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片集(六):人生在世——在過去與未來之間
這篇真的是「碎」得不能再「碎」了。希望大家不用在意..(拜
實際上,這是我與朋友聊天的記錄。由於沒有問他的許可,我不會節錄他說的話。此外基本就是原本對話的內容,稍微修改、補充一點後發出。
我在想的是,我們應該如何理解「過去」的意義,而去面對它。
有兩種蠻常見的想法,第一種是
覺得後悔:「我那時不應該那樣做..」,甚至可以說責怪過去的自己
第二種是:覺得過去都已經過去了,就不用再想了
第一種想法,當然是有問題的。因為,這樣想既不能改變些什麼。而且那個過去的你,說到底已經不存在了。或者說,你指責的對象,根本不存在。
第二種想法,經常被用來紓解第一種想法,所造成的負擔和難過。「過去都已經過去了,就放下了,不用再去想了。」
感覺這兩種想法,好像變成了一種不當二分,要麼讓自己難受;
要麼……所謂「人總是學不會教訓」。或者說,如果沒有意識地去記住,堅持某些東西,人的力量(各種意義上,精神力量、意志力、知識和經驗等等)是不足夠面對這個世界的。
(第二種想法似乎會導致這樣的後果。)
所以其實應該有第三種想法:
就是人看著過去,但不是看著過去的自己,而是看著過去的自己「如何去行動了」。或者說,看著過去,但過去不滯留在你的眼中,你只是穿過過去而同樣看向未來。
人不是一個「對象」,而是「去行動/去成為」和「可能性」
無論現在、過去、未來都是如此
現在也好,過去也好,我們永遠都是「可能性」
(可能性這個詞代表了能做什麼,代表了將來)。
哪怕「看過去」,過去的自我也是面對著自己人生的那一個處境,不斷地抉擇。而我們不需要去看過去發生的得失成敗、事物的結果如何。
與其說「看著自己」,不如說透過過去自己的雙眼,回憶起當時的自己是如何去抉擇。
這個看,毋須以結果為標準。
因為自己在過去覺得是正確的、該做的事,同樣也是看著自己整個人生考慮的。
過去的許多抉擇,也是看著自己的未來,深思熟慮、結合自己的感受而做出的。
過去的想法、信念、決定,對現在的自己,依然有指導意義,能夠有所啟發。
所以,如同我前面所說的,與其說「看著過去」,
不如說是經由過去自己的雙眼,看向將來,看向自己的整個人生。
過去、現在、未來,不是分成人生的三截,
而是同樣面向未來、面向整個人生而連接、貫通在一起。
後記:不過我自己因為心神紛亂、精神散漫,生活沒什麼投入感,又經常做一些抽空的思考,所以每隔一兩年就覺得自己變了個人,沒什麼堅固的自我,也沒什麼自我認同......
因而我未必能誠懇對待自己的過去,也缺乏面對未來的動力和意志啊......
如果說上述的想法沒有受到海德格的啟發,那是假的。但上文絕不是海德格的原義。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 选集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