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话活动讯息(按下报名可获得小铃铛通知) · 回放

108期夜话回放 千翊晨 我的图书馆

Robert
·
·
IPFS
一个空间,如何成了我心底的一部分

5月3日的夜话,嘉宾是@千翊晨

翊晨说:在我留学的那几年,有一座图书馆,默默陪伴了我很长一段孤独的时光。 最开始,它只是一个学习的地方,后来却成了我情绪的避风港。 我曾在这里一个人坐一整天,也曾和朋友一起度过安静温暖的下午。 被朋友们伤害、背叛的那段时间,我几乎每天都躲在那里,把白天都交给书架和灯光, 只有晚上才回家睡觉。 等我慢慢走出来,有了新的朋友,新的生活,我还是喜欢去图书馆。 不是为了逃避,而是因为那里成了我熟悉的角落,一段记忆的延续。 今天我想讲讲我和那座图书馆的故事,一个空间,如何成了我心底的一部分。在

云在青天水在瓶

我从2014年偶尔去图书馆,然后发现这个图书馆环境真好,真气派,但是那时候还没和它建立感情。

2015年的前半年,我经常和Alex一起去,我当时还把电脑带到图书馆,在电脑上玩sims 4,那是我和sims 4的初遇,这个陪伴了我十年的游戏。

2015年后半年,我开始自己去图书馆,那时候和朋友们闹掰了,我一个人度过了一段寒冬日子。图书馆是唯一接住我的,我每天早上出门,把一天所有的东西都放在背包里,背着重重的背包出门,那时候包里装的东西很多,有textbook,笔记本,那些textbook真的很厚重,再加上我的游戏本和电源,真的很沉。

我先去教室上课,没有课的时候就在图书馆呆着,学习或者玩游戏。中午吃饭,我就去学校的餐厅吃饭,下午再回去上课,一般到了下午四点以后,我就没有课了。就回到图书馆,找一个角落呆着。到了晚上六七点觉得饿了,就去student center买一份快餐,有的时候是chick&Fila的汉堡,有的时候是papa john's的鸡翅,拿到图书馆里吃,一边吃一边玩sims 4。我一直呆到凌晨两点,图书馆关门才回家。我就是不想和那些我讨厌的人接触。我不想和她们共处同一个空间。

图书馆的opening hour是这样的:周一~周四:7:00am~2:pm, 周五:7:00am~6:pm, 周六:12:00pm~6:00pm; 周日:12:00pm~2:am。周一到周四是我觉得最安全的,因为我可以在图书馆一直呆到两点再回家,在那个空间里我只需要睡一晚就好了,第二天九点又是崭新的一天,我又可以出门了。周五我就开始觉得不安全了,因为晚上六点图书馆就关门,关门之后我该去哪里呢?我没有地方去,其他的楼我倒是也可以去,但是其他的楼都没有像图书馆那样给我十足的安全感。周六是我觉得最难熬的,因为没有课,我要在那个家里呆的时间更长,直到中午十二点才能去图书馆,下午六点又关门了,关门之后我该去哪儿呢?又不能回家。周日安全感就一点点回来了,因为我又可以呆到两点了。

2015年是我人生中最黑暗的一年。后半年我几乎是每天住在图书馆里,它承托了我的孤独脆弱,也承载了我的伤痕。

2016年前半年,我依然维持着这样的生活状态。到了后半年,我终于彻底脱离了那个有毒的社交圈,自己重新找了独居的房子,从那时起,除了图书馆,我终于又有了一个安全的堡垒。没有人和我共享那个空间,没有人会闯入我的空间里。我终于不用整日都呆在图书馆里了。我可以下午三点上完课之后,就悠闲放松地回到我自己的小公寓里,然后这一天接下来的时间一直都呆在家里。图书馆不再是承托我脆弱的地方,变成了支持我创作的灵感天堂。

