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书:我的人生饭桌 · 第二天

食食相惜:七日書 Day2

江燮
·
(修改过)
·
IPFS
·
食物總好像有一種魔力,滿足口腹之慾外,很多時候讓人感到心靈慰藉,如信仰治癒人心。

我常記得那些在電影或是影集中的美食片段:

石原里美在《法醫女王》的第一幕,一大早坐在休息室裡(換上實驗袍的地方),大口大口吃著剛從便利商店買來的微波的炸蝦蓋飯。每嚥下一口,彷鋪按一下她的生命幫浦,長鏡頭往前帶到實驗室內部,緩緩走進來的石原里美即將打開生命泉源,就此揭開戲幕。

食物總好像有一種魔力,滿足口腹之慾外,很多時候讓人感到心靈慰藉,如信仰治癒人心。有一回我出一份週記,題目是:介紹自己的療癒食物。目的不是為了蒐集美食清單,而是想藉此不著邊際的了解孩子的日常生活,畢竟「吃飯」的習慣和喜好,在還沒成年之前,受到家庭因素影響很大,對於制式勾選家庭狀況的問卷,我早已知道那都是片面資訊。出乎我意料的是,很多孩子都寫補習班放學的「那碗泡麵」,還有下雨天的「超商關東煮」如偶像劇的橋段。不知道是不是因為我引用的網路解釋而限縮他們:

「Comfort Food是指一些可以撫慰心靈和安撫情緒的食品,常與某些特定的回憶意涵連結,其特點是高熱量和高碳水化合物。」真的幾乎朝向所謂垃圾食物方向。

曾經我也是考試機器下的一員。聽說人的大腦和胃是能互相感應,上完那我半懂不懂的數學,總是害怕讓母親知道我慘不忍睹分數,我最期待就是父親來接我下課。兒時的聯絡簿,老師總是要我們寫感恩護照,如果是父親來載我的那天,我一定會寫上。父親總是不會問我什麼,只會突然間問一句:「會不會餓?」在我還沒回答之前,我們已經停在麵攤前面,有時候是肉粥、滷肉飯,每一口滋味真的都是美味無比,剛才什麼聽不懂,還有擔心全部放下。還有一次父親點了「豬腦湯」什麼也沒說,推到我前面,不過問我成績的父親似乎知道我的數學,倒是真的需要補補腦。但我不敢喝,默默推回去父親的面前。每次我們都吃得精光,只留下一句父親說:「回去別跟媽媽說,知道嗎?」

上了高中之後,父親不再來接我下課,我則是和妹妹一起騎腳踏車。回家之前,我們總喜歡到附近小公園放空,不知道是不是青春期的關係,總覺得跟父親距離是疏遠的,還是我們刻意想疏遠,那是一個青春風暴,既想大人關心又不想讓大人擔心一開始症狀,再來是口是心非是。爸爸多次準備宵夜會是盛情邀請我們去麵店,但我們都是意興闌珊。久而久之父親就自格兒吃起來。

有一回我停在鹹酥雞攤前,由於母親注重養生,我們沒吃過幾回,而且都是親戚朋友帶來才有的機會,妹妹驚訝地說:「怎麼了?你該不會‧‧‧‧‧‧」互看一眼後,我們兩個各夾一樣,畢竟那是一個沒有什麼零用錢的年紀。點完餐之後,心想等餐過程會不會被出門父親撞見,如同油鍋中的炸物懸著,一拿到之後,馬上跳上腳踏車到小公園,不出十分鐘的時間:吃完,找垃圾桶,丟進,相視大笑,回家,躲進房間。

長大之後,離家工作後。喜歡食物的口味沒變,變的是習慣。每當回家,父親總會到車站接我,坐上機車瞬間:「會不會餓?」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