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閱週報-拼湊碎片
在推理作品中,
我們都像案件地點旁的配角,
一同觀賞著整個事件,
發生、延伸、反轉以及揭曉。
唯一跟書裡角色不同的,
大概就是,
我們不會有殺人動機而被懷疑吧。
如果要更有參與感,
便試著跟隨角色,
去撿拾兇手遺留的線索,
或者該說作者散落的真相碎片。
一片片的拼湊起來,
最後完成名為「真相」的結果。
就跟拼圖一樣,
我們先拼出了外框。
之後再逐步地將其中的樣貌,
慢慢地填補上去。
只是在這途中
可能都會開始預想著,
最後展現在眼前的,
會是什麼樣的形狀呢?
當然有幾種可能,
在最後一刻,作者奮力將一切敲碎,
最後拿出他已經預藏好的藝術品;
也可能在中後段,
你已經想像出八成的模樣,
最後也確實如你腦中的樣貌呈現,
少了些驚奇但也能接受。
最慘的大概,
就是被猛然的敲破之後,
當你驚呼後,
卻沒有得到任何對應的回報。
過去的心血,
如同消逝的時間不再留存。
但除了主線的謎題外,
還有什麼可以進行組合的?
大概就是角色吧?
上週看完一本推理作品—《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
在書本背面的簡介上寫著:
享譽文壇的知名推理作家宮內彰吾罹癌過世。
宮內在出版界緋聞不斷,
明明已有妻小,卻仍然與眾多女性交往,
更與其中一位生下了孩子,
那就是我。
宮內過世之後,他的長子主動聯絡我。
他說宮內死前,
好像還持續在撰寫一本名為《世界上最透明的故事》的小說。
我那同父異母的哥哥看上高額的版稅,
想將之作為遺作出版,無奈一直找不到手稿。
整個故事主線,
讓作為私生子的主角,
開始在「父親」生前往來者間奔波,
試圖蒐集有關這部遺稿的資訊。
但撇除主線詭計的設計外,
更像從那些人們口中,
在主角或是讀者心中,
「宮內彰吾」這位素未謀面的作家,
逐漸拼湊出曾經的存在。
這樣的形式,
其實很像京極夏彥的《怎麼不去死》。
從生者透露出的資訊,
去建立亡者的形象。
只是<怎麼不去死>,人們對於死者的看法,
充斥著謊言,並且在最後一刻被狠狠擊碎。
<透明的故事>則是帶有著一絲的緬懷、悼念。
在我們接受這些生者的分享,
如同獲得了「宮內彰吾」的人生碎片,
在試圖組合起來後,
不論是有著英俊的外貌、
作為作家專業的才華、
還是任性蠻橫的行為要求。
這些逐漸「清晰」的外在形象,
出現在我們眼前。
看完這些形象後,
我們開始對他有了初步的認知,
後續持續的拼接,
則是讓這個角色由清晰轉變為「透明」。
如同可以透視一般,
我們可以看到他潛藏在行為,
所透露出內心的黑暗面,
「汙濁」、「下流」、「殘忍」。
在這些情報的累積,
讓人更加確信所見的全貌,
這個「宮內彰吾」的玻璃作品即將完成。
但當我認為自己,
已經全面理解的同時。
才發現自己,
不論是作者賦予主角的認知,
還是透過蒐集的情報,
反而顯現出一個意外的盲點。
當我們接收訊息的同時,
不管是主角對於「父親」的過往行為,
產生的心情感受。
或是講述這些訊息的人們,
對於亡者所帶有,
「景仰」、「愛戀」、「玩樂」的記憶。
這些生前印象或是死後理解,
都讓手上以為「透明無色」的記憶碎片,
漸漸地染上了各自的色彩。
原以為,名為「透明」的故事主線外,
自己獨自拼貼的角色,
應該也會更加清晰透明,
但在累積的過程中,
才發現自己眼前,
更像是一個名為「角色」的馬賽克藝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