那时候我在写同人小说,最喜欢拿着电脑去图书馆写。图书馆有一排靠窗的座位,可以感受阳光,还可以看到外面的喷泉池。中午的时候,喷泉池里的水在阳光下波光粼粼,楼下来来往往都是背着背包的学生,她们都只是路过,没有一个人会来挑衅我,害我。以前我下课就背着背包去图书馆避难,现在我下了课只带着一个电脑,去图书馆坐在窗口的位置,一边听歌一边构思小说。

后来我每次去图书馆,都坐不同的位置。要说讲究,其实也没有什么讲究,就是看心情,想坐哪儿就坐哪儿。用文字难以描述,但我现在还记得我坐在每一个位置上的情形。坐在窗口就是写小说喜欢去,坐在靠着墙柱的宽大桌子后面,是在和同学一起复习,有时候赶上考试,我们就一起去图书馆复习,复习得饿了就先去吃个汉堡炸鸡,有时候还没复习就饿了,把书和电脑放下就直接先去吃个炸鸡,然后再磨磨唧唧地回来,坐在桌子前面玩手机或者聊天,到了图书馆快关门的时候就离开,一晚上啥也没复习。

图书馆一共有四层,地上三层,地下一层。我一层一层地来说。一层是咖啡厅和休息厅,有一个星巴克,摆了好多咖啡桌,还有微波炉,基本上都是在这里吃喝东西,聊天休息的人,一楼可以说话,不需要保持安静。也有人在一楼咖啡桌开小组会议,我们就在一楼开过会。一般我是不会去一楼学习的,因为聊天休息的地方,实在没有专注的氛围。不管是学习还是写小说都不合适。但最主要的是,一楼没有合适的插座能让我给电脑充电。后来一楼加了一些雅座,放在窗边,倒是适合学习,不过我只有周五、周六图书馆下午六点就早早关门的时候才会来一楼。图书馆一般是这样的,二楼、三楼都关门,但是一楼的聊天休息室会一直开放。如果还想呆在图书馆里,晚上六点以后可以呆在这里,但是这里实在没有什么适合学习的地方。

二楼分为两个区域,以公共卫生间为划分,卫生间左侧是一大片computer lab,如果需要用电脑来完成学习就来这里,学校有公用电脑。这是我后来很不愿意光顾的地方,因为很多中国留学生都会扎堆在这里学习,我遇到讨厌的人的概率就变大了。我在这个学校接下来的几年,我都很少、很少、很少再来这里了。即使后来,我知道我认识的人都已经毕业离开了,我依然不会再来。

卫生间右侧是借阅区域,有许多排书架,还有许多宽敞的大桌子。我很喜欢来这边。因为2016年开始,我渐渐认识了一些新朋友,我们就是在这片区域学习的。我当时有两个很好的朋友,一个男生,一个女生,他俩是合租室友,也是好朋友。男生是一个gay,女生是straight,他们是我从大一开始的同班同学,可是我们直到大三才变熟。我和男生有上同一门课,经常需要一起写作业,两个人写作业效率比较高。我们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变熟的。我们刚开始是一起在computer lab写作业,后来我们也开始一起约着考试复习,即使不是同一门课,我们也一起去图书馆复习。女生每天下午都要在附近的中餐馆打工,晚上九点下班,从中餐馆下班之后去图书馆找我们,也和我们呆在一起。我有时候看到图书馆里的时间,会有些感慨,几个月前,我还是自己一个人等待着图书馆关门的时间来临,但是现在我可以和朋友们一起了。

现在我已经不经常和他们联系了,毕业后,我们默契地没有再和彼此联系。但这种不联系,不是和之前那些傻逼老死不相往来,而是有了各自的生活,就像现在,我也有了自己崭新的生活,可能是眼前的生活更加鲜活,认识了新的人,所以我投入其中,以前的生活和朋友,变成了有些陈旧的记忆。但我偶尔回想起那时候的日子,他们还是我心里一个温暖的角落。

