題目都會很有幫助。我認為「想要改變遊戲,就要加入遊戲」這句話還是成立的。(有人說這句話是來自遊戲王,但我怎麼查都查不到)
我大約是在數位部成立半年後加入服務,我所服務的科是已經被新聞與立院熱議講爛的「多元宇宙科」,當時覺得酷斃了,而且實際上的工作內容對我來說真的是 dream job —— 透過新興科技(web3)的研發規劃,幫助民主社會,並且積極參與國際網路組織,究竟哪個國家的政府會有這種工作。
但這個科名也因此成為酸民攻擊的目標,連我自己也成為箭靶,時不時就會被弄上 PTT 八卦版,各種惡毒的言論沒在少的。後來隨著內閣更替,改名為「跨境應用科」之後,便再也沒有人討論了。
當時新聞也吵說數位部是約聘部,裡面一堆酬庸肥貓,但事實上完全不是這樣。數發部編制上可以有一半的人從外部加入,等於是整個部 200 人可以有 100 人,但實際上只有 20 人左右吧,比例上不到 1 成,扣掉隨首長來去的機要職,可能只有 10 人左右吧。薪資空間方面當然是有盡力,但遠不及業界,根本就不肥。因此可以說整個組織文化仍然是以公職人員為主,約聘以專業技術輔助。
當時的這些約聘現在也走得差不多了,我是最後幾個。
另一個讓我成長蠻多的是「黑函」。兩年多來黑函不斷,我從一開始完全不能接受,甚至想要放棄勇於任事的精神,到後來坦然以待,中間真的是得到許多貴人相助。
有一說是沒做事就不會有人攻擊你,就是因為做事給力,才會有相對應的、不敢見光的小動作,傷疤理應是一種光榮的勳章;另一方面是作為外來者,一開始實在搞不清楚科層體制如何運作,「解決問題」在官僚眼裡很有可能是「越級冒犯」,這很有可能被記在心上。因此後來都很「乖」,畢竟在醫院也混過四年,經驗上長出既「尊重體制」也可以「解決問題」的方法。實在是不知道為什麼要訓練這個技能樹,但或許還是彌足珍貴。
兩年多來,自評自己已貢獻遠遠高於薪水數倍的價值,不是因為薪水本來就不高,而是因為真的有空間可以投入全身心服務(真的不是幹話,很嚴肅的!)。這是在進入公部門服務前給自己的要求,青春有限,絕對不要尸位素餐,對自己對國家都不好,而這項給自己的功課應該是有達標。而因這些貢獻所習得的技能與網絡,也是千金不換,所以非常公平,非常划算,我還是賺爛。倒是我知道作為一名承辦,自己公文撰作的能力到現在還是很爛就是了...。
發現一個小秘密,即使是在巨大的體制機器裡面,熱情仍然是可以撬動一些可能性的。在許多執行的案子裡,許多乙方會對我說我是「五星承辦」,這聽起來真是美好悅耳極了!甲方會比較乙方,乙方當然也會比較甲方。以前會想說這大概就是恭維恭維一下,但後來發現積極熱情、以「合作」而非「敷衍」的方式完成案子,是真的會漸漸擴散出去,在不同層面產生影響的,最顯而易見的不計入 KPI 的專案品質會大幅提升。
不只是乙方,許多沒有履約關係的評審老師、記者朋友、業界先進、國際友人,會被熱情影響,在許多艱困的時候幫忙一把,甚至常為很要好的朋友。這絕不只是精神論,是真真在在會幫助你渡過難關的。因此每一筆意外的良善,我都感念在心,一定要將之迴向給公共領域。
我也敢說目前數發部進行的一些專案,已經走到世界的最前線,尤其是數位人權、新興標準的領域,其他國家的官員與國際專家都在看著數發部如何進行,甚至成為好朋友,一起跨國協作。這大概符合當初司名「民主網絡」的精神吧。
最開心的莫過於是不只一名國際友人說「我好希望我的國家也像 moda 這樣的部門」,每次聽到這句話都會超開心的。
我有一個糟糕的個性,在在意的事物上「嚴以律己,嚴以待人」,這兩年多來因此流失了不少朋友,這也是自己成長許多的地方。我是先學會批判思考,才接著學會落地執行,而目前還沒學會的是放鬆大肚。這讓我常常下意識的受不了光說不做的人,或是只做不想的人。狀況糟的時候,常常會嫌別人只會批判,不會執行,或者顛倒過來。但是在一輪輪複雜協作的經驗後,變得更能預設人類的複雜性了,畢竟每個人要的不一樣,我也不想在其他人的故事中成為壞人。
在數發部的兩年多,協作過許多大大小小的專案,常常有人說公部門由於問責文化,只能成功不容許失敗。雖然我常常偷嘴明明許多計畫是「手術成功,病人死在手術檯上」,但這樣的職場文化讓我更能珍惜長官放手讓下屬去挑戰各種未知的狀態。談到這個議題,我很敬重的前閣員前輩曾經跟我說:「要習慣與未知相處」,每次因未知而焦躁、恐懼、視野狹窄時,腦海裡都會不自覺地冒出這句話。
大型計畫就是一場漫長的接力賽,能成為第一棒的一員,這樣的經驗實在是很難得,處理過九位數的預算會讓格局變大。要離職前,一名大長官跟我說:「你很 talented,因此更應該要 take credit,再離開。」學會油嘴滑舌的我回應:「承辦人哪有在 take credit 的,credit 都是長官的。」
但回頭想想,這句話真的是我的真心話,我深知公部門是 Vetocracy(否決政治),上面說不,就沒有了,下面給你擺爛,也沒有了。一件事要成,需要難能可貴的上下一心。至於 Credit 有無,我覺得公道自在人心,相關人士有目共睹就好,最好的讚美不是自己講,是在沒拜託別人的狀態下,別人替你好好說話。在未來,都還是相遇得到(台語)。
至於接下來要做什麼?沒有很急著投入下一段工作,大概會休息一下子,調整身心狀態再出發(雖然深知自己的尿性是閒不下來的,說不定一下子又會受不了誘惑)。不過我找到了我的人生志業,說來慚愧,是在數位發展部找到的,與「多元宇宙」完全一致,就是在新興科技的領域輸出貢獻,幫助民主的世界強健不墜,這樣也算是一種統一戰線嗎(?)。
而這未必要在政府服務才能達成,或許換個身分,效果更好。
END
(這兩天造訪空總的無線電藝術工作坊,除了遇見許久不見的鄭淑麗老師,也看到一堆她從海外帶來的無政府主義者藝術家,發表各種海盜電台作品與表演,就覺得「天吶」這完全與政府工作完全相反,太讚了吧,這彷彿預示著新生活已經提前開始了XD)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