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靈魂提問 - Day6 折射之後,我仍保留了一點點自己
拙作被選入 @Jeger AI Podcast,實在受寵若驚。
那天,我人在機場裡,戴上耳機,聽著別人唸我著寫的文字,有一種奇異的距離感,好像我不是作者,而是旁聽者。
我一邊聽,一邊想起自己原本潦草地寫下那些「其實也沒什麼」的文章時的生活樣貌。那種「很快要錯過飛機」的焦躁、「回家前終於可以喘口氣」的空隙,正是我最常寫作的時刻。
我很開心,也有點擔心。其實我居然擔心錯字會不會也被唸出來了。原來我會在意這些,好特別。
但這也說明了:我在意。
我喜歡寫作這件事,是我喜歡大量使用語言的狀態。那是一種節奏,一種內部機制,一種「我還沒整理好,但我可以開始」的許可。
我不是要說什麼大道理。我只是有很多很多的東西想說。
寫作,這件事我也用書寫的方式跟自己討論了很久,我很喜歡把難題跟自己一層一層剝開,我現在在做的事情,就像是把的日記打開來,整理後發佈,我這樣的選擇,就是想要把我大量討論的內容可以有安放的地方,僅此而已。
寫作對我來說,不是一種工作,也不是某種才華的運用。它更像是一種習慣,也是一種分層。
我有三種寫作。三層語言。
在把日記打開給世界看之前
最裡面的一層,是我寫給自己的日記。沒有人會看見,也不需要看見。它們混亂、瑣碎、不成熟,甚至有些太誠實,連我自己看了都會皺眉。那些字,是我還沒和解的地方,是我還在努力認領的自己。
從很小的時候開始,我就習慣寫字,寫日記、無時不刻地寫著,累積著一本又一本的想法,還有未出版的心情。尤其是在那幾年焦慮反覆出現、成長停滯的時候,我靠著一頁頁筆記本、一個個數位筆記的角落,紀錄下每一種我不確定的心情。那些字不美、不整齊,有時只是半句話,但它們一頁頁承載著我尚未說出口的害怕與重組。
它們就是我重生過程的一部分。
不管怎樣還是要有點變現/實用性的價值
第二層,是我的日常工作用字。
公文、報告、Email、簡訊、對外的語言。我以為我很擅長,寫得久了,我一直在裡面用一種對應著潛規則的節奏感游刃有餘,發展出我獨有的特色。於是我有點變得不可理喻,享受那種形勢比人強的優越感,句子更準確,語氣更穩定,我知道要怎麼讓別人看懂,也知道哪些細節要保留。
這層寫作是不是真實的我不重要,它是我學會怎麼與世界好好對話的我。說真的伴隨著成功帶來的戾氣,我一時之間還不知道怎麼收斂之前,但跟隨著自己的在最後一層的練習下,
最外面的一層,是現在這篇。
我只是想讓這些話,有地方可以放
你正在讀的這些話,是經過處理的,是我從第一層抽出、從第二層跳出,再慢慢重新調整語氣寫下來的東西。這些話看起來很透明,但其實是折射過的。我有選擇地露出某些段落,也有溫柔地藏起來的部分。
那些真正沒辦法說的話,我還留著。有的正在等待被我更成熟地說出來,有的也許永遠不會出現。我這樣的選擇,沒有太偉大的理由,就是想要把我那些大量討論過的內容,可以有安放的地方,僅此而已。
我不會覺得我自己有什麼隱瞞的,雖然這樣做有可能會對我的人生構成一點點的危險。因為袒露,這件事情,確實會有點危險。畢竟我身邊的故事,有時候也會被寫進來,它們變得很像是一種沒有通知就完成的公開。
我知道這世界很需要同意了。
所以我有時也會停下來問自己:我這樣做,是不是過於自信?還是我只是繼續在我自己的語言裡蒸騰著我的幸運?
但我還是寫了。
我不是突然能大量寫作的,是在這些私密書寫的堆積裡,我開始跟我的靈感筆記互動,慢慢找到了一種屬於自己的寫作 SOP。一種我可以啟動、一頁頁推進的節奏。也是這個過程讓我後來的文字,變得更能流動。我甚至發現,連平常日子的公文也越寫越好。語氣更準確,句型更簡練,這種能力不來自訓練,而是來自我對語言的反覆練習。(還有撰改下屬的報告,感謝那些崩潰晚上,讓我學會如何爆改文章)
我將那漸漸領悟的心情用文字分享,但也藏起那最私人不得見人的想法,我保留了一點點的自己,還未整合好的部分,沒有人會看見,也不需要看見。它們混亂、瑣碎、不成熟,甚至有些太誠實,連我自己看了都會皺眉。那些字,是我還沒和解的地方,是我還在努力認領的自己。
我在那裡寫下不被允許的情緒、卡住的自我對話、關係裡模糊不清的界線。我沒有要求它們完整,我只是希望它們被我自己知道。我只是有很多事情正在進行中,很多內部會議還沒結束,有些句子我想過太多遍了,不寫下來我就沒辦法前進。
所以我寫。我知道,當我不說話的時候,這些字會陪著我留下一點點輪廓。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