除了阅览区,二楼还有很多独立的study room,有时候做小组项目的人会在study room里面开会,当然,你也可以自己一个人进去学习。这些自习室有大有小,小的只够1~2个人进去,中等的可以4~6个人进去,最大的可以容纳8~10人,显然是开会用的。我和那些垃圾们还没决裂的时候,有一次和她们一起找了一个中号的自习室进去学习,然后我带着电脑进去玩sims 4,后来和那些垃圾决裂了,去中号的自习室里玩sims 4就成了我一个人的专属。躲在自习室里玩游戏真的太爽了,在外面public area玩游戏,总有一种心虚的感觉,虽然没有人会真的过来多管闲事,但我就是觉得好像不应该在图书馆里打游戏。

我那时候在持续做心理咨询,心理咨询需要找一个封闭空间,因为我在国外,咨询师在国内,所以我们视频咨询。我们每周三下午5:30做咨询,我这边是下午五点半,国内是早上六点半。每次做咨询我就找一个自习室进去,话也能说得开,情绪表达也可以放开。最搞笑的是有一次我在自习室里做咨询,当时找了一个自习室,关着门,然后过了一会儿突然有一个中国人过来敲我的门,说同学,你声音小一点,你的声音在外面听着巨大。我刚开始本能地感到抱歉,但是转念一想,我没道理觉得抱歉,我在我自己的自习室里正常地使用,她凭什么过来干涉我呢?这么一想我就挺不高兴的,我说我在这个自习室里就是为了不影响别人。自习室本来就是可以自由交流和说话的,不然为什么会有自习室的存在呢?如果我在public area这么大声说话,那ok,我是影响别人了,但我在study room里说话,做咨询,那是我的权利,自习室门上也没有贴着这个房间里说话不能超过多少分贝,做咨询,交流,表达情感,这些都是非常正常的使用。如果你实在觉得打扰,你应该换一个地方去,而不是过来敲开我的门,跟我说“你声音小一点”。这种事情发生过两次了,每次都是我在自习室里和别人交流,说话,然后有人过来敲我的门,说让我声音小一点。两次都是中国人。我发现很多中国人都没有边界感的概念,他们搞不清楚private area和public area的区别。或者他们可能就是听到说话的人也讲中文,觉得就可以过来干涉了。如果我讲的是英文,他们是绝对不会过来干涉的。

图书馆三楼是自习区,也有很多宽敞的大桌子,有一个区域的视野特别好,挨着一排宽敞明亮的落地窗,窗外能看到很宽阔的空间,停车场,喷泉池,到了傍晚还能看到落日。我2014年的时候很喜欢坐在这里,但是后来就不怎么喜欢去了,因为觉得当时坐在那里的那个自己很迷茫,很蠢。

三楼厕所对面还有几排大桌子,每张大桌子都是一个半封闭的空间,桌子后面有一个屏风,坐在桌边就看不见隔壁的桌子,这样的桌子一共有三张,不是每次都能抢到的,很多人都喜欢坐在这里,半密闭空间有安全感。我一般没什么事的时候喜欢坐在这儿,玩游戏,或者做其他和学习无关的事情。正经学习还是会去二楼。另外,三楼还有一些书柜式的自习桌,书桌不是开放式的,是一个单人小桌,前面是一个高高的架子,可以放书包和杂物。我住在图书馆的那段时间比较喜欢做这种桌子,因为书桌两边有挡板,我躲在桌子后面玩游戏吃快餐,有种自欺欺人的隐蔽感。

对了,三楼的厕所马桶体感不好,我每次坐在那个马桶上就便秘。

最后再说一下地下一层。地下一层也相当于自习区域,走下楼梯,迎面有一张巨大的桌子,上面放着一张世界地图,旁边桌子上还有大头针,你来自哪里,就在地图上那个位置扎上一枚大头针。来自世界各地除了南极洲以外都有大头针,中国的大头针尤其多。我们这学校的中国留学生不少。我看到那么多密密麻麻的大头针,就没了参与的兴趣,已经有那么多大头针了,也不缺我一个。

