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一週年|寫作,給人生的靈魂提問 · 第五天

七日書|靈魂提問 - Day5 在時間的縫隙裡,慢慢地找回自己的碎片

KJOH
·
·
IPFS
·
第五天:關於時間
。有怎樣的一段時間,你可以跟日常或常規日程切割開來?在這樣的 me time 裡面,剩下的只有你跟你自己,你會做什麼事情、想什麼,感受到怎樣的自己?

生活節奏在不同的空間轉換不斷,被切割開來,扮演著不同角色。

比方說出差。飛機落地,先被拉去解決人物,然後拖著疲憊的身體走進飯店房間,門一關,就是只剩我一個人的世界了。空調聲音穩定、燈光太亮或太黃、床太整齊,我會習慣性地在心裡確認:「我不在日常裡了。」這裡沒有老公孩子,也沒有下一餐該準備什麼的問題,但我仍然不是完全的自由。我仍然是那個回應工作需求的人,我的存在,依然是因為有人需要。

但當我靜下來,那些「要被需要」的表層會慢慢沉澱。這種沉澱,是出差給我的意外禮物。

所謂的 me time,並不是一個被安排好的時間段,而是一種內在的分界線,它不一定與安靜或空閒畫上等號,它發生在我開始與自己說話的那一刻。


我對時間有一種偏執。

熱衷於時間管理的書,迷戀於計算出時間的CP值,或是回報率,除了「把所有空檔填滿」的計畫感,還要計算時限內能完成目標的數量,我像是高速運轉的無頭蒼蠅,任務清單排得滿滿的我,看似高效,其實極度依賴外部進度來證明存在的價值。

那時的我把時間當作資源,現在的我,更在意時間是不是用在我愛的事物上。


比如通勤是我最誠實的一段時間。

我會閱讀,好像貪婪地找出老師的痕跡。 我在離線的飛機上,我會克制自己使用免費的網路,沉下心來寫左,會在腦中整理剛才開會沒講清楚的話,會默默想著接下來某個報告該怎麼寫,有時候也什麼都不做。但這些行為的共同點,是「我在自己的軌道上」,而不是被誰牽引。

這種 me time,很短,很碎,但真實。就像清晨的第一口熱茶,或者深夜房間裡一小段未被打擾的靜音。我知道它們不會太久,所以我特別珍惜。


還有一種奢侈的時間,是我完全不需要與外界互動的靜謐時刻。

是靜心。

我原以為靜心是美的,是平靜的,是一張臉向內微笑的畫面。
但最近的一次靜心裡,我遇見了我自己——不是理想中的、柔和的那個,而是焦躁的、急於搶答的、無法等待的那個小我。

它像是從深處伸出手來,想替我回答問題,想趕快幫我得出結論。但我只是靜靜地看著它。我沒有責怪它,因為我知道,它也是我。那個總想控制、總在內心開會的我,原來在我最想安靜的時候,才真正現身。

那次靜心,我什麼也沒想。

因為我太習慣用意念安排未來、檢討過去,所以我特別練習什麼都不做,不分析、不預演、也不替自己安排平行宇宙的劇情。
那些未來,就讓另一個可能的我去活吧。現在的我,只需要在這一刻好好坐著,好好地呼吸。


身為全職母親,也同時是工作者,我習慣把零碎的時間當成可被利用的資源。
但我開始明白,獨處不是要拿來換產出的。

我會在孩子入睡後,花一點點時間回頭祝福自己。不是許願,而是對自己說一聲「你已經很好了」。這份祝福很安靜,不需要儀式感,只要我願意停下來,感覺那份願意的心,就夠了。

這些短暫的 me time,有時候什麼都沒做,有時候只是靜靜地躺著、看窗簾被風輕輕吹動。
有時我也會想起那些還在等我照顧的責任,想起家裡還有一籃沒洗的衣服、一封還沒回的郵件,但正是這些提醒,讓我更願意守護那一小塊、還能獨自呼吸的空間。

我想起靜心結束時我看到的一句話:「你無須變得更好,只要允許當下的你存在。」


我不能保證每天都有完整的 me time,但我知道,只要我還願意察覺,就還能找到屬於自己的空隙。那不是為了逃避什麼,也不是為了達成什麼。

只是為了,繼續好好地與自己在一起。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KJOH靠嘴巴吃飯,可是語言一旦說出來就會變成石頭,太重的無法承受會砸傷自己的腳。換個方式吧!文字躺在某個載體上面或許就輕多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七日書|靈魂提問 - Day6 折射之後,我仍保留了一點點自己

七日書|靈魂提問 - Day4 我愛故我在?

七日書|靈魂提問 - Day3 我不是不會,只是還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