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不能没有失败者
朋友在群里发了两篇中考的零分作文,一篇叫《别样的碰碰车大战》,一篇叫《国服司空震》。说实话,读起来还挺有趣。只是考试毕竟是考试,不能因为博人一笑就打高分。
这两篇文章的问题非常明显。第一篇文章出现了中国传统的骂娘语,这样宣泄情绪肯定不合适。第二篇通篇网络用语。我认为网络用语是包装过的感叹语,作用和那些带口字旁的拟声词差不多。当我们将事情交代清楚、读者能够充分理解语境时,使用网络用语倒也没什么不妥。
但这两篇文章也不是完全没有优点。优点就在于真实,我可以想象两位同学一定非常享受写作文章的过程,甚至颇有入无我之境的意思。
这一点我得向他们学习。在我上学那会儿,从进初中到高中毕业六年时间,写过那么多文章,几乎没一篇在说真话。当时的写作目的很简单,就是应试。应试文章的套路就是记定式、套路。熟悉套路以后,60分的写作拿到45分完全不成问题。
当时我是很得意的,毕竟语文本不算我的强项,不追求50以上的高分。每次稳定45分左右,已经是利于不败之地了。但现在想来,自己的做法确实像在做“无意义的重复”。整个义务教育阶段,我的大部分时间被花在跟自己生命无关的事情上面。写坏过上百支笔,墨水都白白浪费了。到头来一篇文章都记不起来。
说实话,我一直认为考试是很必要的。我们必定需要向他人、向社会证明自己有与众不同之处,这样别人才能选择你、重用你。考试已经是人类能做到的最公平的区分方式了。所以社会上必然有成功者和失败者。评判一定是生活的一部分,每个人一出生就得接受别人的审判。但是,评判不是生活的全部,最多只占百分之五十,另百分之五十是不能评判的。尤其是下班以后,绩效之类的考核标准就该丢一边去,那对一个人的生命来说是无意义的,甚至是有害的。
我当然也有失败的时候。但失败不会击溃我,因为我给自己留了很大的退步空间。当我要做报告或者给别人上课时,我必须把自己当成全世界最聪明的人;或者当我在台上演出时,也必须将自己当成全世界最会唱歌的人。没办法,这时我接受的是台下所有人的审判,稍微有点瑕疵,他们都有理由将我赶下台。但有时候自己真搞砸了,我又会告诉自己,自己其实没那么聪明。
当聪明人是很累的,必须时时刻刻接受别人的审判,稍微有那么一刻被人抓住把柄,整个形象瞬间崩塌。所以对我来说,最好还是做个傻子,偶尔能出几次风头就行了,哪有人的生命是每时每刻都熠熠闪光的?
所以,无论失败或成功,对我来说都是历时的概念。不能说马云、马斯克这样的人就是成功者,他们只是在生命中的某些时刻比较成功,另外一些时刻可能非常失败。
再有,我一直认为失败者对社会的意义要远大于成功者。这个社会可以没有成功者,但一定不能没有失败者,尤其是中国社会。我一直提倡政府要向百姓发放一种普遍的福利,哪怕人家再好吃懒做也得发点钱给他,至少意思意思。因为社会定义成功与失败的标准基本上是随机的。现在中国有将近一亿的共产党员,这些人要是活在一百年前都得被清算。在一百年前的标准下,他们就是土匪。所以他们可以选择不接受这种标准,可以造反。结果谁也没想到把这一反就把整个政府都颠覆了。如今也有很多人生活在社会底层,社会标准是不利于他们的,但他们没有选择造反。他们最多也就是好吃懒做一点,最多也就是躺平一点,这不比动用暴力去攻击别人要善良千倍万倍?
所以,失败者比成功者更需要奖励,写零分作文的人比满分作文的人更值得表扬。千万不要嘲笑和讽刺他们。如果成功者是社会的拱顶石,失败者就是社会的顶梁柱。没有拱顶石尚且不致命,没有顶梁柱整个建筑都得塌。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