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言是對事實的過度簡化 我不喜歡分類 掉入既定印象
或許我不想分類,怕會有既定印象,說出來又會有語言上的簡化
但是分類也可以快速認識別人 就像星座 血型
人本來就是多面向的 只是一個光譜 不是絕對天平上的兩端,不用想要平衡
或許我是多重潛力者,有符合這些特質,但也只是符合這些特質而已
說我要翻轉教育,也是我在某個過程中 聽到了這個詞彙 而我自行把他們歸類在這個詞裡面
美式公司,你就可能會有個既定印象 嚮往自由、扁平化 沒有階級之分
巴菲特在信中寫下正是希望告訴他的合夥人這一點:「證券有市價是好事,永遠別讓它變成壞事,也就是別讓市價不時出現的異常情況左右你的判斷。」
套在我身上,我也可以說 :用文字表達這些現象是好事,讓人快速了解 溝通,別讓這些變成壞事,左右你的判斷(每個人的個性不一樣)
彭明輝教授曾提到:
當語言論證越清楚的時候,可能卻離事實越遙遠!
(當有人一次次對你這麼說的時候(貼標籤),你可能會出現是我就這樣的認知)
如果我們不要在倫理學裡鑽牛角尖,質問她該在兩個孩子間如何做抉擇,就有機會看到較完整的事實 :他原本會失去兩個孩子,但是因為成功說服了納粹軍官,因此有機會救一個孩子。是時的重點並非他犧牲了一個孩子,而應該是他救了一個孩子。 (像四川大地震的電影一樣,然後媽媽就一輩子活在愧疚裡面,想說是他害死了那孩子)
因此,重點在於它救了一個孩子,至於救誰其實並不重要。
或者說:沒有捨棄另一個孩子,他只是沒機會救另一個而已。
但是語言永遠是對事實的過度簡化,所以很多講述「道德兩難」的理論家都故意把這故事說成:他捨棄了一個孩子。雖然這根本不是事實。
在人生關鍵時刻裡,重要的往往不是如何「抉擇」,而是要去看到(記得)一個抉擇背後完整的事實。相信「真理越辯越明」的人老是想要把完整的生命故事 放到 過度簡化的理論結構下去論證;但是一個人只要有能力分辨生命的事實與理論的差距,就會知道:關鍵在於回到生命的現場去看見全部的事實,而不是在語言中爭論殘缺不全甚至被扭曲的片面「事實」
(也就是每個人對於某個的定義不同,需要加以解說才會比較明白。也就是說課本上的語言過度簡化了一些歷史,輕描淡寫讓你感受不到嚴重性或是感覺哪裡怪,往往也是很難歷史中學到教訓
透過文字你只知道片面並不是完整生命故事 像1/10一樣 只是片面
為了建立信任度 而做更多的解釋)
*小劇場
聽取了別人的負面對話 ,反而進入自我懷疑左右你的人生
(你習慣或經常對別人以及自己說的話:負面有哪些/正面有哪些呢)
透過溝通對話 問好問題 就能改變想法 引導自己或幫助別人 漸進式的在層次上變的更好
生氣往往是拿別人的過錯來逞罰自己,看淡別人的規則。對內停止擔憂 對外會開始產生祝福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