地图后面,也有一些大桌子,还有沙发。我有时候会在沙发上复习,有些课实在太抽象,坐在桌子前复习肯定会走神,我就在沙发上坐着看笔记,看ppt。有时候也会办一些比较麻烦的事,因为事情比较麻烦,沙发可以缓解压力。记得那时候有一个垃圾,以前我跟她关系不错,一起合用一个游戏账号,后来她变成了垃圾,我担心她把游戏账号的密码改了,我玩的游戏存档就没了,我就坐在这个沙发上跟她沟通,我说把你的游戏账号卖给我吧,我给了她60美元,把那个游戏账号买过来了。买过来以后我还是坐在这个沙发上,把所有她的个人信息全都改成了我的,头像也换了。从此这个游戏账号换了主人,身上的垃圾味道都被我洗清了。

地下一层还有一个computer lab,不过这个和二楼的那个不太一样,这个lab是用来考一些线上考试的。有些课是网课,别误会,那个时候还没有狗屁疫情,网课还没有大规模普及,只是有一部分课是online的,考试就需要在专门的test center考,是教授要求的,可能是这种test center有专门的设备,能保证考试是正轨严谨不存在作弊的流程,有些课要求,只有在这种test center考试的成绩才能被认可,如果你自己在图书馆找个房间,登录了考试链接去考试,是没有成绩的。

记得有一次,大概是晚上八点,我正在图书馆二楼学习,忽然手机收到了邮件和短信,说是未来可能会有earthquake,紧接着图书馆就开始广播,说earthquake预警,所有人都从一、二、三层离开,前往地下一层。图书馆地上三层都不能使用了,所有人都往楼下走,我也拿着电脑下去了,想找个座位,结果发现地下一层挤满了人,所有图书馆的人都挤在了这一层,地下一层以前从来不会有这么多人的。我转了一圈,发现一个座位也没有,心想那干脆回家吧。虽然他们不让上楼,但是应该没有不许人离开图书馆吧。我就往大门口走,果然没有人拦我。我走出图书馆,发现外面在下大暴雨。我就去开车,晚饭还没吃,我就开车去买炸鸡。买了炸鸡往家走,车停在十字路口,雨水噼里啪啦地打在车玻璃上,我把雨刮器开到最大。我到现在还记得那个大暴雨的夜晚,雨水模糊了车窗,外面的路灯信号灯在玻璃上模糊成一片霓虹的颜色。车里是香气扑鼻的炸鸡味。我打算回家一边吃炸鸡,一边看剧。

2017年,我本科毕业,还带着我父母去参观了那个图书馆,我想带他们见证这个承载了我三年大学时光点点滴滴的地方。可惜他们不感兴趣。我们去之前一直在吵架。

2018年,我在芝加哥待不下去了,想转学回到原来的学校,我当时没有别的想法,就想回到那个图书馆,再坐在窗边写小说,享受悠长的时光,望着窗外的喷泉池,感受倾泻在桌上的阳光。

2019年,我真的回去了,我还是会每天都去图书馆,即使是周末也回去。有时候赶上放假,图书馆关门,我就只能待在家里,很无聊。现在想想,我真的很无聊,放假为什么不出去自驾游呢?哪怕设计一两条路线,沿着路线慢慢地玩也好啊。失去了才觉得珍惜。

CC BY-NC-ND 4.0 授权

喜欢我的作品吗?别忘了给予支持与赞赏,让我知道在创作的路上有你陪伴,一起延续这份热忱!

logbook icon
Robert马特市活动大使 马特夜话 周末晚八点 自由二台 电子报 https://robertli365.substack.com YT频道 https://www.youtube.com/@Mynightchat
  • 来自作者
  • 相关推荐

107期夜话回放 千翊晨《红墙之下:国企办公室政治生存记》

《飞黄腾达》特朗普的陈年往事

夜话105期回放 欧文笑长 咖啡的迷人之處