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日書|靈魂提問 - Day3 我不是不會,只是還沒
說來有點奇怪,我其實很少用「失敗」這個詞來形容自己。不是因為我沒失敗過,而是因為我對失敗的定義,好像一直都模糊不清。
比方說,有人問我:「你有什麼人生目標還沒達成嗎?哪件事你覺得自己做不到?」我想了想,最誠實的回答竟然是:「還沒財富自由,這算嗎?」
但話說出口我又覺得好笑。不是不會,只是還沒。這個「還沒」像一本繪本的標題,小子在兩歲那年,我們借了一本英文童書,書名就叫 When Sophie thinks she can’t ,書裡面說了小女孩遇到課堂小問題,然後終於體悟:不是你不行,而是你還沒準備好而已。
我只是,還沒準備好而已,就要好了。
我試過照著25個巴菲特法則訂目標,再刪掉多餘的,聚焦在最重要的五個上面。但每次我最多只能寫到五個,其他的就想不出來了。
我本以為我很貪心,總想著這也想做、那也想要,但後來發現,我的貪心其實很有限。我只是眼高手低,在手上這些想做的事情裡,目標擺得太高,執行又太慢,於是看起來像是貪,實際上只是擁擠。
那會做不好嗎?不一定。只是過程顛簸。
我知道我會做完,只是那個過程會讓我「上癮」不是對成果上癮,而是對那種「我竟然完成了這麼困難的事」的過程感到神奇。神奇,然後立刻產生一種滄海一粟的空虛。
有時我懷疑,會不會我應該早點承認某些事情其實沒那麼順利?
我常常第一時間會承認錯誤,承認自己粗心、承認自己排程有誤,甚至會搶著認錯。因為我知道,只有這樣,我才能真正進入「解決問題」的狀態。承認錯了,不代表我失敗了,只是代表我願意讓事情前進。
但我也發現,有些事情我遲遲不承認是失敗,不是因為不願意低頭,而是因為它們早已被我「收編」成某種常態。那些未完成的、拖著的、卡住的、不如預期的,早就變成生活的一部分,甚至變成我認識自己的方式。
我沒有驚天動地的挫敗故事。不是沒有跌倒過,而是跌倒的那刻我很快就習慣了地面的觸感。我就這樣坐著,看看四周,然後決定原地寫點東西。
我是一個幸運的人。不是沒吃過苦,而是吃得不夠長、不夠深、不夠痛,於是痛還來不及變成創傷,就被我歸類為「過程」。
就像高中時代寫作文,有時候題目叫我們描寫失敗、挫折、人生轉折,那時候我還年輕,人生沒什麼可以寫的,只能憑空想像。硬要寫的話,寫不出厚度,故事不芭樂,就很單薄。但現在想想,也許不是我不想驚天動地,而是我早早就學會順著命運,不硬扛,不留疤。
所以如果你問我:「你有哪件事至今未完成,帶來過挫敗感嗎?」
我會說,有啊,很多。財富自由只是其中一項。還有身體健康的穩定性、工作與生活的平衡、某些人際關係的模糊與退讓,還有,寫出一本真正想寫的書。
但如果你問我:「你承認自己失敗了嗎?」
我會說,我還沒。我不是否認,而是:我允許我還在走,還在摸索,還在修行。
那些未完成的,不是結束的反面,而是我願意與之共處的現在式。
一個人若能在未完成中,仍然有呼吸、有行動、有笑聲,那他已經沒有失敗了。
不是因為他做到了什麼,而是他已經不再需要用結果來定義自己。
無悔的人生不是指「沒有做錯事」,而是你願意為你走過的每一步,負起溫柔的責任感。
而我想,我還在練習這樣的人生。
不急,不補考,不轉學。
我只是,還沒而已。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